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卫华
- 作品数:31 被引量:168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 拆解过程追踪被引量:18
- 2022年
- 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过程追踪通过具体的、历时性的个案研究,试图打开因果关系“黑匣子”,考察原因与结果通过什么样的因果机制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因果链。过程追踪展开以“因果机制”为中心的个案内因果推断,有别于以“平均因果效应”和“覆盖律”为中心的定量方法,二者在因果观上大相径庭,在操作套路上各有侧重。过程追踪长于“就事论事”,也就是“由果溯因”,动态地解释具体结果。在操作层面上,过程追踪面临四大考验:选取个案、描摹机制、处境条件、检验证据。一方面要就事论事地解释具体个案中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要为提炼出来的因果假说留足可推广适用的空间。要让基于个案研究得出的理论解释可推广适用,或在其他个案中得到检验,则必须从过程追踪转向多重方法研究设计,将它与多案例比较、定性比较分析(QCA)或大样本统计分析结合起来。无论做什么样的过程追踪,研究者都需将原因、结果、机制、处境这四个方面统筹起来加以考虑,不要低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高估理论解释可推广性,既在眼前找机制,也往他处觅因果。
- 汪卫华
- 关键词: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
- 群众动员与动员式治理——理解中国国家治理风格的新视角被引量:76
- 2014年
- 群众动员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公共问题的治理手段。在不同的条件下,动员、强制、交换三种基本手段的不同运用对应了动员式治理、科层制管理、市场化处理三种治理机制,三种治理机制不同程度混合搭配运用,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国理政风格。革命年代训练出来的群众动员技巧与工作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仍旧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站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整体大背景下,以群众动员为基础的动员式治理构成了对科层制和市场化治理机制的必要补充。重拾中国共产党群众动员的治理价值,对于探索一条既有本国特色,又有普适意义的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富于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 汪卫华
- 关键词:群众动员中国共产党
- 差异政治的历史经验与当下处境
- 2019年
- 尽管古今中外基于财富多寡与等级地位产生的各种社会阶层划分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平等状况,一直是政治学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但对“差异政治”的讨论却只是晚近三四十年间的事情。“差异政治”以及与之相关的对“承认政治”、“身份认同政治”的各种政治哲学争论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渐次兴盛,且通常被统归人带有所谓“后现代”特性的“多元文化主义”范畴。此类政治理论隐隐结成挑战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两大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第三方“批判阵营”。
- 汪卫华
-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社群主义阶层划分自由主义
- “解耦”还是“脱钩”?——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的关联被引量:8
- 2021年
- 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都是冷战时代"美国制造"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曾有过一段相互参酌、交织发展的协作时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者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渐趋疏离。通过追溯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如何从早期携手并进的"耦合"状态,走向"解耦"以致"脱钩"的过程,不难发现,二者"解耦"是政治学科内聚度提升的自然结果。不过,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解耦在所难免,脱钩全无可能",从经验材料到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在继续朝政治学学科"高内聚"方向发展的同时,放松一些科学研究认识论上的"门户之见",承认"处境条件"之于"因果解释"的重要价值,它与区域研究保持良性的"低耦合"互动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 汪卫华
- 关键词:世界政治比较政治知识论低耦合
- 从公民文化到价值观变迁--西方政治文化实证研究的经验被引量:3
- 2008年
- 自阿尔蒙德与维巴有关"公民文化"的经典研究以来,西方政治文化领域的实证研究始终处于将政治现代化等同为民主化的基本研究预设支配下,围绕"何种政治文化有助于民主制度的稳定"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在意识形态之争终结、"第三波民主化"的大背景下,借助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进步,通过修改关键概念和改进操作方法,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局面,其中围绕社会信任对民主的支持作用展开的"社会资本"和"价值观变迁"研究议程风行一时。本文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政治文化实证研究领域不同研究议程和理论模式的梳理考察,试图展现这一研究领域内在的局限,并解释其为何难以出现"范式转移"型的科学革命。
- 汪卫华
- 关键词:政治文化公民文化价值观变迁
- 比较政治“学”?——学术史与学科性的反思被引量:8
- 2021年
- 作为美国政治学发展特定进程中形成的、以“外国政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比较政治研究并非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演生史”以及中国政治学科重建以来对“比较政治学”的引进过程,从学问、学科、科学三重意义上,讨论了19世纪末现代政治学逐步成型以来,美国的比较政治研究从“比较政府”到“比较政治”、从“科学自觉”基础上的“学科自觉”到“方法自觉”的发展历程、知识特性与经验教训,力图澄清比较政治研究的若干模糊认识;同时对照美国比较政治“学科化”的经验教训,探讨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改善空间与当前任务,即从“学科自觉”迈向“话语自觉”与“知识自觉”。
- 汪卫华
- 关键词:比较政治学
-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两类方法问题被引量:3
- 2009年
- 在将科学研究与实证方法加以严格区分的基础上,作者试图澄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对两类不同性质的方法问题的讨论——即区别"学术研究"与"非研究、伪研究"以及区别研究中的"科学意识"与"操作手段"。国际关系学界应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改善本学科的整体研究品性,对中国特定的民情风貌与特定问题有更自觉的把握与清晰的理解。
- 汪卫华
- 关键词:实证方法人文
- 人民民主的新时代被引量:3
- 2022年
- 人民民主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旗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统一战线性质的联合政府”政治主张,到新中国成立之际上升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论述,人民民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被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旗帜。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凝练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与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鲜明对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民主从巩固迈向深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把广泛的参与、充分的协商贯穿于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全过程之中,完善制度体系,聚焦治理成效,通过具体的、现实的民主实践,切实巩固人民当家作主。
- 汪卫华
- 关键词:人民民主民主政治发展
- 建设法治政府需要重视三对关系
- 2017年
-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载入《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汪卫华
- 关键词:法治政府建设宪法修正案地方立法权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实践和话语的变化被引量:3
- 2018年
-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治一方面保持了高度稳定,另一方面在党政关系、法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中央与地方关系四大领域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又逐步呈现出区别以往的鲜明政治实践特点与政治话语特色。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治发展,坚持人民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日渐清晰。
- 汪卫华
- 关键词:中国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