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亚锋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洞庭湖
  • 2篇洞庭湖区
  • 2篇土壤
  • 2篇湖区
  • 1篇调蓄
  • 1篇洞庭湖湿地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湿地
  • 1篇鼠害
  • 1篇水文
  • 1篇土壤环境
  • 1篇土壤全氮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和...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退耕还林还草
  • 1篇退田还湖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湖南省测绘科...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湖南省电力公...

作者

  • 6篇段亚锋
  • 6篇王克林
  • 3篇冯达
  • 2篇刘娜
  • 2篇陈洪松
  • 1篇张明阳
  • 1篇苏衍涛
  • 1篇刘会玉
  • 1篇邓振华
  • 1篇岳跃民
  • 1篇谢永宏
  • 1篇张伟
  • 1篇吴敏
  • 1篇吴敏
  • 1篇杨刚
  • 1篇张伟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环境与可持续...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RBFN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在2010年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结果的基础上,通过13个环境因子的1377个样点数据,建立径向基函数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RBFN)模型,对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对该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最为重要的前4位为地类、森林类型、林种和植被类型4个因子,其标准化重要性分别在50%以上;其次为石漠化程度、腐殖层厚度、面积等级、植被总覆盖度和土层厚度5个因子,其标准化的重要性分别在15%—30%;影响最小的是坡位、坡度、坡向和海拔4个地形因子,其标准化重要性仅2%—11%。研究表明地形因子对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土地类型、森林类型、林种和植被类型等可通过人为活动改变的因素,因此生态环境移民、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治理措施对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张明阳王克林邓振华刘会玉岳跃民段亚锋
关键词:桂西北影响因素
景观格局对洞庭湖区鼠害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不论物种保护还是生物灾害的防治,均与生物生存环境的景观格局息息相关.选择洞庭湖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典型样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并对耕地和房舍中的鼠类捕获率与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景观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中鼠类的捕获率与景观聚集度、连接度以及斑块形状显著相关;房舍中鼠害的捕获率与建设用地的斑块形状显著相关.从景观格局角度提出了降低耕地和房舍中鼠害捕获率的方法.
段亚锋王克林陈洪松冯达苏衍涛杨国蓉
关键词:鼠害洞庭湖区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响应被引量:12
2018年
基于定点回顾实验设计,通过对比分析2005年初(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和2014年底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碳氮格局变化,探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积累和碳氮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示范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增加1.3g/kg,但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就空间格局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土壤碳氮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坡脚旱地和荒地(荒草)类型区,退耕还林还草10a后其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荒地(灌丛和荒草)类型区,而10a前后土壤碳氮的低值聚类区始终分布在洼地旱地类型区;2005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相同,均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受土壤母质和植被结构的影响增强;而土壤全氮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不同,由指数模型变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减弱,土壤全氮的空间格局受随机因素影响增强。研究结果对石漠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
段亚锋王克林王克林冯达吴敏吴敏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退耕还林还草
洞庭湖湿地土壤环境及其对退田还湖方式的响应被引量:8
2011年
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是构成土壤环境的主要组分,综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蓄功能和演替恢复。以农田(水田和旱地)和自然湿地系统(苔草地和芦苇地)为对照,以3种退田还湖生态系统(种植杨树、芦苇和自然恢复)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索湿地土壤总体环境与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总体环境与生态系统恢复有很好的一致性。退田还湖为自然水域后,土壤环境的恢复接近于自然湿地系统,在3种退田还湖方式中恢复最好;杨树林地对土壤环境的恢复效果优于人工芦苇地,在一定程度上对湿地土壤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土壤粘粒形成等过程的改善,但是其土壤环境与苔草等自然湿地发育的土壤仍然有较大差异;因子重要性分析表明水文情势是控制湿地土壤环境恢复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人类干扰强度和方式。
刘娜王克林谢永宏杨刚段亚锋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土壤环境
洞庭湖区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特征,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景观的异质性随着研究尺度的改变而变化,不同尺度,各景观组分的异质性表现不同。而异质性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生态学研究过程中样地尺度的选择是否合适。本文以我国典型的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洞庭湖区为例,采用信息熵法,选取样线,利用湖区五期影像资料,借助Arc GIS相关软件将样线与影像资料进行叠加,在800m、1600m、3200m、6400m、12800m五个尺度上,针对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七种景观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各种景观组分在不同尺度上的信息熵和最大异质性表现尺度,根据分析结果,对今后景观研究过程中样地尺度的确定提供了一些依据。
段亚锋王克林冯达
关键词:洞庭湖区景观异质性
洞庭湖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景观格局影响并决定着湿地水文调蓄过程和功能。基于洞庭湖区1980、1990、2000和2005年的景观格局数据和相应4年的水文实测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了洞庭湖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景观格局指数与调蓄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调蓄量与最大斑块指数和聚合度指数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7和0.75,说明景观中的优势斑块大小以及同质斑块间的连通性有利于湖区调蓄能力的增加。泥沙沉积率与斑块数、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关联度也较大,变化于0.7—0.78之间,说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多样性,形状复杂度的增大会加大湖区泥沙沉积率。分流比、分沙比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联度均较小。景观类型指数与调蓄量的关联度分析表明,水田、林地和水体的最大斑块指数和聚合度指数与调蓄量关联度均较高,说明水田、林地和水体最大斑块面积和聚合度的增大有效增大了湖区调蓄能力。
刘娜王克林段亚锋
关键词:洞庭湖灰色关联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