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霞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3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刑法空间效力论
- 本文试图运用国际法提供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以应对犯罪的国际化及高科技化趋势,打破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的隔膜状态。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概述刑法空间效力的基本问题。刑法空间效力是包容在更为广泛的刑法效力乃至...
- 杨彩霞
- 关键词:国际刑法
- 虚假广告罪的认定被引量:8
- 2001年
- 对虚假广告的界定是认定虚假广告罪的关键。现实生活中的虚假广告多从静态意义理解 ,刑法中的虚假广告则侧重指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 ,要求必须具备主客观两方面要件。根据行为人的目的和广告内容不同 ,具体分为三类 ,但并非一律以虚假广告罪定性处理。
- 杨彩霞
- 关键词:虚假广告虚假广告罪
- 环境技术引进的环境法律规制
- 2001年
- 就环境技术引进的社会背景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作了简要说明 ,对环境技术引进的一般法律管制进行了分析 ,较为深入的阐述了对环境技术引进进行环境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 万劲波杨彩霞
- 关键词:环境技术环保产业
- 妨害公务罪客观方面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 2002年
- 妨害公务罪的成立以公务的合法性与适时性为前提,公务是否合法应从实质与形式方面,由法官以行为时为标准来进行断判,公务正在依法进行的期间则是从公务人员已经着手实施为了某项具体公务所进行的准备活动时起,直至整个公务活动实施完毕,公务后果稳固之时止。而本罪客观方面的所指的暴力,胁迫,其含义,程序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 杨彩霞
- 关键词:妨害公务罪合法性暴力胁迫犯罪客观方面
- 妨害公务罪客观方面若干疑难问题探讨被引量:11
- 2002年
- 妨害公务罪的成立以公务的合法性与适时性为前提。公务是否合法应从实质与形式两方面 ,由法官以行为时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公务正在依法进行的期间则是从公务人员已经着手实施为了某项具体公务所进行的准备活动时起 ,直至整个公务活动实施完毕 ,公务后果稳固之时止。而本罪客观方面所指的暴力、胁迫 ,其含义、程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 杨彩霞
- 关键词:妨害公务罪合法性犯罪构成职务行为
-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探析被引量:12
- 2004年
- 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 ,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负面作用 ,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 ,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 ,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 ,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 ,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 ,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 ,是否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 ,防治校园暴力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协同努力。
- 杨彩霞
- 关键词:校园暴力
-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初探被引量:11
- 2004年
- 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传统性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因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防治校园暴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协同努力。
- 杨彩霞
- 关键词:校园暴力家庭教育家庭结构教师教师权威
- 论连续犯概念的存废——以法律效果为视角被引量:9
- 2003年
- 连续犯的处罚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直接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即可,而排除连续犯的概念,以同种数罪论处,在处罚实际效果上差异甚微。作为连续犯法律依据的追诉时效的规定纯属多余,仅依时效中断的理论就能确定,且更为合理。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制约,连续犯的既判力及于事后发现的部分犯罪行为,容易使行为人避重就轻地脱罪,也使这一概念广受非难。此外,这一概念存立的诉讼经济意义也非常有限。因此,连续犯的概念应予废除。
- 杨彩霞
- 关键词:连续犯追诉时效既判力诉讼经济存废
- 论我国刑法中的没收
-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没收作了概要的介绍,在界定刑法中没收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一般没收与特别没收,并指出二者性质上认识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主要是受了立法的影响.第二章结合中国现行立法规定,论述了一般没收与特别没收的相...
- 杨彩霞
- 关键词:没收一般没收特别没收刑罚刑法
- 文献传递
- 刑法因果关系论之危机、反思与出路被引量:14
- 2004年
- 刑法中研究因果关系是为了解决归责问题,因而不能用哲学因果关系的研究代替之。而事实因果关系根本不需要在刑法的领域探讨。刑法所要解决的只是法律因果关系的问题。为了与刑法的宗旨相连,并且坚持因果判断上的客观性,不如将法律因果关系的概念转化为客观可归责性的概念,并借鉴德日有关理论,创设具体的判断规则。
- 杨彩霞
- 关键词:因果关系事实因果关系法律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