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萍

作品数:15 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灌区
  • 4篇地下水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宝鸡峡灌区
  • 4篇变化环境
  • 2篇地下水管
  • 2篇地下水管理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水管理
  • 2篇水量
  • 2篇土壤固化剂
  • 2篇农业
  • 2篇混凝土
  • 2篇固化剂
  • 2篇灌溉
  • 2篇灌区农业
  • 2篇防渗
  • 2篇防渗工程

机构

  • 1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陕西省水文水...

作者

  • 15篇李萍
  • 8篇魏晓妹
  • 5篇降亚楠
  • 3篇韩苏建
  • 3篇李元婷
  • 2篇杜伟
  • 2篇冯东溥
  • 2篇张海燕
  • 2篇李鹏
  • 1篇杜应吉
  • 1篇唐莉华
  • 1篇李杰
  • 1篇潘成忠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西北水资源与...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节水灌溉
  • 1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4
  • 2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掺和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在混凝土中单掺和混掺黏土、膨润土、粉煤灰、橡胶粉等量替换基准混凝土中的水泥,然后进行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对比试验,探讨了混凝土性能随掺和料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都随掺和料掺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且不同掺和料对其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橡胶粉部分取代黏土掺入混凝土中对降低混凝土弹性模量较为显著。
李杰杜应吉韩苏建李萍
关键词:橡胶粉黏土膨润土弹性模量混凝土性能
变化环境下北方渠井结合灌区地下水调蓄与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北方大型灌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渠井结合灌溉对农业高效安全用水的保障作用;从灌区浅层地下含水层对降水、渠系渗漏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水流的滞缓、调蓄及再分配作用出发,论述了渠井结合灌区地下水的调蓄功能及其对灌区可持续发展的...
魏晓妹降亚楠赵孟哲李萍
关键词:变化环境地下水管理
文献传递
关中平原渠井双灌区地下水循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7
2014年
为促进陕西关中平原渠井双灌区地下水良性循环,保障灌区水资源高效安全利用,以泾惠渠灌区为例,分析了灌区多年来地下水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及地下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基于多变量时间序列CAR(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模型建立了地下水位动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型,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灌区不同环境变化情景下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蒸发、渠首引水、渠井用水比例是影响灌区地下水循环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减少、排泄量增加,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近34 a累计下降11.8 m;在多年平均降水量情景Ⅰ下(近56 a均值:513 mm),维持灌区地下水良性循环的适宜渠井用水比例为1.53,在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5%,即降水情景Ⅱ下(487 mm),适宜渠井用水比例为1.61。环境变化下不同渠井用水方案的研究,有利于灌区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可为灌区制定高效安全用水对策提供依据。
李萍魏晓妹降亚楠冯东溥
关键词:水分管理地下水循环泾惠渠灌区
HF粉煤灰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抗冲耐磨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03年
在依据水力冲刷原理和文丘里原理设计的材料抗冲磨机以及空蚀发生器上,研究了不同流速、不同含沙量水流条件下HF粉煤灰混凝土和普通C30混凝土抗冲耐磨和抗空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HF粉煤灰混凝土及普通C30混凝土抗冲耐磨和抗空蚀性能随冲刷水流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具有较高抗压强度的HF粉煤灰混凝土抗冲耐磨和抗空蚀性能明显优于强度相对较低的C30普通混凝土这一事实。
韩苏建程哲李元婷李萍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普通混凝土抗冲耐磨抗空蚀性能
基于STELLA和气候变化情景的灌区农业供需水量模拟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评估气候变化对灌区农业供需水量的影响,基于系统动力学软件STELLA(structure thinking experimental learning laboratory with animation)建立了宝鸡峡灌区供需水量计算模型,结合灌区气象水文数据,利用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原理,预估了未来可供水量和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了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规划水平年灌区农业供需水状况。结果表明:灌区主要水源渭河径流在1989年发生跳跃变化,跃幅为-14.25亿m^3,各典型年预估径流量(1989-2030年)比原序列(1954-2010年)对应值减少40%-55%,导致农业可供水量锐减;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上,1981-2010年灌区降水下降不显著,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显著上升而相对湿度和风速显著下降,其他因子无明显趋势;灌区未来各典型年农业需水量2030年比2010年增加1.08-2.19亿m^3,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上升9.06%-14.46%,说明灌区农业供需水平衡状况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必须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中予以考虑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灌区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参考。
冯东溥魏晓妹降亚楠李萍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宝鸡峡灌区STELLA
土壤固化剂用于渠道防渗工程初探被引量:13
2004年
简要介绍了固化剂的特点及工程应用情况,通过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定性和抗冻试验等方 法,探讨了固化剂用于渠道防渗工程的可行性,得出抗冻性能成为土壤固化剂用于渠道防渗工程的制约因 素这一结论,可供同行参考。
张海燕韩苏建李元婷李萍
关键词:土壤固化剂渠道防渗
