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仁强

作品数:10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生态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生态环境
  • 2篇国家公园
  • 2篇一带一路
  • 1篇东北部
  • 1篇冬虫夏草
  • 1篇冬虫夏草菌
  • 1篇雪豹
  • 1篇灾害
  • 1篇灾害风险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安全屏障
  • 1篇生态农业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生物多样性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新疆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新疆工业高等...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商务部国际贸...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 1篇中国科学院科...

作者

  • 10篇李仁强
  • 4篇徐明
  • 2篇张井勇
  • 2篇周兆军
  • 1篇张丽霞
  • 1篇师庆东
  • 1篇张利权
  • 1篇张杰
  • 1篇杜振彩
  • 1篇周寅康
  • 1篇潘晓玲
  • 1篇刘丽香
  • 1篇赵海凤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石河子科技
  • 1篇青海草业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9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普氏原羚和雪豹为主的青海湖—祁连山景观区域保护空缺分析研究报告
2023年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青海湖一祁连山景观区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保护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支持“加强青海湖一祁连山景观区保护地体系项目”制定雪豹和普氏原羚等物种保护和恢复计划,本研究通过整合各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数据。
李仁强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环境数据普氏原羚青藏高原东北部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空间直观模拟精度检验与不确定性分析——以北京都市区为例被引量:20
2009年
空间直观模拟(SEM)在土地利用/覆盖(LULC)与城市化、都市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模拟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模型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却显得不足和滞后.不确定性也是导致政府决策部门和公众不能有效获取可靠预测信息的重要原因.对此,本研究通过建立SEM和预测不确定性分析方案、基于空间位置和数量的系列Kappa系数检验和尺度敏感性测度,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分析了与空间直观模型紧密相关的不确定性的来源,考虑了空间尺度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证明,空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性和渐变性导致了SEM的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并决定了空间直观模型的模拟与预测精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敏感性响应.
张杰周寅康李仁强周兆军张利权师庆东潘晓玲
国家公园优先保护区域识别——以浙江丽水为例被引量:6
2020年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直都是保护地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整合保护对象、优化保护地的空间布局、有效识别国家公园优先保护区域是当前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采用生态模型评估了该区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固碳释氧、水文调节、水资源、土壤保持)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运用MaxEnt模型模拟了37种濒危物种适宜栖息地分布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将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和濒危物种作为保护对象,通过系统保护规划模型MARXAN,在0.4 km×0.4 km规划网格上计算丽水各规划单元的生态保护不可替代性指数,并结合当地管理需求,综合识别了国家公园优先保护区域。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固碳量为0.05 kg C·m-2·a-1,释氧量为0.13 kg O2·m-2·a-1,水文调节量为83.25亿m3·a-1,水资源量为803 mm·a-1,土壤保持量为95.53 t·hm^-2·a-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可替代性指数显著不同,森林为50~100,河流和水库为60~100,园地为30~50,耕地为15~35,住宅用地为0~25,优先保护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11.8%。本研究结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保护规划思路,能够为保护地网络优化布局和国家公园优先保护区域的确定提供有用的框架和技术支撑,有助于提升我国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的整体有效性。
侯盟唐小平黄桂林李仁强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应用思考被引量:3
2022年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的内涵和方法应用和充实其中。具体内容从中国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新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NbS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进展,讨论NbS的内涵、准则和方法体系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应用的适宜性。进一步从五个方面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行具体建议:(1)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探索气候变化减缓的潜力;(2)采用多保护目标规划,优化保护地网络布局;(3)转变重大工程思想,寻求顺应自然的解决方案;(4)协调各利益主体,重视多方参与;(5)建立NbS交流平台,评估和共享实践经验。
喻舒琳王爱华王盼李仁强
关键词:NBS国家公园
关于发展石河子垦区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2003年
李仁强周兆军
关键词:石河子垦区生态农业生态环境
中国南方旱田转水田后温室气体减排年限预测被引量:3
2019年
农业生产活动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不同作物栽培体系和管理方式都会影响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控制机理的研究,但关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中科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为研究平台,通过对新(刚从旱田转为稻田)老(过去20余年一直为稻田)稻田进行连续4年(2013—2016)观测,分析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旱田转变为稻田后,前4年新稻田CH4排放通量显著低于老稻田,但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新稻田的CH4排放速率呈增加趋势,而老稻田的CH4排放速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耕作年限对CO2和N2O的排放速率影响不显著;新稻田的pH值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老稻田。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缩短稻田轮作(水-旱轮作)期(小于7年)能够有效降低稻田CH4和总温室气体排放量。该结果表明利用老稻田的CH4排放系数可能会显著高估新稻田的CH4排放量。研究结论可为准确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区域农业温室气体管理和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赵苗苗邵蕊李仁强杨吉林徐明
