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冬敏

作品数:14 被引量:11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专利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篇制氢
  • 6篇发酵
  • 5篇梭菌
  • 5篇酶解
  • 4篇丁酸
  • 4篇丁酸梭菌
  • 4篇生物制氢
  • 4篇发酵产氢
  • 4篇产氢
  • 3篇丁醇
  • 3篇生物质
  • 3篇纤维素
  • 3篇反应器
  • 3篇丙酮
  • 3篇丙酮丁醇
  • 2篇对数期
  • 2篇营养
  • 2篇生物质转化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活性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过...

作者

  • 14篇李冬敏
  • 13篇陈洪章
  • 2篇李佐虎
  • 1篇王岚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纤维素科学与...
  • 1篇生物质化学工...
  • 1篇2006中国...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通过调控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汽爆秸秆发酵产氢的方法
本发明的通过调控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汽爆秸秆发酵产氢的方法:向汽爆秸秆中添加尿素、KH<Sub>2</Sub>PO<Sub>4</Sub>、MgSO<Sub>4</Sub>和水,得汽爆秸秆培养基;将丁酸梭菌接种于种子培养...
陈洪章李冬敏
文献传递
利用固定化细胞进行汽爆秸秆酶解耦合发酵制氢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固定化细胞进行汽爆秸秆酶解耦合发酵制取氢气的方法,该方法将汽爆秸秆和丁酸梭菌微生物分别置于不同的反应器中,使两者能够同时在各自最适的温度下进行;利用丁酸梭菌固定化细胞使菌体停留在发酵相,发酵液不断被泵入...
陈洪章李冬敏
文献传递
汽爆秸秆梭菌发酵氢气及丙酮丁醇的研究
氢气和丁醇是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发酵法制取氢气和丁醇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有机废弃物或玉米淀粉的液态发酵,存在成本高,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以可再生的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研究新型发酵方式,为实现高效的氢气和丁...
李冬敏
生物质转化的共性问题研究——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的建立与发展被引量:15
2006年
生物质资源的高值转化是研究热点。由于现有的生物质利用技术存在的技术单一,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等问题,导致原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通过深入分析生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这一理念,从生物质原料工程学,生物质转化过程工程学和生物质产品工程学三方面对生物质利用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生物质类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陈洪章李冬敏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素
汽爆秸秆固态发酵产氢的研究
秸秆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可再生资源。本实验以C.butylicum A86为产氢菌,对以汽爆玉米秸秆为原料的固态发酵产氢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秸秆利用和生物制氢的新途径。实验结果表明,C.butylicum A86能够...
李冬敏陈洪章李佐虎
关键词:生物制氢纤维素酶固态发酵
文献传递
汽爆秸秆膜循环酶解耦合连续发酵制备丙酮丁醇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膜反应器进行汽爆秸秆循环酶解并耦合丙酮丁醇连续发酵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中空纤维膜装置进行汽爆秸秆原料的循环酶解,所得到的酶解液连续进入发酵罐中,不断补充营养和稀释产物,使微生物保持在高活性的状态,同时有效...
陈洪章李冬敏
文献传递
汽爆秸秆膜循环酶解耦合丙酮丁醇发酵被引量:29
2007年
利用新型的汽爆玉米秸秆膜循环酶解耦合发酵系统进行了丙酮丁醇发酵的研究,并对使用该系统所导致的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S1.132)代谢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在稀释率为0.075h-1的条件下,丁醇的产量为0.14g/g(纤维素+半纤维素),最大丁醇产率达到0.31g/(L-h),溶剂组成为丁醇:丙酮:乙醇65.3:24.3:10.4(体积比),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转化率分别为72%和80%,使用单位纤维素酶所产生的丁醇量为3.9mg/IU,是分步水解批次发酵的1.5倍.利用该系统使酶解和发酵分别在各自最适的条件下同时连续进行,减少了纤维素酶的用量,有效地解除了酶解产物对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并减轻了溶剂产物尤其是丁醇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延长了发酵周期.
李冬敏陈洪章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
汽爆秸秆好氧厌氧交替发酵制氢
本文采用新型的好氧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和厌氧发酵产氢的生产工艺,以减少秸秆酶解过程中商品纤维素酶的使用,提高秸秆制氢的发酵效率。以汽爆玉米秸秆底物生产纤维素酶,Trichoderma viride ACCC30169发酵6d...
陈洪章王岚李冬敏
关键词:生物制氢
文献传递
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7
2003年
氢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生物制氢在新能源的研究利用中占有日趋重要的位置。目前采用的生物制氢技术成本较高 ,使用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的原料是降低其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 ,利用生物质 ,尤其是纤维素类物质制氢是新的发展方向。综述了与微生物制氢有关的酶的作用机制 ,相关菌类的产氢机理及研究进展。
李冬敏陈洪章李佐虎
关键词:生物制氢清洁能源固氮酶氢酶生物质
变温调控对汽爆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在以汽爆秸秆为原料,利用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过程中,存在着纤维素酶解和微生物发酵的最适温度不一致的矛盾,影响底物的转化和微生物利用。在发酵开始10 h和30 h的时候,分别进行两次变温调控,首先迅速升温至45℃,保持2 h后又迅速将温度降低回到丁酸梭菌的最适发酵温度35℃。这一变温调控能够促进纤维素酶解,并有利于微生物保持高活性。与恒温发酵相比,两次变温的最终产氢量提高1.2倍,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转化率分别为75%和88%。
李冬敏陈洪章
关键词:生物制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