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领 作品数:13 被引量:89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入组的稳定血液透析患者52例,男27例(占51.9%),测定其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钙、磷、钙磷乘积及骨密度等,分析骨密度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骨量丢失者21例(占40.4%),骨质疏松者13例(占25.0%),其中女性占所有骨质疏松者的9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非透析人群中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干体重、糖尿病、碱性磷酸酶等多种因素均与骨密度相关,而iPTH尽管是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因子,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PTH并不与骨密度相关。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骨质疏松是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传统因素如干体重低、糖尿病等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碱性磷酸酶高者骨密度低,而iPTH并不是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文领 朱宁 郑丹侠 阿拉塔关键词:血液透析 骨质疏松 甲状旁腺激素 不同补铁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口服铁剂改为静脉铁剂前后贫血、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72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服速立菲0.6g/d、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9 000-12 000)IU/w 2年半以上,血红蛋白(Hb)仍低于100g/L,改为静脉点滴科莫非或森铁能100mg(每次透析时)至预计总缺铁量,然后每2-3周静脉点滴100mg维持24个月以上,如果Hb大于130g/L减1/4 rHuEPO用量,回顾分析口服治疗和静脉治疗初、12个月和24个月连续3个月患者Hb、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铁蛋白(SF)、rHuEPO用量,以及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口服治疗2年中,患者平均rHuEPO用量(9863±655)IU/w,Hb(95.60±9.74)g/L,TSAT(15.30±2.45)%,治疗初、12个月、24个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改用静脉铁剂后2年中,患者平均rHuEPO用量减少至(7416±437)IU/w, Hb上升至(122.60±11.60)g/L, TSAT上升至(31.30±3.35)%,与口服铁剂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其中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较治疗初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24个月较12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IL-6、TNFa在口服或静脉补铁期间、改用静脉铁剂前后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 MDA在口服铁剂期间变化无显著性,平均值(7.83±4.85)ng/ml,改为静脉铁剂后上升至(13.42±7.15) ng/ml (P<0.05),其中治疗12个月较治疗初显著升高(P<0.05),24个月较12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 >0.05)。SF在改用静脉铁剂前后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口服铁改为静脉铁2年后贫血纠正,铁缺乏改善,炎症反应无明显变化,氧化应激反应加重。 王悦 阿拉塔 崔专 史钧宝 杨文领 王松 张爱华 郑丹侠 朱宁 范敏华关键词:透析患者 铁剂 炎症状态 过氧化反应 辛伐他汀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应及早接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筛查并加强对脂质代谢异常的处理,但由于现有的许多心血管病研究并不包括这一特殊人群,指导用药的资料有限。另一方面,无论从生理还是伦理的角度,ESRD患者很难接受全程10余次密集采血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群体药代动力学弥补了普通药代动力学的不足,后者通过处理稀疏数据来反映ESRD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药物代谢清除的差异陆”。我们根据辛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采样时间m61,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建立辛伐他汀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估算其群体药动学参数,为临床终末期。肾病患者合理、安全地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杨文领 张现化 闵青 邵雪岩 王思媛 尚德为 田信奎 庄震 朱宁 张枫 张诏 张爱华关键词:群体药代动力学 肾病患者 辛伐他汀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比较蔗糖铁与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结果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肾性贫血者77例,静脉给药组40例,口服铁剂组37例,除口服组血红蛋白(Hb)均值(90.34g/L)高于静脉组(84.31g/L,P﹤0.05)外,两组年龄、性别、身高、干体重等基础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et)两组均有升高,静脉组Hb、HCT比口服组升高更显著(P﹤0.001),且Hb上升速度快于口服组;该组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治疗后均升高(P﹤0.001),且升高幅度大于口服组(P﹤0.001);静脉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P﹤0.05)。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 杨文领 孙阳 刘文虎 彭立人 范敏华关键词:蔗糖铁 肾性贫血 血液透析 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对维持性透析 (MD)患者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MD患者 30例 (血液透析 2 0例 ,腹膜透析 10例 ) ,加用一平苏 2 .5mg/日。用药之前和用药 3个月后取血分离血浆。分别测定血浆丙二醛 (MDA ,malondialdehyde) ,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 (AOPP ,advancedoxidationproteinproduct)和总抗氧化能力 (totalanti-oxidationcapacity ,T -AOC)水平。