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伟

作品数:28 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7篇煤层
  • 9篇工作面
  • 8篇厚煤层
  • 6篇综放
  • 6篇矿压
  • 6篇矿压显现
  • 5篇浅埋煤层
  • 4篇顶板
  • 4篇浅埋厚煤层
  • 4篇综放工作
  • 4篇综放工作面
  • 4篇煤层开采
  • 4篇覆岩
  • 3篇顶板失稳
  • 3篇液压支架
  • 3篇浅埋煤层开采
  • 3篇综采
  • 3篇综放开采
  • 3篇巷道
  • 3篇煤层群

机构

  • 28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山西大同大学
  • 2篇内蒙古科技大...
  • 2篇兖矿集团有限...
  • 2篇焦煤集团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济宁市何岗煤...
  • 1篇江苏省矿业工...

作者

  • 28篇李建伟
  • 22篇刘长友
  • 5篇张宁波
  • 5篇张大恒
  • 4篇王东
  • 4篇周涛
  • 3篇李永明
  • 3篇赵杰
  • 2篇时成忠
  • 2篇杨敬轩
  • 2篇吴锋锋
  • 2篇龚红鹏
  • 2篇鲁岩
  • 2篇黄斌
  • 1篇唐翔
  • 1篇马文顶
  • 1篇王君
  • 1篇陈宝宝
  • 1篇侯晓红
  • 1篇杨宇

