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世红

作品数:16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角膜
  • 5篇术后
  • 4篇内障
  • 4篇近视
  • 4篇白内障
  • 3篇原位
  • 3篇色素变性
  • 3篇视网膜
  • 3篇视网膜色素
  • 3篇视网膜色素变...
  • 3篇突变
  • 3篇网膜
  • 3篇网膜色素变性
  • 3篇磨镶术
  • 3篇基因
  • 3篇基因突变
  • 3篇激光
  • 3篇激光原位
  • 3篇角膜磨镶术
  • 3篇超声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眼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6篇熊世红
  • 12篇王艳玲
  • 7篇高立新
  • 4篇洪慧
  • 3篇黄映湘
  • 3篇刘萍
  • 2篇付智勇
  • 2篇罗丽华
  • 2篇刘瑄
  • 2篇陆平
  • 2篇张帆
  • 2篇苏红英
  • 2篇王薇
  • 2篇刘暄
  • 1篇赵堪兴
  • 1篇姜潮
  • 1篇解芊
  • 1篇王立
  • 1篇向里南
  • 1篇朱萍

传媒

  • 3篇眼科
  • 3篇眼科新进展
  • 3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十四届国际...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CNGA1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杆体αcGMP门离子通道基因(αcGMPgatedcationchannel,CNGA1)基因突变。设计对照性实验研究。研究对象35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recessiveretinitispigmentosa,ARRP)家系的先证者和55名散发病例。随机收集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DNA分离试剂盒提取DNA,应用11对CNGA1基因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CNGA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及内含子外显子的拼接区。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技术,将PCR产物进行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硝酸银染色,观察有无变异带。如果发现变异带,再将该PCR产物进行DNA测序。主要指标通过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发现CNGA1基因突变。结果未发现CNGA1基因突变。结论CNGA1基因突变在国人RP患者中的致病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熊世红赵堪兴王立陈薇樱王犁明王擎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突变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五年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术后5年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64例(126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眼按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值-3.00D~-6.00D、-6.25D~-10.00D和-10.38D~-19.88D分为A、B、C 3个组行LASIK手术者,术前及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及眼压情况,术后随访5年。主要指标视力、眼压、屈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5年裸眼视力≥1.0者A组为87.2%,B组69.1%,C组3I.3%;裸眼视力≥0.5者A组为100%,B组98.2%,C组75.0%。术后5年屈光度为A组-0.70D±0.52D,B组-1.06D±0.13D,C组-2.46D±2.14D。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A、C两组(P=0.008)和B、C两组(P=0.021)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A、B、C三组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占68.3%、45.0%、23.5%。A、B、C三组术后5年眼压分别是(11.91±2.35)mmHg、(11.31±2.20)mmHg和(9.24±2.20)mmHg,A、C两组(P=0.006)和B、C两组(P=0.031)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各有1例主诉眩光。B组1例(2眼)术后1个月时出现激素性高跟压,C组1跟术后2年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后5年是安全、有效的,中高度近视明显好于超高度近视。(眼科,2006,15:312-314)
熊世红刘萍王艳玲高立新向里南胡咏霞
关键词:近视外科学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不同程度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学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学的变化。方法收集170例(320只眼)近视眼患者,按近视等效球镜分为三组:低度组86只眼,-1.5D^-3.00D,平均-(2.38±0.53)D;中度组100只眼,-3.38D^-6.00D,平均-(4.77±0.80)D;高度组134只眼,-6.25D^-14.38D,平均-(7.95±1.64)D。使用Pentacam(德国,0CULUS公司)检测,获取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A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和眼轴长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中度和高度组角膜前表面屈光度分别为(43.33±1.25)D,(43.90±1.58)D,(44.23±1.43)D;三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分别为-(6.32±0.21)D,-(6.37±0.23)D,-(6.37±0.23)D。三组之间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角膜前表面屈光度与等效球镜有较弱负相关性,而角膜后表面屈光度没有相关性。三组平均角膜厚度分别为(551.6±23.3)μm,(537.0±34.5)μm,(541.2±28.4)μm,差异无显著性。角膜前表面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有较弱的负相关性,角膜后表面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有较弱正相关性。结论近视程度对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角膜屈光力的改变不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因素。角膜厚度对角膜前、后表面形态没有影响。随着眼轴的增长角膜前表面相对变平,后表面有前凸趋势。
熊世红王薇张帆陆平苏红英
关键词:近视眼屈光度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角膜厚度