关键词:温室气体轮作排放通量千烟洲
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现状与趋势被引量:32
2018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态环境大数据给生态环境领域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本文回顾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在收集、监测、分析与应用方面的发展现状。虽然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相对于其他领域起步较晚,但是目前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二、需要跨区域的不同监测站点甚至不同观测网络进行联合观测与研究,建立从样地到区域甚至到全球多尺度的、系统的观测与研究,并且应该推进观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统一不同生态环境观测网络的观测标准,建立国际统一的观测标准和规范;三、需要开发针生态环境对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尤其应该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的结合,特别是过程模型与大数据的结合。最后,虽然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研究相对薄弱但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未来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应该体现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
赵海凤李仁强赵芬刘丽香赵苗苗徐明
冬虫夏草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9年
冬虫夏草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和食用价值的珍稀菌类,其生物学特性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一直是冬虫夏草研究关注的重点。总结了冬虫夏草生物学及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包括冬虫夏草菌侵染蝙蝠蛾幼虫的途径及机制、冬虫夏草菌子实体形成及生长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及基因组学研究、天然冬虫夏草及其微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影响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尚未明确和不足之处。未来在冬虫夏草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中,需要利用和研发更加先进的观测设备及试验方法,以实现天然冬虫夏草发生发育的原位观测和机理研究;充分利用冬虫夏草人工培植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从基因水平上揭示冬虫夏草菌生态适应性及侵染蝙蝠蛾幼虫的机理;建立冬虫夏草科学研究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并结合生态学模型构建明确未来气候变化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深入冬虫夏草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推进我国冬虫夏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
徐梦徐明李仁强
关键词:冬虫夏草菌发生发育基因组学微生物群落可持续利用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战略及对策建议被引量:1
2023年
开展“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将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对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的事实和预估出发,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农业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并探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资金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缺口。研究发现,相比于减缓技术,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适应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推动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行动将面临大量的资金缺口,并且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防灾减灾、生态系统治理、低碳产业、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减缓和适应领域均存在能力建设缺口。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合作国家、合作领域、合作对策3个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总体战略,明确了东南亚和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重点地区,以及在技术、资金、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领域。进而提出了整合“顶层设计—资金保障—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话语体系”多措并举的系统化合作方案。
王毅谭显春张井勇李仁强陈敏鹏顾佰和张建平
面向碳中和的“一带一路”气候变化主要特征与灾害风险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人类社会已广泛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危机之一。近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最暖时期,这主要归因于人类碳排放不断增加和累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速率快、降水和蒸发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等特征,极端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上频次和强度均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每10年气候灾害发生次数超过20世纪70年代发生次数的5倍。“一带一路”地区近50年气候系统的显著变化主要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的影响。预估研究表明,实现全球碳中和前,“一带一路”地区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将沿着目前的趋势非线性发展,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整体上将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碳中和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将呈现新格局,气候风险将出现新变化。文章综合分析并识别“一带一路”地区重大气候灾害风险及空间差异性,提出相关防范应对建议。
张井勇何静张丽霞张丽霞杜振彩李仁强
关键词:气候变化灾害风险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