结果 参加实验的 30例患者 ,用药前后 ,患者血压 ,血红蛋白 ,血浆白蛋白 ,透析充分性 (Kt/V) ,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无明显改变 ,总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用药后 ,患者血浆MDA和AOPP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一平苏减轻维持透析患者的血浆氧化应激水平。 唐子勇 阿拉塔 朱宁 何莲 王松 杨文领 张爱华 范敏华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氧化应激 腹膜透析 合适的转铁蛋白饱和度有助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持续达标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持续不达标的原因。方法收集2011年1月在北医三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透析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半年血红蛋白及生化检验指标至2011年7月,男性62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63±13岁,每月检测血常规,每3月检测1次血清铁,总铁综合力并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目标值范围定为:110-125 g/L。根据随访开始半年期间血红蛋白检测的每一个Hb值分为2组:持续达标组:观察期Hb检测值均在目标范围,非持续达标组。结果:在随访半年期间持续Hb达标组19例,各种非持续达标组94例。持续达标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性(每个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数的标准差)明显低于其他非持续达标组(3.9±1.4比6.7±3.8,P〈0.01),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高于其他非持续达标组(32.8%±15.8%比24.4%±7.9%,t=-2.209,P=0.035)。结论合理的转铁蛋白饱和度(平均值32.8%)有助于血液透析患者维持血红蛋白持续达标。 庞欣欣 张丽洁 张枫 朱宁 崔专 杨文领 毕淑红 张爱华 范敏华关键词:血液透析 转铁蛋白饱和度 调整透析液钙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了解调整透析液钙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脏内科23例血液透析患者,血PTH>300pg/ml,调整其透析液钙浓度,以观察其血钙和PTH变化。结果按入选时的血钙水平将这些患者分成低血钙组和正常血钙组。将透析液钙浓度从1.25mmol/L提高到1.5mmol/L后一个月,低血钙组患者的血钙水平显著升高[从(1.92±0.15)到(2.06±0.12)mmol/L,P<0.001)],同时血PTH水平明显下降[从(615±305)到(306±180)pg/ml,P<0.001),而正常血钙组患者的血钙和PTH水平变化不大。结论如果同时有低血钙和高PTH血症,提高透析液钙浓度可以使这些血液透析患者的血钙正常并使其血PTH水平下降。 郑丹侠 朱宁 杨文领 王松 张爱华 史均宝 庄震关键词:甲状旁腺激素 血钙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与水钠清除 2007年 研究显示,心血管事件是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而高血压、水盐负荷等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1-4]。腹膜透析患者水盐负荷过多较为常见,特别是在长期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丧失后水盐负荷过多更为常见^[5-9]。我们探讨目前透析模式下腹膜透析患者水钠清除的特点,以期能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杨文领 韩庆烽 汪涛关键词:长期透析患者 残余肾功能 腹膜 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并发症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LC-MS/MS method for quantification of 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 as a promising biomarker for renal failure in urine 被引量:3 2015年 Urinary phospholipids are shown to be sensitive biomarkers for kidney injury. Many works have been report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hospholipids and relative components in human urine whi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rare. We have therefore developed a reliable and convenient quantitativ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and specificity of 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 (DPPC) as a biomarker for kidney injury diagnosis.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was achieved using a HILIC Silica Column (2.1 ram^50 mm, 5 p.m). Gradient elution was performed with 5 mM ammonium formate (0.1% formic acid) and acetonitrile (0.1% formic acid), at a flow rate of 0.3 mL/min. This method was validated in a linear range of 2-200 ng/mL DPPC with inter-day precision of less than 6.5% and accuracy within 111.2% in human urine. Recovery rate, stability, dilution effect and matrix effect also met the requirements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ssued by FDA. As the first HPLC-MS/MS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DPPC,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termine levels of DPPC in clinical urine samples and evaluated for potential use in the measurement of DPPC as a biomarker for kidney injury. 李丹丹 熊歆 白琼 杨文领 赵荣生 张爱华关键词:URINE 钙敏感受体及其激动剂在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06年 杨文领 范敏华关键词:钙敏感受体 激动剂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甲状旁腺激素 心脏瓣膜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