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江
-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凝集素变化指导肝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析血清蛋白标记物早期诊断肝癌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60例肝癌患者(A组)、35例肝硬化患者(B组)、15例其他疾病(C组)、15例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集静脉血检测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膜蛋白73(CP73),并分析其和肿瘤直径、巴萨罗那(BCLC)分级相关性。结果 A组血清中AFP、AFP-L3、GP73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肿瘤直径和血清AFP和GP73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和血清AFP-L3存在明显相关性;肿瘤数量和血清AFP、AFP-L3、CP73无明显相关性。BCLC分级和AFP、AFP-L3呈正相关,AFP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2.9%;AFP-L3敏感度为58.0%,特异度为87.6%;GP73敏感度为69.7%,特异度为76.7%。平行试验联合检测法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及阴性预值;系列试验联合检测法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论血清AFP、AFP-L3、CP73联合检测,利用阳性互补性,可明显提高肝癌诊断准确性。
- 李荣江黄建英张磊曾宪成
- 关键词:血清蛋白血清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肝癌
- P53和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力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P53和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基因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力。方法采用携带P53和TERT基因的腺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DC),并将其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诱导P53和TERT基因特异性CT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53和TERT基因特异性CTL INF-γ和TNF-α分泌情况;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P53和TERT基因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杀伤情况。结果单纯DC细胞诱导CTL、P53基因特异性CTL及TERT基因特异性CTL中,分泌INF-γ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8±1.6)%、(14.8±3.7)%及(17.4±5.4)%,分泌TNF-α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1±1.3)%、(10.9±2.5)%及(15.4±3.2)%,P53和TERT基因特异性CTL的INF-γ和TNF-α分泌水平均较单纯DC细胞诱导CTL高(P<0.001)。P53基因特异性CTL在10∶1、20∶1、40∶1和80∶1效靶比情况下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11.7±3.4)%、(18.4±5.6)%、(28.6±5.4)%和(44.8±7.2)%,TERT基因特异性CTL在10∶1、20∶1、40∶1和80∶1效靶比情况下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14.5±3.9)%、(21.7±4.5)%、(32.6±6.1)%和(50.8±6.9)%,均较单纯DC细胞诱导产生的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率[(5.4±1.5)%、(10.8±4.2)%、(17.7±3.9)%、(25.4±5.8)%]显著升高(P<0.001)。结论 P53和TERT基因诱导产生的CTL具有更强的肝癌细胞杀伤活性,可望成为肝癌有效的过继治疗手段。
- 李荣江黄建英张磊曾宪成
- 关键词:P53端粒酶反转录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肝癌细胞细胞免疫
- 甲状腺微小癌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究临床淋巴结阴性c N0甲状腺微小癌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75例c N0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电话、QQ和飞信等方式完成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癌复发率为14.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包膜侵犯(回归系数为1.95,OR=7.03)、中央区淋巴结未清除(回归系数为2.61,OR=0.07)和术后未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回归系数为2.01,OR=0.13)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癌术后复发仍较高,其复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果条件允许,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并让患者术后接受放射性碘治疗能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 张晶锐李荣江高峰邱振雄黄振华
-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复发影响因素
- 超声刀微创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运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刀微创术在甲状腺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04例病人使用超声刀及相关技术行部分或次全微创甲状腺切除术。结果:本组完成104例手术,切口长2.0~4.0cm,术中失血平均出血量38mL(10~136mL)。无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97例切口一期愈合3例二期愈合。术后1例抽搐及低钙血症者,无大出血者。结论:小切口超声刀手术具有切割精确、不损伤周围组织、出血少、产生烟雾与焦痂少等优点;利用超声刀辅助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能达到微创、美观、安全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张晶锐李荣江刘维藩
- 关键词:超声刀微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 肝损伤患者IL-2、IL-6水平变化及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脏损伤患者IL-2、IL-6水平变化及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肝损伤患者32例(肝损伤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无肝损伤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HBsA抗体的滴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亚群,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中IL-2和IL-6的含量。结果:肝损伤组的抗HBsAb的单抗的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损伤组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19+及NK细胞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CD8+细胞的含量高于对照组,CD4/CD8的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肝损伤组的血清中IL-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肝损伤可引起的体内IL-2、IL-66变化,可降低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效果,导致免疫系统紊乱。
