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松

作品数:123 被引量:48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专利
  • 5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18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矿业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7篇煤层气
  • 30篇煤层
  • 30篇储层
  • 20篇煤储层
  • 17篇煤岩
  • 17篇孔隙
  • 15篇渗透率
  • 14篇煤层气开采
  • 12篇地质
  • 12篇压裂
  • 12篇盆地
  • 11篇物性
  • 10篇抽采
  • 9篇储层物性
  • 8篇压裂液
  • 7篇多煤层
  • 7篇深部
  • 7篇煤储层物性
  • 7篇合采
  • 6篇孔隙度

机构

  • 120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国家工程研究...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贵州省地质矿...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教育部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华油集团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四川省煤田地...
  • 1篇中国石油吐哈...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作者

  • 123篇李松
  • 106篇汤达祯
  • 91篇许浩
  • 84篇陶树
  • 14篇刘彦飞
  • 14篇陈世达
  • 11篇唐淑玲
  • 9篇孟艳军
  • 8篇赵俊龙
  • 6篇林文姬
  • 6篇陈浩
  • 6篇吴海勇
  • 5篇陈博
  • 5篇陈跃
  • 5篇蔡佳丽
  • 4篇崔立伟
  • 4篇李世臻
  • 4篇陈晓智
  • 4篇孟芹
  • 3篇李翔

