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俊

作品数:30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金属学及工艺
  • 11篇一般工业技术
  • 7篇文化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8篇教育
  • 6篇教学
  • 6篇合金
  • 5篇偏聚
  • 5篇教育改革
  • 4篇低碳钢
  • 4篇再结晶
  • 4篇碳钢
  • 4篇课程
  • 4篇工程教育
  • 3篇低碳贝氏体
  • 3篇低碳贝氏体钢
  • 3篇晶界
  • 3篇课程体系
  • 3篇高等工程教育
  • 3篇贝氏体
  • 3篇贝氏体钢
  • 3篇TEM研究
  • 3篇
  • 3篇

机构

  • 29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宝钢集团中央...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冈山理科大学

作者

  • 30篇柯俊
  • 7篇贺信莱
  • 7篇陈梦谪
  • 4篇孙祖庆
  • 4篇朱荣华
  • 4篇褚幼义
  • 3篇吴杏芳
  • 3篇杨善武
  • 2篇柳得橹
  • 2篇李永良
  • 2篇翁海珊
  • 1篇张文江
  • 1篇王元立
  • 1篇郭景文
  • 1篇于浩
  • 1篇王克鲁
  • 1篇龚育良
  • 1篇周德光
  • 1篇季平
  • 1篇陈奇志