- 曾宪成黄建英张磊李荣江
- 关键词:肝损伤IL-2IL-6乙肝疫苗免疫应答
- 腹部创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监测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腹部创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0例腹部创伤患者依据AIS-ISS评分分为轻伤、重伤、严重伤三组,并设置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第1、2、4、和7 d(T1、T2、T4、T7)共5个时间点,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瘦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同步进行SIRS评分,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程度创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升高,平均水平随着伤情加重依次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变化与反应创伤严重程度的SIRS等级评分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P<0.05)。结论血清瘦素可以作为评估腹部创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其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动态监测腹部创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有助于准确及时地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
- 李荣江张晶锐邱振雄黄振华高峰
- 关键词:腹部创伤瘦素C-反应蛋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进展期胃窦癌局部手术切除方式改进临床效果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窦癌手术切除方式及吻合方式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2例胃窦癌患者,54例患者采用小弯全切术作为治疗组,48例采用传统远端胃癌根治术为对照组,统计其小弯侧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阳性淋巴结数。结果: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无吻合口出血、瘘等并发症出现,治疗组小弯侧淋巴结清扫数目在15~35之间,其中阳性淋巴结数目在10~22之间,术后病理分期T2~4bN1~3bM0。对照组小弯侧淋巴结清扫数目在8~24之间,其中阳性淋巴结数目在2~12之间,术后病理分期T2~4bN1~3bM0。两组小弯侧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胃小弯全切除术,不但保留了部分近端胃体,有利于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更多地清除转移的淋巴结,降低切缘癌细胞残留,有助于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
- 邓振宇李荣江邱振雄朱涛何小科
- 关键词:胃肿瘤幽门窦局部进展期外科手术手术方式
- 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治疗甲状腺腺瘤中的疗效。方法将甲状腺腺瘤患者103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7例,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手术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过程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病率较低且满意度较高。结论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术后切口瘢痕隆起不明显,满足患者对术后美观度的要求,明显优于传统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晶锐李荣江高峰邱振雄黄振华
-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微创手术传统手术
- 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探讨
- 2005年
-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高于结肠癌,T3~T4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肠腔内直径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癌灶的部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廓清淋巴结,对于直肠癌肿、T3期或无远处转移的T4期、术前结肠镜检查发现同时有2个或以上瘤灶、术前病理报告为未分化腺癌的病例,相应的结直肠系膜切除更应该彻底,以尽大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 彭向阳李荣江刘维蕃温建庭黄振华周忠信
- 关键词:结肠癌直肠癌淋巴结
- VEGF-C与胃癌淋巴管新生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胃癌淋巴管新生及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VEGF-C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肿瘤组织淋巴管密度(LVD)计数的关系;对随访的54例患者作生存分析。结果:胃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胃癌组织VEGF-C阳性组、阴性组LVD计数分别为16.14±5.11、10.11±4.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的表达及LVD计数与胃癌直径、大体类型、Lauren分型、年龄、性别、饮食、区域分布无明显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胃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组1、2、3年复发率分别为40.1%、66.7%、79.2%,阴性表达组则分别为27.4%、31.3%、45.7%。VEGF-C阳性组1、2、3年复发率明显高于VEGF-C阴性组(P<0.01);54例随访患者,VEGF-C阳性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VEGF-C阴性患者(P<0.01)。结论:VEGF-C在胃癌淋巴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阳性率可作为胃癌术后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 何小科李荣江冯宇鹏刘维藩陈小建
- 关键词:胃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管新生临床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