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套
- 作品数:42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马克思的话语转向:从思辨话语到实践话语
- 2018年
- 伴随着哲学革命,在话语革命上,马克思主要是通过用新话语替代旧话语,和赋予旧话语新的内涵两种方式来实现的。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借用经济学的学术话语来扬弃传统思辨哲学的话语,另一方面,虽然使用传统思辨哲学的话语,但是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具有新的含义。
- 李双套
- 关键词:思辨哲学哲学革命学术话语经济学
-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历史概念
- 2015年
- 历史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从破除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入手,提出从实践出发理解历史,指出历史不是自我意识的产物,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活动的前提。
- 李双套
-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历史概念
- 自主活动:自由的实现形式
- 2024年
- “自主活动”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本质,表征活动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马克思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晰出场。从概念的内涵来说,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意义上提出自主活动概念。自主活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自主活动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两者具有一致性。这三层内涵也衍生出自主活动的三重伦理意蕴:从消除劳动的异己性来看,要积极构建“真正的共同体”,为“自主活动”的实现创建平台;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为“自主活动”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从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要求来看,要彰显个体的自由个性,为“自主活动”的实现引领方向。
- 李双套
- 关键词:异化劳动唯物史观伦理意蕴
- 马克思的话语革命与当代中国话语的建构
- 2018年
- 哲学革命伴随话语革命呈现从话语的角度看,哲学革命是话语革命的前提,话语革命是哲学革命的结果,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话语革命是其哲学革命的自然衍生。马克思历来反对话语的独立化倾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话语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 李双套
-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中国话语《德意志意识形态》青年黑格尔派独立化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叙事
- 2022年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以生产力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以普遍交往为基础的世界历史,以及在人与人自由联合基础上建立的真正共同体做出了详细论述,这些论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叙事提供了基础。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作为第一个历史活动,会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普遍交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立的外在动力;建立真正共同体是唯物史观的逻辑终点,也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
- 李双套陈茜
- 关键词:唯物史观
- 改变世界:解释世界的终结与“解释化”批判被引量:1
- 2022年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世界,世界的可解释性在于其可改变性。
- 李双套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 文化自信的四重哲学意蕴被引量:8
- 2021年
-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历史和现实、现实与未来的接续中,在民族与世界的比较中,在快感与深度的权衡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及积极的文化心理。故此,应从本体论、功能论、交往论和价值论四层意蕴理解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历史自信,更是对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的自信;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满,而是表征文化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封闭,而是在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下学习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不是文化保守,不是回避问题,而是体现为在批评和超越现实世界中引领社会发展。这些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涵,基于此,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指导。
- 李双套
-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交往高雅文化
- 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具体化
- 2017年
- 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实践哲学标志着哲学的实践转向,也标志着实践逻辑的出场。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坚持实践逻辑才能科学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实践哲学主张从实践出发去把握中国发展的逻辑,使中国发展的逻辑由"原则"回归到"实践";实践哲学主张从实践出发理解理论的演化,找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科学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内涵和规律。
- 李双套周丹
-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
- 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端——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 2018年
-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展开了对鲍威尔的初次批判,这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端。这种发端体现为实践哲学转向已经开启,但是远未完成。远未完成表现在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关注还是出于自发而不是自觉,马克思仍然以思辨哲学的思想资源为立论基础去批判鲍威尔的思想;已经开启表现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犹太人问题"是世俗问题,而不是神学问题,"犹太人问题"需要通过市民社会批判来解决。
- 李双套
- 关键词:实践哲学《论犹太人问题》
- 面向“现实生活过程”的哲学话语
- 2019年
- 众所周知,马克思并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有一个变化过程,伴随着思想的变化,他的话语也有一个变化过程。所以,从话语的产生形式来说,马克思的话语并非“自我规定着的概念”,话语革命也不是纯粹的“话语的革命”。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考察,既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所构建的话语体系,又能从这种话语的转向中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
- 李双套
- 关键词:话语体系哲学话语马克思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