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芳兰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健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新生大鼠
  • 1篇粘膜
  • 1篇上皮屏障
  • 1篇细胞
  • 1篇小肠
  • 1篇小肠粘膜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轮状
  • 1篇轮状病毒
  • 1篇轮状病毒感染
  • 1篇活化
  • 1篇发育
  • 1篇发育时期
  • 1篇腹泻
  • 1篇T淋巴细胞
  • 1篇病毒
  • 1篇病毒感染
  • 1篇不同发育时期
  • 1篇肠上皮

机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健康医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李芳兰
  • 2篇何振娟
  • 2篇周一珺
  • 1篇王飞
  • 1篇徐瑞
  • 1篇施君
  • 1篇高娟
  • 1篇杨花梅
  • 1篇陈同辛

传媒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发育时期大鼠小肠粘膜及派氏结T淋巴细胞发育活化的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正常SD大鼠不同发育时期肠道绒毛及PP(Peyer’spatches)即派氏结形态学变化和T淋巴细胞发育及活化状况。方法:SD大鼠48只饲养于相同条件下,于16天、3周、5周、7周、9周、11周时随机取8只,取小肠组织及PP,常规制作小肠组织HE染色切片后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SD大鼠小肠粘膜及PP形态学发育情况。收集PP,酶消化后得到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P中CD3+淋巴细胞及CD3+CD4+、CD3+CD8+、CD3+CD4+CD25+淋巴细胞发育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PP中的淋巴细胞IL-4mRNA、IFN-γmRNA及IL-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3~7周绒毛高度、绒毛宽度、绒毛面积及隐窝深度随周龄呈增长趋势,7周后各指标呈小幅波动。(2)PP数目及面积随周龄呈增长趋势。(3)5周时CD3+、CD3+CD4+淋巴细胞及IL-4mRNA表达显著高于3周时(P<0.01),5周以后各周龄间无显著性差异;5周时CD3+CD8+、CD3+CD4+CD25+淋巴细胞及IFN-γmRNA和IL-2mRNA表达显著低于3周时(P<0.01),5周后各周龄间无显著性差异,16天时PP中淋巴细胞IL-4mRNA、IFN-γmRNA及IL-2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3周时(P<0.01)。结论:小肠粘膜7周前随周龄逐渐发育成熟,7周后小肠粘膜发育渐趋稳定;PP数目和面积随周龄呈增长趋势,成年期达到最大值;断乳前后是PP中淋巴细胞发育活化重要时期。
高娟李芳兰周一珺杨花梅陈同辛何振娟
关键词:小肠粘膜淋巴细胞发育活化
轮状病毒感染对新生大鼠肠上皮屏障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对大鼠肠上皮屏障的影响。方法 7日龄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轮状病毒感染组,每组15只,予以人工喂养。轮状病毒感染组在喂养的第4天(即10日龄)给予轮状病毒1×106PFU灌胃,观察其腹泻病程,并分别于感染后第1、4、7天处死,采集血液及小肠组织,观测肠黏膜形态,检测血浆D-乳酸、肠道黏蛋白mucin2、细胞间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量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结果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大鼠的D-乳酸水平升高,以感染后第4天最显著,在第1、4、7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mucin2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增多(P<0.05),感染后第4天减少(P<0.05),第7天两组无差异(P>0.05);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claudin-1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无差异(P>0.05),感染后第4天及第7天增加(P<0.05),以第4天最显著;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感染后第4天肠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可能与肠上皮屏障受损有关。
徐瑞李芳兰何振娟施君周一珺王飞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新生大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