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凡荣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水稻
  • 2篇水杨酸
  • 2篇供体
  • 2篇NO供体
  • 2篇SA
  • 2篇GSH
  • 1篇稻根
  • 1篇淀粉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毒害
  • 1篇氧化胁迫
  • 1篇有机-无机
  • 1篇有机-无机肥
  • 1篇幼苗
  • 1篇适应性
  • 1篇水稻根
  • 1篇水稻品种
  • 1篇水稻幼苗
  • 1篇籽粒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国水稻研究...

作者

  • 7篇曾凡荣
  • 2篇牛素贞
  • 1篇汪军妹
  • 1篇张国平
  • 1篇王艳丽
  • 1篇陈光
  • 1篇欧阳由男
  • 1篇张震
  • 1篇邱海萍
  • 1篇叶淑珍

传媒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作物研究
  • 1篇2009年中...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秸秆制备有机-无机颗粒肥的理化特性与效应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将鲜稻秆、麦秸秆复配氮磷钾养分,采用堆压搅碎和孔磨辊压工艺试制秸混颗粒肥,并采用大田试验,测试了其在杂交水稻内5优8015和小麦扬麦20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秸混颗粒肥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pH值、粒性、抗压强度、膨胀率及保水率等理化特性均达到肥料使用的要求;底施秸混颗粒肥再追施1次氮肥的扬麦20和内5优8015,产量与高产施肥对照持平;秸混颗粒肥N和P2O5偏生产力在扬麦20和内5优5015上均显著提高,而K2O的偏生产力变化趋势有差异。
叶淑珍欧阳由男曾凡荣秦叶波张震邱海萍王艳丽
关键词:麦秸秆有机-无机肥颗粒肥理化特性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适应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筛选适合宁海县种植的超高产水稻品种,安排了一批具有不同特性且各具代表性的水稻品种进行了适应性比较研究,最终确定‘甬优12号’为宁海县近几年可重点推广的超高产水稻品种,同时做好‘浙优18号’的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了解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作为高产备用品种。
刘荣杰曾凡荣葛超楠胡元元
关键词:水稻适应性
Metalloid Hazards: from Plant Molecular Evolution to Mitigation Strategies
Metalloids such as boron and silicon are key elements for plant growth and crop productivity. However, toxic m...
邓锋林曾凡荣陈光冯雪Adeel Riaz巫小建高巍邬飞波Paul Holford陈仲华
关键词:PHYTOREMEDIATION
文献传递
外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杨酸(SA)以及NO供体(SNP)对水稻铬毒害的缓解效应
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电镀、皮革和涂料等行业废弃物管理的不规范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铬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中的铬不仅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如抑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干扰代谢过程、加速衰老,从而降低农作物产量...
曾凡荣牛素贞裘波音张国平
关键词:水杨酸NO供体水稻幼苗氧化胁迫
文献传递
外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杨酸(SA)以及NO供体(SNP)对水稻铬毒害的缓解效应
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电镀、皮革和涂料等行业废弃物管理的不规范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铬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中的铬不仅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如抑制光合作
曾凡荣牛素贞裘波音张国平
文献传递
水稻根对三价(CrⅢ)和六价(CrⅥ)铬吸收特性的动力学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铬盐(CrIII、CrVI等)对各种生物都有严重的毒害作用,尤其是CrVI。植物对铬的吸收是铬植物体内积累和对植物造成毒害的关键环节,但是,迄今为止,植物对铬的吸收动态和吸收模式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试验以水稻...
曾凡荣张国平
关键词:水稻根铬离子动力学
大麦籽粒总淀粉含量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8
2021年
在通过标准化学方法测定大麦籽粒总淀粉含量的基础上,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大麦籽粒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并将大麦籽粒的近红外光谱数据与总淀粉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创建了大麦籽粒淀粉含量近红外光谱分析校正模型。该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达0.8783,校正标准差为0.715,交叉验证决定系数达0.6908,交叉验证标准差为1.120,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模型可靠,且具有分析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等特点,可替代传统方法对大麦籽粒总淀粉含量进行快速无损检测。
巫小建曾凡荣岳文浩汪军妹
关键词:大麦近红外光谱淀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