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廷桓

作品数:53 被引量:257H指数:1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0篇尘螨
  • 14篇变应原
  • 13篇免疫
  • 12篇哮喘
  • 12篇粉尘螨
  • 11篇过敏
  • 7篇免疫治疗
  • 5篇特异
  • 5篇特异性
  • 5篇螨变应原
  • 5篇螨过敏
  • 5篇变态反应
  • 5篇尘螨变应原
  • 5篇尘螨过敏
  • 4篇摇蚊
  • 4篇儿童
  • 4篇鼻炎
  • 3篇特异性免疫
  • 3篇特异性免疫治...
  • 3篇皮肤

机构

  • 23篇上海医科大学
  • 18篇复旦大学上海...
  • 9篇复旦大学
  • 3篇徐州医学院
  • 2篇浙江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宁市第一人...
  • 1篇上海出入境检...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张家口医学院

作者

  • 52篇温廷桓
  • 6篇周承
  • 4篇蔡映云
  • 3篇钟建敏
  • 3篇邢道荣
  • 3篇陈秀娟
  • 3篇王蓓玲
  • 2篇项黎
  • 2篇钮善福
  • 2篇陈泽
  • 2篇程秀丽
  • 1篇廖明敏
  • 1篇邓艳琴
  • 1篇马远鸣
  • 1篇吴忠道
  • 1篇尹蓉
  • 1篇张剑霞
  • 1篇朱运松
  • 1篇谭立玮
  • 1篇周淑姮

