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伟丽

作品数:12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酸雨
  • 3篇气象
  • 2篇大雾
  • 2篇灾害
  • 2篇酸性降水
  • 2篇气溶胶
  • 2篇气象要素
  • 2篇风险评估
  • 1篇倒槽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电量
  • 1篇信息系统
  • 1篇用电量
  • 1篇油菜
  • 1篇灾害风险
  • 1篇正交函数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机构

  • 1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苏州市气象局
  • 1篇连云港市气象...
  • 1篇南京市气象局
  • 1篇金华市农业科...

作者

  • 12篇王伟丽
  • 5篇吴洪颜
  • 4篇田心如
  • 2篇吴海英
  • 2篇朱双
  • 1篇濮梅娟
  • 1篇韩永翔
  • 1篇陈海山
  • 1篇张佩
  • 1篇吴炳娟
  • 1篇白莉娜
  • 1篇喻德跃
  • 1篇何小红
  • 1篇刘安宁
  • 1篇曾明剑
  • 1篇王卫芳
  • 1篇陈广昌
  • 1篇蒋义芳
  • 1篇张国正
  • 1篇郑媛媛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气象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霾灾害风险与地区差异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江苏省6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2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定义了霾时概念,讨论了重度、中度、轻度及轻微霾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霾灾害特点,以区县为评估单元,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选取中度霾时数、重度霾时数、水域面积、植被面积、人口密度、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等8个因子作为评估的主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霾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借助于GIS分析工具,进行了霾灾害风险区划.
田心如陈广昌武艳王伟丽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江苏省大风灾害风险分析
所谓大风,是指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因其具有突发性强、损害力大、对人身和财产都会构成极大威胁的特点,所以,有关大风的诊断预报、时空特征分析以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一直以来广受关注...
吴洪颜王伟丽朱双
关键词:大风
文献传递
江苏省酸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为进一步掌握江苏省酸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文章应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对江苏省2008-2011年24个酸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分解,分别得出月降水pH值、月大气降水电导率、月酸雨量场的特征向量分布和时间系数序列。结果表明,应用EOF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酸性降水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降水pH值的第一典型分布场以东部沿海高于西部地区为主,月降水pH值逐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大气电导率的第一典型分布场呈同位相变化,西部高于中东部地区,季节变化特征明显;酸雨量的第一典型分布场为淮河以南高于淮北地区,具有夏春季高、秋冬季节低的季节变化特点。
吴洪颜罗梦森王伟丽吴炳娟
关键词:酸性降水经验正交函数
南京市近20年酸雨发生趋势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根据南京1992-2011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研究了南京市近20年的酸雨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1年以前,南京市酸雨发生频率逐年降低,2001年后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以后年降水pH值均小于5.6,酸雨污染趋势上升;根据2002-2011年南京市6站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年平均PM10浓度逐年下降,SO2、NO2浓度先升后降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综合酸雨和环境监测数据得出,南京市近年酸雨污染趋于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可吸入颗粒物减少和外来污染源的输送影响。
王伟丽周鹏
关键词:PH值酸雨PM10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江苏省酸雨风险评估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江苏省2008-2013年24个站的酸雨监测资料,分析出2008-2013年江苏省酸雨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都有下降趋势,秋冬季酸雨发生频率高,夏季最低。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对全省酸雨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发现:年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在不同风险水平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呈西北-东南逐渐增强趋势;年降水pH值80%的可能介于4.5~5.6之间,呈弱酸性;淮河以南地区酸雨发生频率的风险为40%的概率超过90%。