传媒

  • 3篇金属学报
  • 2篇自然科学史研...
  • 2篇高等工程教育...
  • 2篇第七次全国电...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物理测试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材料工程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钢铁钒钛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机械职业教育
  • 1篇上海钢研
  • 1篇工科物理
  • 1篇承德石油高等...
  • 1篇2005高等...
  • 1篇第一届国际机...
  • 1篇第三次中国电...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5
  • 4篇1993
  • 2篇1991
  • 2篇1990
  • 3篇1989
  • 1篇1987
  • 2篇1986
  • 2篇198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工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试点方案初探被引量:1
1997年
工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试点方案初探北京科技大学□柯俊\孙祖庆\朱荣华“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牵头学校北科大,主持学校天大、北航已初步制订了各自的改革方案,并相互进行了交流;三校分别在96级新生...
柯俊孙祖庆朱荣华
关键词:高等教育
TiNi形状记忆合金中亚稳R′相的形成条件和相变行为
1993年
用选区电子衍射和衍衬形貌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随炉缓冷TiNi形状记忆合金薄膜试样中,三斜结构亚稳R’相的形成条件和相变行为。结果表明,经固溶—淬火处理,并在673K以上温度时效后缓冷的TiNi合金薄膜试样中,都可能形成亚稳R’相。原位变温实验确定,升温过程中亚稳R’相在413K转变为B2结构母相,R’相转变不是一个可逆相变。
赵兴中吴杏芳柯俊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亚稳相相变行为
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改革的尝试与启示
本文对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探讨.文章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组成'大材料'试点班,对本校材料工程本科生及部分硕士生的培养工作进行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柯俊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育改革
文献传递
秦始皇陶俑坑出土的铜镞表面氧化层的研究被引量:4
1983年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陶俑坑内,兵马俑阵容气势磅礴,举世闻名①.陶俑坑中有许多青铜镞,其中有不少表面呈深黑色或灰黑色,有的光洁如新(图版壹,1).经鉴定,其中之一的化学成分为铜85.14%、锡11.39%、铅1.95%.其金相组织如图版壹,2、3所示.铜镞铸成,基体为α固溶体②,树枝间隙中存在有(α+δ)共析体③.图版壹,3中,轮廓清晰、带斑纹的多角形亮块,为(α+δ)共析体.表面层的金相组织中,可见沿α基体组织的氧化腐蚀.含有腐蚀产物的表面层,厚度为10-15微米.在研究、对比黑色表面和绿色表面秦镞的差别时,用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的电子探针及X射线荧光分析仪进行测定,查明被检验的这只黑色箭镞的表面含有铬的化合物.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在表面层和内部不同部位的成分差别:在20kV下,测定各元素的计数,扣除各元素在青铜中的本底,并用铬和铜在铜锡合金中的校正系数分别为0.87和1.08来计算其成分(表1).
韩汝玢马肇曾王曾隽柯俊
关键词:表面层陶俑坑金相组织电子探针铬酸盐
铸态凝固速度对Si-Ca脱氧微Ti低碳钢Ti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
1989年
Si-Ca脱氧微Ti钢以不同冷却速度获得的铸态组织中,存在着许多含Ti氧化物的球形复合夹杂,粗大的TiN夹杂可以以它们为核心而产生,也可以独立存在,部分与硫化物形成复合夹杂。硫化物的组分是多种形式的,有MnS,(Mn,Fe)S及FeS。部分硫化物固溶了少量的Ti,极其细小(大约5nm)弥散析出的TiN的数量及大小受冷却速度的影响很大。总的趋势是:铸态凝固冷却速度对控制Ti的氧化,TiN及其复合夹杂的形成以及含Ti固溶体过饱和度均有较大影响。 文中首先报道了应用AA法获得大夹杂及细小质点完整性的试验结果,并重点介绍铸态凝固冷却速度增加对防止Ti的氧化,减少粗大夹杂及控制细小TiN的析出的结果。
陈梦谪吕伟李永良柯俊
超低碳贝氏体钢中纳米级析出相TEM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热轧超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新的高强度、高韧性,易于焊接的非热处理钢。近年来,各主要产钢国均在大力发展这类钢种,并开始应用到输油、气管线,海洋设施等大型结构,被认为是有极好发展前景的未来型钢种,该钢中的精细结构尚待阐明。本钢种的特点是含碳低(≤0.03%),加入了微量元素,进行控制变形冷却。通过变形的细小奥氏体在控制温度下的相变得到具有高位错密度贝氏体和nm级细小的析出相,使之获得优良的综合性能。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及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于1991年开始发展此类钢种并进行了生产试验。
杨善武陈梦谪贺信莱陈玉珊张永嘉柯俊
关键词:超低碳钢贝氏体钢金相分析析出相
超低碳贝氏体钢中纳米级析出相TEM研究
<正> 热轧超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新的高强度、高韧性,易于焊接的非热处理钢。近年来,各主要产钢国均在大力发展这类钢种,并开始应用到输油、气管线,海洋设施等大型结构,被认为是有极好发展前景的未来型钢种,该钢中的精细结构尚待阐...
杨善武陈梦谪贺信莱陈玉珊张永嘉柯俊
文献传递
冷轧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的能量分析
1990年
冷轧取向硅钢片高温加热时,二次晶粒形核于极表面附近的区域,核的长大方式与冷轧形变率有关。本文按二次冷轧工艺、H1-B(一次冷轧)工艺下二次晶核的长大特点,分别采用能量分析方法导出了各种组织参量,如:初次晶粒半径、夹杂因子及二次晶核临界尺寸间的定量关系。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符合。
李树尘陈梦谪柯俊
关键词:冷轧硅钢
铁镍基合金中蝶状马氏体核胚的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Fe-Ni-V-C合金中观察到一些马氏体核胚,核胚的结构为特殊的位错组态:Burgers矢量为1/2[011]fcc,且一端为封闭的发夹型位错,和在发夹型位错内塞税的、Burgers矢量为1/2[110]fcc的位错列。它们分别提供了马氏体相变所必须的二次切变。
陈奇志吴杏芳柯俊
关键词:铁镍基合金马氏体位错
用应力松弛方法研究低碳贝氏体钢的析出过程被引量:1
1995年
和其它测试方法相比,应力松弛试验是研究析出过程的最好方法。用力学方法研究冶金现象是当今流行的方法,二者的结合将有利于优化冶金过程并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用应为松弛方法研究低碳贝氏体钢的析出过程,就是一个实例。文中选用含Mn、Nb和B的低碳贝氏体钢为试验材料,试验温度范围为800~950℃。试件经固溶处理,固溶温度为1250℃,松弛前施加20%的预应变,应变速率为10^(-1)/s。试验结果用Stress Vs.Log(time)曲线表示,但与一般应力松弛曲线不同。当有析出物出现时,应力松弛曲线上出现了由两个拐点形成的平台,第一个拐点(P)表明了析出过程的开始,第二个拐点(P)表明了析出过程的结束。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析出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可绘制出C状的PTT曲线。用透射电镜萃取复型技术可观察到析出物Nb(CN),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党紫九张艳吴娜杨善武贺信莱柯俊
关键词:贝氏体钢低碳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