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来扬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报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媒体
  • 2篇记者
  • 1篇电视专题
  • 1篇调查取证
  • 1篇调查性
  • 1篇新闻
  • 1篇新闻产品
  • 1篇验血
  • 1篇印刷版
  • 1篇暂住
  • 1篇暂住证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层面
  • 1篇中国青年
  • 1篇中国青年报
  • 1篇弱势群体
  • 1篇深度新闻
  • 1篇青年报
  • 1篇求职
  • 1篇取证

机构

  • 5篇中国青年报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央电视台

作者

  • 5篇来扬
  • 2篇郭小荷
  • 1篇刘万永

传媒

  • 5篇青年记者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证据意识:记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2011年
中国的调查性记者,需要具备刑警的专业技能——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调查取证,还要比刑警多一种能力——善于调查取证。毕竟刑警被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公权力,可以采取传唤、拘传等强制措施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取证,但记者没有。因此,记者需要有更强的证据搜集能力。
刘万永来扬
关键词:记者调查取证调查性
关于深度新闻未来发展的两个预测
2015年
新闻产品的质量优劣及受欢迎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受众的评价和反馈,而非新闻产品的信息容量或所谓的内容深度。经常会有新闻学院的学生来问:怎样可以获得在中国青年报的实习机会?有一段时间,我们让申请者先做一份试卷,这份试卷的最后一问是"What is news"(新闻是什么),要求申请者用英文回答。我们阅评过很多回复,有一些申请者对此题的回答很有创意。我们也有自己的"参考答案":News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media production,which aims to let its target audience know, let them feel, and let them think(新闻是媒体生产的一种专业产品,目的在于让它的目标受众从中知情、感触并引发思考)。
郭小荷来扬
关键词:新闻产品PROFESSIONALAUDIENCETHINK电视专题
《宋江明求职验血记》见报记被引量:1
2012年
在某种程度上,“宋江明”这个名字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不少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录却遭遇不公的考生会把自己称为“翻版宋江明”,也有考生称自己“比宋江明还要冤”——这让笔者想起了2010年5月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上的“罗彩霞上大学遭冒名顶替”系列报道。报道刊发后,中国青年报接到了不少反映自己也曾遭遇冒名顶替的读者来电、来信——“罗彩霞”成了“高考冒名顶替事件”的代名词。
来扬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求职公务员
不只当记者,要当“媒体人”
2013年
2012年年末,报社工会张罗着筹办新年联欢会,我和导演商量:“咱整一个小品,《2042》,怎么样?”导演没太明白:“怎么个意思?”“就是演一出‘穿越剧’,展望一下30年后的报社图景,可以做一些大胆假设。”我回道,“例如到那时,印刷版报纸的发行量只有1万份,成了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且需要通过‘摇号’才能订到;而我们的移动客户端内容产品却有上千万的订户。”
来扬
关键词:记者媒体联欢会发行量印刷版报社
事实还原优先于是非评判被引量:1
2013年
笔者发现,在近年的媒体报道中,凡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处于弱势”的人,都容易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在警察面前,因没有暂住证而被收容的孙志刚是弱势的;在永州市劳教委面前,被网友称为“上访妈妈”的唐慧是弱势的;在城管面前,与其争执的果农邓正加是弱势的……这或许是受众第一反应做出的价值评判。但当媒体报道此类事件时,相应的事实还原和价值评判应当如何平衡?
郭小荷来扬
关键词:媒体报道政治层面弱势群体暂住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