王伟丽吴洪颜贺金芳朱双
关键词:酸雨风险评估
酸性降水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评估被引量:2
2013年
文章利用1992-2011年南京市酸雨资料和油菜的产量资料,分析了酸雨对南京市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菜全生育期降水pH值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1-4月的降水pH值对油菜后期产量形成影响最显著。基于月降水pH值,建立了油菜产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反演,发现该模型对产量模拟和灾损评估具有较好效果。
张佩王伟丽吴洪颜曹春信茆海云
关键词:油菜酸雨
酸雨对江苏淮北地区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研究利用1992-2013年江苏省酸雨观测资料和大豆产量资料,分析酸雨对淮北地区大豆产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了酸雨年的大豆期望产量,得到酸雨致灾损失率;然后通过对大豆酸雨灾损率与生育期降水p H做相关分析,筛选大豆生长受酸雨影响最敏感的生育阶段,构建基于生育期降水p H的产量损失模型;最后,依据酸雨灾害损失率和酸雨发生频率确定风险指数模型,根据风险指数大小对淮北地区大豆生长开展酸雨影响风险区划。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频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且有逐年下降趋势;生育时期内降水p H除淮安外皆小于5.6,2000年以后徐州、淮安大豆生育期降水pH持续下降,至2009年开始回升;大豆受酸雨影响平均灾损率为8%~20%,徐州的平均灾损率高于淮安;大豆成熟前各生育期的降水p H与产量灾损率呈非线性显著负相关,即灾损率随着生育期降水pH的增加而呈曲线下降,以开花~结荚期和播种~出苗期最显著;酸雨对大豆生长影响的风险分区以灌云、灌南以及睢宁县为风险高值区,徐州、泗洪和淮安为风险低值区,其它地区为中影响区。
张国正吴洪颜何小红王伟丽濮梅娟喻德跃
关键词:大豆酸雨
江苏省大雾持续时间及相关要素的周末效应被引量:9
2012年
使用1996-2006年共11年南京、淮安、徐州、赣榆、射阳、东台、吕泗、溧阳8站大雾持续时间、气温、湿度、风速等资料进行周末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雾持续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并和风速、相对湿度的周末效应相一致,即在周末风速较小、湿度较大。通过对2001-2006年南京市用电量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即在周六、周日陡然下降,在周一大幅上升,表明人类活动具有7天的短周期循环,同时发现大雾持续时间和用电量的周末效应是一致的,说明人类活动和大雾持续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使用南京市2001-2006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资料进行要素周末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雾持续时间也与气溶胶浓度存在着的显著的周末效应相一致。文章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周末气溶胶浓度增大,从而使大雾在周末持续时间延长,影响人类生活,体现了人类活动和高影响性大雾天气的相互作用。
田心如白莉娜唐红昇陈广昌王伟丽
关键词:大雾气象要素用电量气溶胶周末效应
1961—2012年江苏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1961—2012年江苏省6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12年苏州市大气气溶胶观测资料,在对霾日进行判识和筛选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霾与气象条件和污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江苏省各站年总霾日数均呈上升趋势,85%的台站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江苏省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011—2012年呈急剧上升趋势;1980年前霾日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1980年后,沿江和苏南地区为霾的高发区,东部沿海大部地区霾日较少。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以12月和1月发生最多。降水少和风速小有利于霾天气的发生;除SO2外,PM10、PM2.5和NO2等污染物浓度随着霾等级的增加而增大,其中PM2.5浓度增大明显。
田心如林惠娟陈广昌武艳王伟丽
关键词:气象条件污染物浓度
青奥开幕式期间南京地区浅层对流成因及逆向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针对第二届青年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形成发展于对流层低层偏东气流中的对流引发南京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低层偏东气流中浅层弱对流的形成机制、降水期间伴随在降水云系中逆向移动的两类对流单体的雷达特征和移动原因。结果表明,降水期间,南京上空对流层低层维持偏东风,中层以上则为西南风,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对应一干层,该干层由对流层中层的一支偏北气流携至的干空气形成,叠置于对流层低层较浅薄偏东暖湿气流之上,促进了对流层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发展。地面风场扰动形成的局地辐合及地面非锋性斜压带激发了对流层低层偏东气流中对流的形成。镶嵌于降水回波中逆向移动的两类对流单体结构差异明显,两类对流单体质心高度、垂直伸展厚度与所在高度层中所盛行的背景风场决定了对流单体的传播与移动。
吴海英郑媛媛蒋义芳王卫芳王伟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