传媒

  • 5篇煤炭工程
  • 5篇采矿与安全工...
  • 3篇煤炭技术
  • 2篇煤矿开采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现代矿业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沟谷地形对浅埋煤层开采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的影响规律
针对浅埋煤层地袁的沟谷地形赋存特征及其对浅埋煤层开采的显著影响,以串草圪旦煤矿沟谷区域浅埋煤层开采的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沟谷地形对浅埋煤层开采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李建伟刘长友赵杰
关键词:浅埋煤层应力场矿压显现
浅埋煤层开采矿压显现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影响因素多样的情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分析了浅埋煤层埋深、承载关键层厚度及其层位等因素对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影响。研究表明:承载关键层厚度对浅埋煤层工作面来压步距影响最大,煤层埋深次之,承载关键层距煤层距离的影响较小;承载关键层的层位决定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剧烈程度,承载关键层距煤层的距离L与煤层埋深H比值η<0.35时,工作面来压强烈,当η>0.35时,工作面来压强度较小。结合工作面地质生产条件,分析了浅埋煤层工作面开采时承载关键层的破断形式及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李建伟刘长友赵杰
关键词:浅埋煤层矿山压力显现影响因素
“三软”大倾角厚煤层工作面组合液压支架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针对刘东煤矿72煤层典型"三软"大倾角厚煤层的开采条件,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软"大倾角厚煤层工作面组合液压支架的稳定性及其适应性。结果表明:组合液压支架的稳定性与支柱的初撑力、初撑力不均衡系数、支柱迎山角等支护质量因素和煤层倾角、顶底板岩性特征等地质因素有关;组合液压支架的稳定性随着支柱初撑力的增大而增强,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降低,适当增大组合支架下侧立柱的初撑力有利于提高支架的稳定性;控制支柱合理的迎山角是大倾角煤层条件下提高支架稳定性的重要保证之一。在刘东矿煤层条件下,支柱迎山角宜为6°左右,适应的最大煤层倾角为36.48°。现场应用中通过改善支架液压系统的密封性,防止漏液,提高支柱的初撑力,保持支架及支柱的良好位态,保证了支护系统的稳定性。
吴锋锋刘长友李建伟
关键词:稳定性
西川煤矿厚煤层综放开采顶板破断特征及支护阻力确定被引量:1
2016年
以西川煤矿1109综放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研究了综放开采顶板破断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工作面支护阻力的确定。研究表明,1109综放工作面上位直接顶的周期性破断导致工作面来压,影响其周期性破断的主要因素为上位直接顶岩层厚度以及覆岩压力;工作面支护阻力主要由上位直接顶周期垮落步距、支架控顶距、附加力作用位置以及下位直接顶对上位直接顶作用力距煤壁距离确定,并计算得出了1109工作面合理的支护阻力。现场实测表明:ZF6400/17/32型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满足顶板支护要求,能够有效支撑顶板,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
黄斌闵凡生刘长友李建伟杨敬轩
关键词:综放工作面直接顶支护阻力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结构及围岩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依据东曲煤矿2号煤层和4号煤层近距离赋存特点,结合东曲煤矿4号煤层14214工作面的生产技术条件,采用理论分析和UDEC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东曲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结构及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受上层2号煤层采动影响,4号煤层14214工作面开采时直接顶板节理裂隙发育充分,呈块体结构,其上为2号煤层开采后垮落的散体矸石,而呈规则垮落的2号煤层中砂岩上位顶板呈"拱式"结构;"拱式"结构周期性的再次失稳使工作面产生来压增载现象,但失稳来压步距小、强度低,动载特征不明显,表现为较大的静载荷作用;提高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能有效抑制直接顶板裂隙的进一步扩展;采用煤层及顶板预注浆可对煤壁片帮及端面冒顶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龚红鹏李建伟陈宝宝
关键词:煤层群覆岩结构围岩稳定性初撑力
浅埋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板失稳监测及预警被引量:1
2017年
针对我国浅埋厚煤层采场顶板失稳导致的压架事故频发等顶板致灾问题,在分析浅埋煤层顶板赋存条件、破断失稳特征及结构类型的基础上,根据顶板的致灾类型和特征,建立了顶板失稳致灾监测预警模型,确定了监测内容和预警指标,并在现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建伟刘长友唐翔翟天宇
关键词:预警模型
西川煤矿厚煤层综放开采采煤工艺协调性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西川煤矿1109工作面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对工作面综放开采工艺主要工序的作业时间进行了现场实测,研究得出了各主要工序之间的协调性及对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放开采采煤工艺协调性包括液压支架移架与采煤机割煤之间以及液压支架移架与放煤之间距离的协调;在实测单个支架完成移架所需平均时间为17.1s,放煤完成所需平均时间为54.1s的条件下,确定采煤机割煤速度不小于5.06m/min,液压支架移架40架以后开始分组放煤,能实现各生产工序之间的合理协调,显著提高工作面生产效率。
王越李建伟杨玉亮
关键词:采煤工艺液压支架
浅埋厚煤层开采覆岩采动裂缝时空演化规律被引量:14
2020年
为了分析浅埋厚煤层采场覆岩失稳运动对采动裂缝形成的影响以及覆岩采动裂缝的动态发展变化特征,基于串草圪旦煤矿浅埋厚煤层开采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研究了浅埋厚煤层开采覆岩采动裂缝形成机理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埋厚煤层采场覆岩移动变形随承载关键层的失稳运动呈现动态性变化特征,承载关键层的失稳运动导致覆岩产生直通地表的采动裂缝,裂缝的尺度特征亦随承载关键层的失稳运动发生动态性变化;覆岩采动裂缝具有明显的纵向和横向分区特征,纵向分区以承载关键层为界分为两个区域,横向分区将采空区覆岩分为裂缝产生区、裂缝贯通发展区以及裂缝闭合区;6104工作面采空区内裂缝贯通发展区在滞后工作面0~100 m范围内,当在采空区下开采时裂缝贯通发展区减小为0~80 m范围内,该区域内裂缝随滞后工作面距离的增大而趋于闭合。
李建伟李建伟刘长友
关键词:浅埋厚煤层
综放面端头设备交叉侧卸布置及放煤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综放工作面端头设备布置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端头放煤空间的变化,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工业性试验相结合,分析了综放工作面端头设备交叉侧卸布置的特点、技术优势以及端头区放煤的工艺方式。研究表明:端头设备交叉侧卸布置后,为端头(过渡)支架上方顶煤的放出提供了空间条件;受到回采巷道支护,邻近支架放煤程度及煤层倾角的影响,端头顶煤的放煤区域可分为截面呈长方形或梯形的立方体;端头区顶煤散体介质的形变势能随端头区基本顶回转角以及基本顶断裂线距端头区顶煤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随顶板压力及自身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并随顶煤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确定了端头区顶煤合理放煤顺序为先放靠工作面中部侧支架的顶煤,依次再放工作面端头侧支架的顶煤,采用多轮顺序放煤方式。东滩煤矿1306综放工作面的工业性试验表明,工作面煤炭回收率提高了1.105%,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时成忠刘长友李建伟黄斌
关键词:综放工作面放煤工艺
“三软”大倾角厚煤层组合支架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适应性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针对刘东煤矿72煤层典型"三软"大倾角厚煤层的开采条件,对西47201工作面进行了矿压观测,研究得出了西47201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西47201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平均36.4m,动载系数为1.39,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平均12.0m,动载系数为1.26;从来压强度看,工作面上部老顶的来压强度较大,平均动载系数1.52,而工作面中、下部的来压强度相对较小;从来压步距看,基本顶的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沿工作面方向不是整体、同时来压,工作面上部先来压,中下部再来压,呈现局部来压、迁移特征,工作面上部来压步距较小,而中下部则基本一致。此外,分析了组合液压支架的承载特点与适应性。
李建伟刘长友李永明张大恒范国柱
关键词:矿压显现适应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