传媒

  • 16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国外医学(寄...
  • 2篇上海医学
  • 2篇Entomo...
  • 2篇张家口医学院...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药事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尘螨变应原诊断和免疫治疗哮喘与鼻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2
1999年
目的: 回顾性调查粉尘螨(Derm atophagoidesfarinae)变应原诊断和免疫治疗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的安全性。方法:问卷评估1974~1995 年用粉尘螨变应原(SMU-Df)诊断和免疫治疗变态反应的安全性。结果:统计分析846 342 例次。全身性不良反应共发生142 例次, 总发生率为1.68(CL= 1.4~2.0); 依次为全身性荨麻疹0.82、哮喘大发作0.77、过敏性休克0.07(CL= 1.4/百万~12.0/百万)、血管神经性水肿0.02。出现即时全身性反应在皮试或注射后30 m in 内有32例次,1 h 和2 h 各6 例次; 后期反应3 h~48 h 有88 例次, 以哮喘大发作的机率最高。发生的时期在皮试时共有18 例次,免疫递增期96例次, 维持期14 例次。共有6 例次过敏性休克立刻处理, 全部缓解。41 例次全身性反应的原因, 多半是在哮喘发作期或由于差错注射浓度过大及剂量过大。结论:22 年应用SMU-Df皮试和免疫皮下注射治疗。
温廷桓蔡映云陈秀娟项黎王蓓玲庄义军
关键词:粉尘螨变应原哮喘鼻炎免疫治疗
关于变应原浸液的标准化被引量:5
2002年
冷炜温廷桓
关键词:变应原浸液变态反应疾病
粉尘螨Derf4变应原的提纯及其淀粉酶活性分析被引量:15
1996年
目的:采用上海医科大学(SMU)医学螨类研究室培养的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farinae)提纯粉尘螨4类变应原(Derf4),并对其作淀粉酶活性分析。方法:首次运用20%-50%饱和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G-150与G-50凝胶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电泳(PAGE)等方法相结合,系列分离纯化粉尘螨代谢培养基(Df)中的Derf4。提纯过程中每步都作蛋白质含量测定,并作淀粉酶活性分析。对纯化的Derf4进行理化性质的鉴定。结果:(1)从Df经系列分离纯化粉尘螨代谢培养基获得SMU-Derf4,最终得率为0.98%;(2)淀粉酶的比活性从0.09U/mg增加至4.61U/mg,淀粉酶的纯化倍数为51.2倍,得率为43.1%;(3)在SDS-PAGE电泳上只显示一条蛋白质条带,分子量MW58kDa;(4)在等电聚焦电泳(IEF)上显示多个蛋白质条带,呈异质性,等电点pI5.18—7.20。结论:SMU-Derf4有淀粉酶活性,其理化性状符合Derf4的特性。改用分离一般蛋白质常用的方法提取Derf4得率较国外报道的糖原-淀粉酶乙醇沉淀法为高。
谢建云温廷桓
关键词:粉尘螨变应原淀粉酶活性
螨非特异性侵染被引量:9
2005年
温廷桓
关键词:非特异性螨类侵染节肢动物门人畜健康体内外
摇蚊变态反应的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摇蚊是一种能引起人类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昆虫变应原,近年来对其变态反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1.摇蚊过敏的流行病学研究;2.摇蚊变应原;3.免疫应答。
周承温廷桓
关键词:摇蚊变态反应
过敏与变应分型新概念
近50年来过敏和哮喘患病率急剧上升,发生过敏症者超过人群半数,这也促使对过敏与变应的认识发展。过敏与变应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变应原双重作用下发生的免疫病理现象。欧洲变应哮喘临床免疫学会2001年发表的立场文件,提出了过敏与变...
温廷桓
文献传递
介绍一种新的缓释粉尘螨制剂治疗过敏性哮喘
1994年
介绍一种新的缓释粉尘螨制剂治疗过敏性哮喘王蓓玲,蔡映云,程秀丽,钮善福,温廷桓,陈秀娟,马远鸣(上海医科大学护理学部,中山临床医学院肺病学教研室,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药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用粉尘螨浸液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有一定疗效。常规螨免疫治疗...
王蓓玲蔡映云程秀丽钮善福温廷桓陈秀娟马远鸣
关键词:哮喘过敏性粉尘螨氢氧化铝缓释剂
上海粉尘螨变应原及特异性免疫治疗(英文)被引量:6
2009年
我国螨性变态反应的研究开始于1970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当地的粉尘螨螨种制备的变应原SMU-Df,其过敏活性与国外同种比较,超过许多倍属于最高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参考品、弗吉尼亚大学标准品、丹麦哥本哈根变态反应研究所标准质量品等。SMU-Df经凝胶层析所显示的蛋白峰曲线型与粉尘螨代谢培养基者基本相似,其变应原性也相仿。过敏病例可用皮肤点刺试验、鼻腔激发试验和血清IgE水平测定方法诊断,80%左右的过敏患者呈阳性反应。粉尘螨注射液是我国第一种由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商品变应原,用传统的皮下注射免疫治疗,通过季节性脱敏,大多数患者可减轻过敏症状,具有极好的疗效。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远期疗效而无严重不良反应。对于粉尘螨粗抗原的改良处方和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过研究,尤其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制备和临床应用从1992年与国外同步开始,对于儿童尤其适用而无年龄限制,疗效极好。螨苗冲击特异性免疫疗法具有快速改善过敏症状且有远期疗效。粉尘螨变应原具有诱导人体免疫调节作用,不论过敏患者或健康人群都产生免疫应答。
温廷桓
关键词:粉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特异性皮炎
粉尘螨口含滴剂治疗变应性哮喘的有效性及依从性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粉尘螨口含滴剂治疗变应性哮喘的有效性及依从性。方法 对符合变应性哮喘诊断标准并且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的病人分组用粉尘螨口含滴剂治疗 ,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 ,每日 1次。结果 连续免疫治疗 3个月以上的总体有效率为 6 6 7% ,对 2~ 14岁儿童哮喘效果较好 ,有效率达 85 % ;粉尘螨口含滴剂的免疗依从性随疗程递减 ,1个月的依从率为 76 0 8% ;2个月的依从率为 5 8 2 4 % ;6个月的依从率为 33 0 1%。结论 粉尘螨口含滴剂免疗对变应性哮喘具有良好的效果 ,提高病人的免疗依从性是保证免疗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
谭毅陈惠文粱秀安蒋解花于波温廷桓
关键词:变应性哮喘粉尘螨免疫治疗
太湖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TAIHUENSIS新种描述(双翅目:摇蚊科)
1994年
江苏无锡太湖五里湖由于污染而成为富营养化水体,晚秋出现大量摇蚊成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命名为太湖德永摇蚊Tokunopyusurikataihuensissp.n,该新种与该属的原独模种红色德永摇蚊特征不同,包括雄性抱肢端节呈爪握状、抱器背腹叶不等长、翅的轭角方形圆角、翅后缘无缺刻、触角比及翅、体长都小、股节与基节接连处有棕黄色小斑等。本新种与日本及韩国的红色德永摇蚊都已证实是强烈变应原,引起摇蚊变态反应。
温廷桓周承荣云龙
关键词:摇蚊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