传媒

  • 10篇煤田地质与勘...
  • 9篇煤炭科学技术
  • 4篇洁净煤技术
  • 4篇煤炭学报
  • 3篇石油学报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新疆地质
  • 1篇铀矿地质
  • 1篇煤炭工程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10篇2021
  • 11篇2020
  • 13篇2019
  • 6篇2018
  • 13篇2017
  • 12篇2016
  • 11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准东次级构造内煤岩物性特征及富集区预测
准东地区低阶煤层气尚处于勘探开发的起步阶段,而煤层厚度大、渗透性好、资源量大以及与常规油气相伴生的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论文开展了准东地区次级构造内煤层发育特征研究,预测了富集有利区.研究表明各凹陷内煤层展布...
罗磊汤达祯陶树许浩李松尹振勇
关键词:煤层气资源勘探地质构造
文献传递
不同围压下的煤岩力学性质研究
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岩力学性质对煤储层改造和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有重要的影响。通常将煤岩看作弹脆性介质,在地应力较小的情况下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煤层气开采深度不断加大,地应力也相应增大,煤岩不可避免会表现出一定塑性变形...
刘彦飞汤达祯李松胡雄朱学光马良许浩陶树
关键词:煤层气煤岩三轴压缩试验力学性质本构模型
四川盆地二叠系龙潭组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以NT1H井为例
2024年
为探索四川盆地二叠系龙潭组深层煤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NT1H井煤层取心样品,进行龙潭组煤岩煤质、储层物性、吸附性和含气性实验测试,研究了龙潭组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龙潭组深煤层煤体结构完整、割理发育,镜质体反射率(R_(o))为2.70%~3.13%,镜质组、惰质组和无机组分平均含量分别为60.6%,23.4%和16.0%,矿物组分以黏土矿物为主。②煤层总孔隙度较高,孔隙度为4.83%~10.13%,有效孔隙度为2.82%~9.66%,平均值为6.53%。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孔隙以粒径小于2 nm的微孔为主,其次为粒径大于10μm的宏孔或裂隙,粒径2~50 nm介孔相对不发育。③120℃温度条件下煤岩兰氏体积普遍大于25 m^(3)/t,兰氏压力平均值为3.24 MPa。④保压取心煤层含气量26.52~31.24 m^(3)/t,含气饱和度123%~146%,游离气含量约5~10 m^(3)/t,原位含水饱和度相对较低,为18.2%~48.6%。总含气量随埋深加大而增高。综合研究认为深层煤储层含气条件优越。四川盆地龙潭组深层超饱和煤岩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建议通过以小间距煤层组为整装对象进行体积压裂立体改造开发煤岩气。
文龙明盈孙豪飞张本健陈骁陈世达李松李海琪
关键词:储层特征资源潜力龙潭组四川盆地
一种利用低场核磁共振精确测定页岩孔隙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低场核磁共振精确测定页岩孔隙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于饱和水柱状页岩样品,首先进行不同回波时间与等待时间下的核磁孔隙度测量,然后进行氦气孔隙度测量,综合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孔隙度结果,优选出测试的最佳回...
许浩赵俊龙李松陶树罗皓菡
文献传递
鄯勒油田西山窑组2段沉积微相研究
2010年
确定鄯勒地区主力储层西山窑组2段沉积微相展布特征,为后期精细油藏描述提供地质依据.在岩石矿物、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和地震相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砂体形成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确定该区西2段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包括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沼泽、分流间湾和决口扇,分流河道和决口扇微相构成本区骨架砂体.据单井沉积微相和小层砂体形态对比分析,对小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掌握了该区西2段内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李松汤达祯周红燕贾耀忠许浩
关键词:沉积微相三角洲平原
一种深部煤层气与浅层低压致密气分压合采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部煤层气与浅层低压致密气分压合采装置及方法,其包括压裂管、连接轴壳、密封扩张元件、压力监测仪以及合采装置,所述压裂管为多段拼接式结构,相邻所述压裂管端头均安装有密封扩张元件,所述密封扩张元件靠外侧圆形面...
钟广浩李松吴世清杨仕状
文献传递
支持向量机在煤层地应力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2年
为了探讨煤层地应力的有效预测方法,将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用于计算煤层最小水平主应力,进而得到最大水平主应力,结合垂向主应力的求取,最终构建地应力的地质模型,实现地应力场的三维可视化。利用灰色关联法筛选出与煤层最小水平主应力关联度最好的测井参数;结果表明,井径测井(CAL)、补偿中子测井(CNL)、自然伽马测井(GR)、密度测井(DEN)和深浅侧向电阻率测井值的平均值(R)与煤层最小水平主应力关联度较好。以这5个测井参数作为训练因子,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煤层最小水平主应力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区块H3井组煤层地应力进行计算,发现研究区内三个方向的地应力随埋深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应力场状态也随着埋深的变化发生转换,由浅部的大地动力型逐渐转换为大地静力型,煤储层所处的应力环境也相应地由挤压带过渡为伸张带。
冯鹏李松汤达祯汤达祯钟广浩
关键词:地应力支持向量机测井灰色关联地质建模
一种煤层气开采用高效压裂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气开采用高效压裂设备,利用压裂液动态驱动与控制机构使得压裂管内的压裂液的压力或者流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利用压裂液的变化压力的冲击的作用,防止出现堵塞的问题,并能够提高压裂能力,降低对压裂泵组的要求,降...
李松陈东林文姬汤达祯许浩陶树
文献传递
温度/压力对甲烷超临界吸附能量参数的影响机制被引量:7
2019年
煤层气在储层高温高压环境中主要以超临界吸附状态赋存,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煤储层含气性的重要外部控制因素,温压条件改变意味着煤-甲烷吸附体系的原始平衡状态被打破,体系能量发生变化。基于无烟煤等温吸附试验数据,通过Gibbs方程对比了甲烷超临界与亚临界吸附的差异,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角度,分析了温度和压力对甲烷超临界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临界条件下的煤-甲烷吸附体系绝对吸附量大于过剩吸附量,二者间的差异随平衡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对于特定的煤-甲烷吸附体系,吸附势与吸附空间在任意温压条件下呈现单一吸附特征曲线关系,且平衡压力增加引起吸附势减小,吸附空间增大,而温度升高引起吸附势增大,吸附空间减少。甲烷分子主要以菲克型扩散方式在煤岩中传质,由于分子平均自由程受温压控制,扩散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气体分子吸附活化能本质为分子动能的体现,不受体系压力影响,但受体系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吸附活化能越大。
吴双汤达祯李松李翔
关键词:煤层气表面自由能
准东低阶煤孔隙特征及对气体传质方式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准东以褐煤和长焰煤为主,属于低灰、高挥发分煤;显微组分镜质组占优,惰质组次之,偶见腐泥组分;褐煤惰质组含量远大于长焰煤,且水分含量也高于后者。根据非润湿相的汞侵入毛管获得的孔隙分布和BET模型得出微小孔特征。在此基础上,并对甲烷在不同尺度孔隙中的传质方式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褐煤以中大孔为主,微小孔发育有限,主要储集空间孔径在0.1-2.0μm;长焰煤以微小孔为主,孔容主要来自微小孔,其单位孔容远小于褐煤。在多级孔隙配置的煤储层中划分出达西流、滑脱流、过渡流和分子扩散4种传质方式。褐煤孔隙连通性好,以达西流、滑脱渗流为主;长焰煤微小孔发育,各级孔隙连通性差,以达西流、过渡流及分子扩散为主。相比较而言,纳米级孔隙中吸附甲烷分子层厚及滑脱效应对长焰煤单孔渗流能力的影响更显著,其将会在气藏开发过程中对增产稳产提供有益的支持。
罗磊汤达祯陶树许浩李松孟艳军
关键词:滑脱效应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