近视眼LASIK术后AC/A比率的变化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研究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率的变化。方法将230眼按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50~-3.00D、-3.25~-6.00D和-6.25~-11.00D分为A、B、C3个组行LASIK手术。采用同视机测定患者术前戴镜、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3组术前戴镜AC/A值分别为3.02±0.79、3.03±0.69和2.71±0.47;术后1个月裸眼AC/A值分别为2.77±0.33、2.40±0.33和2.49±0.40;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分别为3.04±0.74、2.79±0.58和2.74±0.60。术后1个月裸眼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和术后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与术前戴镜AC/A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近视程度间各组AC/A值比较术前戴镜、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长期戴镜患者,近视程度对术前戴镜、术后裸眼AC/A值均无影响;不同近视程度患者LASIK术后裸眼AC/A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
熊世红刘萍王艳玲高立新
关键词: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红质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直接测序技术,对3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 (retinitis pigm...
熊世红王艳玲高立新黄映湘刘暄洪慧朱萍
文献传递
Results of cataract surgery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and hemodialysis patients
Purpose: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ataract surgery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and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s:W...
罗丽华熊世红王艳玲李万明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红质基因突变检测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技术,对3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先证者进行了视紫红质基因整个编码区及内含子外显子拼接区的突变筛选,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8例,散发患者20例;同时应用裂隙灯、眼底镜、动静态视野计和视网膜电流图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测。随机收集5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测。结果发现1例散发患者有视紫红质基因P347L突变,呈杂合子,密码子347由CCG变成CTG。该患者13岁出现夜盲,46岁时视力和视野损害较重,视网膜电图检查杆体和锥体无反应。眼底显示视盘萎缩,血管变性,视网膜可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结论视紫红质基因P347L基因突变患者有较为严重的临床改变;而且P347L突变被认为是该患者的病因。
熊世红王艳玲高立新黄映湘刘暄洪慧朱萍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红质基因突变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51(102眼)例近视眼患者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央4mm区域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每个象限取7个点,分别分析4个象限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角膜中央4mm区域,术后1个月角膜顶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平均为(-0.12±1.50)μm、(0.18±1.70)μm、(-0.16±1.50)μm、(0.15±1.62)μm、(0.01±1.45)μm;3个月时分别为(0.58±1.49)μm、(0.42±1.85)μm、(-0.50±1.99)μm、(0.59±1.67)μm、(-0.36±1.70)μm;术后1个月和3个月比较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其余各象限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术后1个月各部位与平均角膜中央厚度(CCT)、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平均手术切削深度(AD)、等效球镜(SE)均没有相关性;3个月时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与SE成正相关(r=0.26,P〈0.01),其余各象限与CCT、RBT、AD、SE均没有相关性。结论角膜中央直径4mm范围内,LASIK术后各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前凸和后移)均微小。同时随着预矫屈光度的增加角膜顶点后表面前移量逐渐增加。
熊世红王薇陆平张帆苏红英刘萍王艳玲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角膜后表面
II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5年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II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5年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71例(87眼)。方法合并II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38例(44眼)为糖尿病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3例(43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年采用角膜内皮镜观察角膜内皮数量及形态学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结果术前,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患者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增加,变异系数增加(P均<0.01)。对照组患者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变异系数增加(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5年,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异系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小样本的回顾性病例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重,修复慢,需要长期随访。
熊世红安鑫王艳玲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角膜内皮细胞糖尿病
干眼症的药物疗效比较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观察泪然和爱丽滴眼液对干眼症的疗效。【方法】64例病人分为两组,分别用泪然和爱丽点眼,每日4次,1周后复查,检测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SCHERMER I和BUT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检测BUT方面,爱丽与泪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爱丽优于泪然,在SCHERMER I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者在治疗干眼症方面均有较好疗效。
洪慧付智勇熊世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