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扰素调节因子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家族是一类转录因子,首先是作为Ⅰ型干扰素的转录调控因子被发现的,在抗病毒反应,炎症调节,细胞因子信号,细胞凋亡、生长和分化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关于IRFs的早期研究多集中在免疫功能上,开始被认为主要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但最近研究发现,IRFs在其他生理与病理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等[2-4].
- 李磊夏豪王欣童随阳
- 关键词:干扰素调节因子心肌重塑血管新生心血管疾病
- miRNA150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具有负性调控单个基因或基因网络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短链核糖核苷酸,主要通过结合特定靶基因互补序列来影响其的降解或翻译过程,调控细胞的发生、新陈代谢、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过程[1,2].最新研究发现,多种miRNAs参与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肌组织纤维化、新血管生成、脂质代谢、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血管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望为预防和诊治心血管疾病指明新的目标靶点[3,4].
- 李磊夏豪王欣童随阳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MIRNAS负性调控核糖核苷酸组织纤维化新血管生成
-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笔者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75例,将其随机分为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组(联合组)91例和阿替普酶组(单药组)84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溶栓再通率、住院期间急性期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溶栓治疗后30、60、90及120min的总再通率均高于单药组相应时间段的总再通率(P<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再通率高于单用阿替普酶,并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与单用阿替普酶相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 童随阳夏豪王欣李磊王慧黄丹
- 关键词:阿替普酶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安全性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AMI的患者中,选取年龄<40岁且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AMI患者64例作为青年组,选取同期年龄>60岁且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AMI患者236例作为老年组.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①青年组中男性、吸烟史、饮酒史及冠心病家族史患者比例高于老年组[87.5% (56/64)比71.2% (168/236)、65.6% (42/64)比36.0%(85/236)、39.1% (25/64)比25.8%(61/236)、35.9%(23/64)比11.0%(26/236)];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肥胖比例低于老年组[17.2% (11/64)比34.8% (82/236)、12.5%(8/64)比27.1%(64/236)、14.1% (9/64)比35.2%(83/236)](P<0.05);②青年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高于老年组[(5.4 ± 1.8) mmol/L比(4.4 ±2.7) mmol/L、(2.6±1.7) mmol/L比(1.4±1.3) mmol/L];青年组中1种危险因素者比例高于老年组[32.8% (21/64)比19.5%(46/236)];无危险因素者和4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低于老年组[6.2%(4/64)比11.9%(28/236)、4.7% (3/64)比9.3%(22/236)](P<0.05);④青年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和单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9.4% (6/64)比4.2%(10/236)、70.3% (45/64)比40.7%(96/236)];罪犯血管位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15.6% (10/64)比29.7%(70/236)、31.2%(20/64)比40.2%(95/236)];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低于老年组[(9±5
- 童随阳夏豪曾彬王欣李磊黄丹王慧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冠状动脉
- 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入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经择期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279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SAP组和ACS组。统计患者入院基本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累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或左主干(LM)将患者分为单支、双支(累及左主干为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根据Gensini积分标准对每位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结果与ACS组相比,SAP组患者女性人数更多、年龄更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高脂血症临床情况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于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总体上与A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主要的差别是在冠状动脉无病变这一情况上(P=0.001);SAP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比ACS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CS患者相比,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表现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 王欣夏豪王慧童随阳李磊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
- 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WBC)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拟诊断冠心病的患者106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24 h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计算每位患者冠脉造影结果Genisi评分,分析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年龄、性别、WBC在有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无冠状动脉狭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WBC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WBC与冠状动脉狭窄Genisi评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32,P〈0.05)。结论: WB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
- 王欣夏豪童随阳李磊王慧
-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冠状动脉狭窄
-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被引量:29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试验组)54例和尿激酶组(对照组)54例.试验组:首先以普通肝素60 U/kg的用量静脉推注,再以阿替普酶15 mg静脉推注,其后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剩余35 mg在60 min内静脉滴注.溶栓后予以普通肝素每小时12 U/kg维持静滴48 h.对照组:尿激酶150万U于30 min内静脉滴注.溶栓开始后12h,皮下注射肝素7500 U,每12小时1次,持续3~5 d.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溶栓期间动态心电图变化,并记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溶栓再通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溶栓治疗后30、60、90、120 min的总再通率分别为10例(19.61%)、20例(39.22%)、31例(60.78%)、42例(82.35%).对照组溶栓治疗后30、60、90、120 min的总再通率分别为5例(10.20%)、8例(16.33%)、18例(36.73%)、30例(6l.24%);试验组溶栓治疗后30、60、90、120 min的总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的总再通率(P<0.05).试验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例、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5例、心脏破裂2例、死亡3例;对照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14例、心源性休克9例、心脏破裂4例、死亡5例.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生轻度出血5例、中度出血2例、严重或威胁生命的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轻度出血11例、中度出血6例、严重或威胁生命的出血3例.试验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再通率高于尿激酶,并能有效降低不良
- 童随阳夏豪王欣李磊黄丹王慧
- 关键词:阿替普酶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
- 3Dmax补片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究3Dmax补片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五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50例腹股沟疝行TEP术患者,根据3Dmax补片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钉合器固定组、Prolene缝线固定组、生物胶固定组,各50例,观察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生物胶固定组与Prolene缝线固组、钉合器固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2±0.11)、(2.01±0.22)、(2.92±0.42)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5±7.2)、(24.5±8.6)、(34.2±12.2)mL,患者住院总费用分别(625.8±75.2)、(7125.2±98.2)、(8253.6±125.3)元,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分别为(1.1±0.5)、(1.8±0.9)、(2.5±1.1)分。与钉合器固定组比较,生物胶固定组及Prolene缝线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费用更低,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生物胶固定组较Prolene缝线固定组效果更好(均P〈0.05)。三组术后住院时间、拔除尿管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3Dmax补片钉合器固定、Prolene缝线固定与生物胶固定的对比研究中,生物胶固定模式为最优选择方法。
- 李磊雷长江王卫星龙浩成陈春洲
- 关键词:腹股沟疝
-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系统评价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4)、维普数据库(1999~2014.4)、万方数据库(1990~2014.4)、Pub Med(1990~2014.4)、Cochrane Library(2014第4期)。纳入伊布利特(实验组)与胺碘酮(对照组)比较治疗房颤和房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5.1手册推荐的简单评估法进行纳入研究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489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5篇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1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总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3.26,95%CI:2.60~4.08,P<0.00001);2伊布利特转复房颤的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2.71,95%CI:2.04~3.58,P<0.00001);3伊布利特转复房扑的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7.05,95%CI:4.13~12.04,P<0.00001);4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平均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WMD=-67.16 min,95%CI:-87.27^-47.04,P<0.00001);5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OR=1.02,95%CI:0.72~1.43,P=0.93)。结论目前研究显示,伊布利特治疗房颤和房扑的有效性高于胺碘酮,且平均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在安全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有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童随阳夏豪王欣李磊王慧
- 关键词:伊布利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02至2014-05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非糖尿病AMI的患者327例,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应激组)182例和非糖尿病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非应激组)145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并记录住院2周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心原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NT-proBNP与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性。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应激组和非应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ultra-TnI)、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Glu)在应激组和非应激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 BNP与ultra-TnI呈正相关(r2=0.811,P<0.01)。应激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应激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应激组(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明显高于非应激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proBNP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并对近期预后做出评估。
- 童随阳夏豪王欣李磊王慧黄丹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应激性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