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苗苗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乳腺
  • 6篇免疫
  • 5篇组织化学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肿瘤
  • 4篇腺肿瘤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2篇单分散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乳腺癌
  • 2篇微球
  • 2篇腺癌
  • 2篇小叶
  • 2篇小叶癌
  • 2篇粒径

机构

  • 10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池州市人民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杨苗苗
  • 7篇孟刚
  • 5篇王岳君
  • 2篇汪小霞
  • 2篇潘美华
  • 2篇韩彪
  • 2篇黄雯
  • 2篇陈青
  • 2篇李丽
  • 1篇陈婷婷
  • 1篇翁海燕
  • 1篇陈向红
  • 1篇黄述斌

传媒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fR1/CD7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TfR1/CD7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60例PTC、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NGWPH)及18例滤泡性腺瘤(FA)患者的资料,观察HE切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fR1/CD71的表达并与CK19、34βE12、HBME-1、Galectin-3和CD56的表达作比较。结果 TfR1/CD71在PTC组、NGWPH组和FA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3.3%、9.4%、11.1%,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性(P<0.05),其诊断PTC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90.0%,准确度为91.8%。CK19、34βE12、HBME-1、Galectin-3和CD56诊断PT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8.3%,86.0%,92.7%;71.7%,98.0%,83.6%;85.0%,92.0%,88.2%;90.0%,78.0%,84.5%;96.7%,100.0%,98.2%。结论 TfR1/CD71在PT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黄述斌孟刚杨苗苗王岳君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免疫组织化学CD71
pSTAT3和SOCS3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激活STAT3(pSTAT3)蛋白和SOCS3在人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60例乳腺癌和36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STAT3和SOCS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人乳腺癌组织中pSTAT3和SOCS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4%和40.0%,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STAT3和SOCS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和22.2%,前者与后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乳腺癌pSTAT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但与患者年龄、肿瘤的组织学分级、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和c-erBb-2表达均无显著相关(均P>0.05);SOCS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的组织学分级、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和c-erBb-2表达均无显著相关(均P>0.05);乳腺癌pSTAT3和SOCS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37,P<0.01)。结论乳腺癌pSTAT3和SOCS3表达状况与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等呈密切相关,提示STAT3和SOCS3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婷婷王岳君杨苗苗潘美华孟刚
关键词:乳腺癌STAT3SOCS3免疫组织化学
粒径可控的单分散胰岛素/壳聚糖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粒径可控的单分散胰岛素/壳聚糖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配制分散相溶液及连续相溶液,控制分散相溶液及连续相溶液的流速及粘度,使分散相溶液与连续相溶液在微流控装置中汇合后,分散相溶液在连续相溶液中分...
韦正友李锡君徐昌宏项珂朱亚男孙静静杨苗苗
文献传递
乳腺癌中EZH2和p5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腺病、92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和2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EZH2和p53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EZH2在ILC与ID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乳腺腺病组织中的表达低于ILC与IDC组织(P<0.016 7)。EZH2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等均无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子亚型、生存状态及p53表达有关(P<0.05)。p53蛋白在乳腺腺病和IL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ID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ILC与乳腺腺病组织(P<0.0167)。p53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等无关,与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分子亚型及生存状态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是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乳腺腺病、ILC及IDC组织中,EZH2及p53蛋白表达逐渐升高,二者表达呈正相关。EZH2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汪小霞孟刚李丽王岳君杨苗苗韩彪陈青黄雯
关键词:乳腺肿瘤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EZH2P53
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观察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建立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诊断流程。  方法:根据WHO分类(2012年版)标准,筛选出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102例,采...
杨苗苗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免疫表型
文献传递
粒径可控的单分散胰岛素/壳聚糖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粒径可控的单分散胰岛素/壳聚糖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配制分散相溶液及连续相溶液,控制分散相溶液及连续相溶液的流速及粘度,使分散相溶液与连续相溶液在微流控装置中汇合后,分散相溶液在连续相溶液中分...
韦正友李锡君徐昌宏项珂朱亚男孙静静杨苗苗
乳腺癌中AR及STC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AR、STC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7例乳腺癌组织,40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分别检测AR和STC2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AR阳性率为53.2%,STC2阳性率为64.9%,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乳腺癌组织中AR和STC2在ER、PR状态及pTNM分期分组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AR和STC2表达呈正性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32,P<0.001)。结论AR与STC2在乳腺癌中表达一致,且均呈高表达。
吴子豪孟刚杨苗苗陈向红冯天一陈志红
关键词:乳腺肿瘤AR免疫组织化学
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组织来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2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中TTF-1、EMA、Vim、CD34、CD31、CD68、Ⅷ因子、SMA、CK5/6、CK-L、CK-H、CgA、PR及ER的表达,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肺硬化性血管瘤细胞成分及组织结构复杂,部分病例镜下结构类似类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非黏液型支气管肺泡癌。肿瘤实质由上皮样细胞及卵圆形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可见实性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间质可发生脂肪化生及骨化。免疫组化示:两种细胞均表达TTF及EMA,上皮样细胞表达CK、卵圆形细胞表达Vimentin、ER、PR,个别表达Syn。随访未见因肿瘤死亡的病例。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可能起源于呼吸道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向肺泡Ⅱ型细胞分化的特点。病理诊断中需与类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非黏液型支气管肺泡癌鉴别。虽有个别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但临床预后良好。PR的表达可能与女性的高发病率有关。
繆军王岳君孟刚陈向红潘美华杨苗苗
关键词:免疫组化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李丽孟刚汪小霞王岳君杨苗苗陈青黄雯韩彪
关键词: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根据WHO(2012)乳腺肿瘤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9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中原位实性乳头状癌7例、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2例。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可见神经及脂肪组织内浸润。结节内瘤细胞常见假菊形团及细胞核围绕脉管轴心呈栅栏状排列,7例见较明显黏液产生。9例癌组织巢内细胞CK8、ER均弥漫阳性,巢周及巢内肌上皮SMA、p63、CD10均阴性。8例Syn阳性,3例CgA阳性。2例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浸润成分类似浸润性导管癌,但细胞形态类似原位癌,且免疫组化标记Syn阳性。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呈结节状生长,可见结节浸润神经及脂肪组织内,癌巢周围肌上皮SMA、p63、CD10均阴性。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可能是呈推挤性生长的浸润性癌。
杨苗苗翁海燕孟刚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