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卓

作品数:142 被引量:80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专利
  • 51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9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36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2篇页岩
  • 29篇孔隙
  • 24篇盆地
  • 19篇页岩气
  • 18篇孔隙结构
  • 17篇油气
  • 15篇成藏
  • 14篇地层
  • 14篇储层
  • 13篇含气
  • 12篇气藏
  • 12篇含气量
  • 11篇地质
  • 11篇岩石
  • 10篇塔里木盆地
  • 9篇岩心
  • 9篇矿物
  • 7篇岩相
  • 7篇沙河子组
  • 7篇河子

机构

  • 117篇中国石油大学...
  • 48篇中国石油大学...
  • 34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海油研究总...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重庆市国土资...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42篇李卓
  • 106篇姜振学
  • 28篇唐相路
  • 22篇宋岩
  • 19篇郝进
  • 15篇原园
  • 13篇李峰
  • 13篇王朋飞
  • 13篇刘冬冬
  • 9篇冯洁
  • 9篇李卫兵
  • 9篇肖磊
  • 8篇庞雄奇
  • 8篇杨潇
  • 8篇杨威
  • 7篇陈磊
  • 7篇纪文明
  • 6篇唐令
  • 6篇陈磊
  • 5篇喻宸

传媒

  • 5篇现代地质
  • 5篇石油学报
  • 5篇地球科学(中...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2篇能源与环保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特种油气藏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0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15篇2020
  • 15篇2019
  • 13篇2018
  • 15篇2017
  • 15篇2016
  • 17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龙马溪组页岩气散失过程、能力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1
2018年
研究页岩气的散失过程、散失能力及其控制因素对于揭示页岩气的成藏机理、指导页岩气的勘探选区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现场解吸实验模拟页岩气散失过程,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有机碳含量测试、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温吸附实验、扫描电镜观察等室内研究手段,定性分析页岩气的散失过程,定量评价页岩气的散失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页岩气散失能力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该转换带龙马溪组上、下段页岩的页岩气散失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后者的散失能力明显低于前者;(2)页岩气散失能力主要由温度、压力及岩石属性等决定,其中温度、压力是最主要的外在因素;(3)有机质含量是决定页岩气散失能力的最主要内在控制因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页岩比表面积增大、吸附能力增强,页岩气散失能力降低;(4)页岩气散失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岩石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石英含量、黄铁矿含量与散失能力呈负相关关系,长石含量与散失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矿物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与散失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唐令宋岩姜振学唐相路李卓李倩文常佳琦孙玥
关键词:早志留世页岩气主控因素有机碳含量
海上边际油田气体增能助采技术研究
海上边际油田是指一些地处边远的海上中、小型油田,这些油田一般地层构造复杂,虽然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但通常情况下采用简易平台开采,海上作业困难,当油田短期内需要大幅度提高产量时,缺乏有效的手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
李卓
关键词:边际油田连续油管气举
库车拗陷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被引量:3
2014年
运用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等方法,分析油气充注历史,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恢复孔隙度演化史,确定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具有以康村期少量原油充注、库车期以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两期油气充注历史;白垩系储集层孔隙度在中新世以来迅速下降,在上新世致密化,演化至现今孔隙度约为5.9%;经历"康村期早期原油充注、库车期天然气充注、西域期以来调整破坏"3期成藏过程.该研究结果对库车拗陷东部野云地区的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曹少芳李峰张博姜振学秦红李卓邢星杜忠明李鑫
关键词:致密砂岩气藏地质特征成藏机制
页岩气储层特性预测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气储层特性预测方法和装置,通过根据页岩气储层的TOC和全岩矿物组成,确定页岩气储层的岩相类型,进而根据岩相类型,预测页岩气储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学特征。由于采用了根据页岩气储层的TOC和全岩矿物组...
唐相路姜振学郝进李卓原园黄何鑫李卫兵杨佩佩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塔中83井区气侵定量研究
喜山期过量干气对塔中Ⅰ号坡折带古油藏的气侵作用导致了油气分馏形成次生凝析气藏。前人关于塔中地区气侵的研究多数是定性描述,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以塔中Ⅰ号带塔中83井区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该区的成藏地质条件,总结了其油气性质、组...
李卓姜振学庞雄奇杨海军黄玉燕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气侵
