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手术
  • 11篇动脉瘤
  • 11篇颅内
  • 11篇出血
  • 10篇血管
  • 7篇动脉
  • 6篇手术治疗
  • 6篇外科
  • 5篇栓塞
  • 5篇显微手术
  • 5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5篇介入
  • 4篇血管内介入
  • 4篇血管内介入治...
  • 4篇蛛网膜
  • 4篇网膜
  • 4篇小脑
  • 4篇脑室
  • 4篇内介入治疗

机构

  • 17篇福建医科大学
  • 11篇漳州市医院
  • 9篇福建省漳州市...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37篇汪伟巍
  • 32篇林瑞生
  • 19篇李榕
  • 17篇王荆夫
  • 14篇郑水顺
  • 9篇于涛
  • 5篇黄荣华
  • 5篇张智洲
  • 5篇张智州
  • 5篇李榕
  • 4篇于涛
  • 4篇庄顺福
  • 3篇郭章
  • 3篇黄荣华
  • 3篇蔡维平
  • 3篇黄铭生
  • 2篇陈海平
  • 2篇郭爱顺
  • 2篇于涛
  • 1篇庄志军

传媒

  • 9篇福建医药杂志
  • 7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立体定向和功...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汪伟巍郭章林瑞生
Bcl-2、Bax蛋白在不同年龄组患者脑挫裂伤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颅脑损伤后脑挫裂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差异,探讨年龄因素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临床脑挫裂伤患者手术切除的脑挫裂伤组织,并随机选取15例颞叶癫或血管畸形手术患者颞叶皮质脑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比较老年组(≥60岁)、成年组(19-59岁)和未成年组(≤18岁)患者脑损伤后3-9 h挫裂伤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脑损伤后Bcl-2、Bax蛋白在脑挫裂伤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标本相比明显增强(P〈0.05);老年组患者脑挫裂伤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显著低于未成年组和成年组(P〈0.05);成年组患者脑挫裂伤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显著低于未成年组(P〈0.05)。结论:年龄因素可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脑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老年颅脑损伤恢复不良可能与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降低有关,而未成年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较好可能与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较高有关。
庄志军高进喜王如密王守森林瑞生李榕汪伟巍
关键词:颅脑损伤年龄BCL-2BAX
不同方法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对比分析(附132例报告)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提高对重度脑室出血抢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132例重度脑室出血单侧侧脑室外引流术与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尿激酶脑室内注入脑室外引流术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的治疗对比。结果 本组总死亡率20.5%,尿激酶脑室内注入脑室外引流组死亡率10.8%,单纯脑室外引流组死亡率29.9%,两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侧侧脑室外引流组与双侧侧脑室外引流组死亡率分别为19.4%及22.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重度脑室出血是一组危重脑出血,脑室外引流术是有效抢救方法,尿激酶脑室内注入脑室外引流术较单纯脑室外引流术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单侧侧脑室外引流术与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对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
黄荣华李榕林瑞生黄铭生王荆夫汪伟巍张智洲郑水顺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重度脑室出血尿激酶
20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显微手术临床分析
2002年
李榕黄荣华林瑞生王荆夫汪伟巍张智州郑水顺
关键词:显微手术
一种新型蛛网膜剥离子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蛛网膜剥离子,包括相互连接的手持部和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固定杆和连接杆,所述固定杆内设有与所述连接杆匹配连接的通孔,所述连接杆一端设有锐性头端,另一端与所述手持部连接,所述固定杆一端设有钝性头端,...
林洪汪伟巍
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49例复发脑胶质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26例(观察组),显微手术切除联合常规外放射治疗23例(对照组),术后长期随访直至死亡,记录和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2~158周,平均55.8周。观察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2.8±5.6)周,中位生存时间为55周;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6.9±4.8)周,中位生存时间为39周;两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放射性脑病5例,癫痫7例;对照组术后出现放射性脑病6例,癫痫5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2%和47.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疗效优于手术后补充外放射治疗,能安全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于涛林瑞生李榕王荆夫汪伟巍
关键词:显微手术放疗
早期手术结合抗痉挛药物治疗动脉瘤破裂40例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总结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治疗的经验及抗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行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患者共40例,报告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早期手术治疗方法及药物疗效。结果本组40例术后1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37例好转或治愈出院,术后有12例偏瘫明显好转,术后36例复查CTA或脑血管造影均提示动脉瘤消失。结论早期手术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及减轻血管痉挛,抗痉挛药物的使用对预防脑血管痉挛能起到较好的疗效,还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林瑞生李榕王荆夫汪伟巍于涛张智州
关键词:脑动脉瘤早期手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对比,明确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与适应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持续随访。将接受显微手术夹闭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复发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13.5±2.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7±3.8)d;观察组术后即刻复查,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观察组复发率1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GOS评分、死亡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获得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相近的近期临床疗效,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高,对显微手术难以夹闭的区域也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可能增加复发率。
汪伟巍郭章林瑞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显微手术夹闭蛛网膜下腔出血
8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2010年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CA)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ICCA患者采用MicroPlex、GDC、EDC或Orbit弹簧圈栓塞的临床资料。结果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1.5h。随访2个月~4年,7例恢复良好,1例留有轻度偏瘫。结论栓塞方式与动脉瘤所在区段有关。对位于第1段和第5段的囊状PICCA,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汪伟巍林瑞生蔡维平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栓塞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体会(附12例报告)被引量:6
2010年
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内1/3脑膜瘤12例,效果满意,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林瑞生于涛李榕汪伟巍王荆夫
关键词:手术治疗显微外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