气候变化对灌区农业需水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气候变暖不仅影响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而且也会使农作物蒸发蒸腾量增加,从而加剧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需水量的影响对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陕西省宝鸡峡灌区11个气象站28 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灌区气候变化特征;计算了主要作物需水量和农田灌溉需水量;利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农业需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持续下降,蒸发量明显增大,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显著下降,而日照时数有所增加;冬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生育期需水量明显增加;各气候因素对农田灌溉需水量影响顺序为:降水量>相对湿度>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气温的上升、相对湿度的下降、降水量的减少以及日照时数的增大使作物需水量明显增大,而灌溉面积减小使农业需水量有减少的趋势。
李萍魏晓妹
关键词:气候因素宝鸡峡灌区
北洛河上游植被恢复对河川径流组分影响的定量区分
2025年
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半干旱黄土区径流及其组分的定量贡献仍不明确。采用弹性系数法定量探讨了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北洛河上游吴旗、志丹、刘家河水文站径流深及其组分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71—2010年,3站径流深、地表径流深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地表径流占总径流的45%~56%,各站基流深变化趋势不一致,突变点均在2002—2003年;1999年以来北洛河上游林草地面积占比增加15.1%,且以林地为主;植被恢复、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3站径流深减少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3%、19%和8%,对地表径流深变化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7%、19%和14%,且植被恢复程度越好其贡献率越大。良好的植被恢复显著减少河川径流和地表径流,但可能增加基流,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潘成忠陈恬玥晁智龙李萍
关键词:径流变化植被恢复基流
变化环境下灌区地下水动态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9
2013年
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从地下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出发,运用了线性趋势回归检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3种统计水文学方法,分析了近30 a(1981—2010年)灌区变化环境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灌溉量及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灌区降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平均年降水量倾斜率为-2.900 mm/a,而蒸发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年蒸发量倾斜率为3.270 mm/a,降水量和蒸发量两者具有互逆变化特征;灌区地表水灌溉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地下水开采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基于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灌区地下水位动态的时程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995—2005年,灌区西北部地区地下水位有明显下降趋势,10年间下降约7~8 m,中部乃至东南部也有小幅度的下降,下降不足1 m;2005年以后,灌区内仅在渭河北岸的武功、兴平南部及咸阳中南部有小幅度下降趋势.通过灰关联分析方法,识别了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得知各影响因子的关联度都较大,均在0.5以上,且塬上灌区与塬下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驱动因素分别为地表水灌溉和地下水开采.
杜伟魏晓妹李萍李鹏韩业珍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变化环境宝鸡峡灌区
气候变化和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的影响
2024年
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针对局部地区或流域尺度产水量及水源涵养量的研究大幅增加,然而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原整个区域水平的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的研究较为鲜见。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量化分析1982—2020年产水量及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气候变化和植被恢复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82—2020年黄土高原区水源涵养能力变化趋势稳定;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年平均水源涵养总量相比2000年前增加了5%,且在空间上约66.7%的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有所提高,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多年平均水源涵养能力增加显著,相较于2000年前分别提升了11.2%和18.4%。降水量的增加,潜在蒸发量的减少,均会导致水源涵养能力有所提高。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约71.7%)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与水源涵养能力呈正相关,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相关性最强。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的因子解释程度排序为:降水量>潜在蒸发量>LAI,降水量、潜在蒸发量和LAI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明显强于单一因子的影响,其中气候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说明气候变化是黄土高原区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增强了LAI和降水量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黄土高原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主要受降水量的增加影响。建议将LAI控制在合理范围,保持植被的适度恢复,提高流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生态恢复政策,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源涵养能力,并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谢展李萍刘文倩降亚楠
关键词:水源涵养能力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植被恢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