恢复页岩含气量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恢复页岩含气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吸附含气量以及孔隙体积含气量来恢复泥页岩的原始含气量,其中,所述吸附含气量恢复以Polanyi吸附势、London色散作用势能理论以及气体状态方程为理论基础,结合岩心柱体甲烷...
黄何鑫姜振学李卓杨潇原园陈磊冯洁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东南斜坡白垩系主力烃源岩特征及生烃史
2023年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主力烃源岩尚未明确。为揭示梨树断陷东南斜坡白垩系油气成藏规律,对梨树断陷东南斜坡区沙河子组、营城组泥页岩样品进行烃源岩评价和油气源对比,并且恢复烃源岩的生烃史。研究结果表明,梨树断陷东南斜坡白垩系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相对较好,为中等—好烃源岩。干酪根组分与生物标志物鉴定表明,东南斜坡白垩系烃源岩属于Ⅱ—Ⅲ型干酪根,为水生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混合来源并形成于还原环境,热演化程度中等,现今仍处在生油阶段。油源对比结果表明,东南斜坡区油气均来自沙河子组烃源岩。生烃史重建结果显示,沙河子组与营城组烃源岩分别于97 Ma与94 Ma达到生烃门限,于92 Ma与89 Ma进入生烃高峰;66 Ma之后,梨树断陷整体抬升,地温梯度减小,生烃作用减弱。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生烃史重构技术可以很好地用于确定多旋回叠合盆地主力烃源岩的特征,对弄清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周城汉李卓杨磊磊胡静胡静王孟
关键词:梨树断陷白垩系烃源岩生烃史
松辽盆地白垩系陆相页岩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被引量:13
2021年
页岩的孔隙结构决定了页岩储层的储集能力,因此,研究页岩孔隙演化过程对于揭示页岩气富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前人针对海相页岩的孔隙演化过程已经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但对于陆相页岩的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低成熟陆相页岩(镜质体反射率R_(O)=0.65%)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模拟实验,结合气体吸附、高压压汞(mercury intrusion capillary pressure,MICP)、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实验数据,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陆相页岩孔隙结构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建立了陆相页岩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演化程度的升高,页岩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过程,孔隙演化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生烃和黏土矿物转化。当0.65%2.15%时,干酪根生油停止,生成的液态烃开始裂解生气,形成大量气泡孔,后期气孔进一步增大,出现孔隙融合现象,同时I/S中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共同导致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大幅增加。
李灿星刘冬冬刘冬冬姜振学肖磊姜振学
关键词: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热模拟孔隙结构
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被引量:135
2016年
页岩气主要赋存于页岩孔隙中,研究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是深入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通过CO2吸附、N2吸附、CH4等温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全孔径表征,并阐明了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的控制作用。页岩的微孔(〈2.0nm)、中孔(2.0~50.0nm)和宏孔(〉50.0nm)都十分发育,且分布特征变化较大。在孔体积方面,中孔提供的孔体积最多,约40.8%,其次是微孔,约34.7%,宏孔的孔体积最少,只提供24.5%。在孔隙比表面积方面,微孔占有绝对优势,约提供76.87%,其次是中孔,约23.05%,宏孔只有0.07%。中孔和微孔提供了页岩中主要的孔体积,控制了游离气的含量。微孔的比表面积与CH4最大吸附量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且提供了页岩中主要的比表面积,控制了吸附气的含量。宏孔提供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在页岩中不占优势,对吸附气和游离气含量的影响较弱,但可作为页岩气渗流的主要运移通道。因此,明确页岩的微孔、中孔和宏孔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微孔对页岩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富集的贡献,对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姜振学唐相路李卓黄何鑫杨佩佩杨潇李卫兵郝进
关键词:龙马溪组页岩气孔隙结构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被引量:90
2017年
综合分析研究了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孔隙结构、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充注机理、富集主控因素和高产成藏模式方面的新进展。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从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的宏观、静态特征描述发展到微观、动态演化研究,从启动压差驱动和优势通道运移发展到跳跃式阶梯充注和润湿性优势输导,从"源控论"发展到源控下的"优势源储组合+保存条件"的成藏论,从非常规油气的"富集"地质模式发展到"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展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深层非常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可采潜力、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对工程技术的渗透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共采基础地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宋岩李卓姜振学罗群刘冬冬高之业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