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云 作品数:19 被引量:26 H指数:3 供职机构: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形而上学》Z3的解释困境与剥离论证 2011年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在他的整个实体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亚里士多德学界从来就没有关于它的满意解释,围绕它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些争论围绕几个焦点问题,它们都处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涉及第三章的主体论证,一般称为剥离论证或还原论证。这个论证应当如何理解,它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它究竟是在论述原始质料还是在攻击柏拉图的“容器”概念,或者是在阐述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质料概念?本文试图重新梳理Z3的论证结构,和对它的几种流行的解释,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困境,力图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来避免以往解释中的困难。这个新的解释为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和质料的形而上学地位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曹青云关键词:质料 不可分性 “身心问题”与亚里士多德范式 被引量:1 2018年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中的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学派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解释为"属性主义"(弱的物理主义)或"弱的二元论",但他们要么取消了灵魂对身体的因果效用,继而否认了灵魂的实体地位,要么割裂了灵魂与身体在存在上的统一。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是"质料形式主义"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奠基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可感实体的存在结构和原因结构。灵魂与身体不可分离,它们"在彼此之中",但灵魂是首要的本原,身体是展现本原的物质实体。灵魂作为本原的方式是多重的,它是身体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曹青云关键词:心灵 身体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多部分与统一性 被引量:2 2020年 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对灵魂部分的划分,他认为灵魂的各部分在空间上不可分,仅在定义上可分。"灵魂在定义上可分"指的是各个部分的定义不包含彼此,因此,灵魂仅有三个真正的部分:营养、感知和理性。然而,灵魂的多部分如何构成统一体对于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生物体的灵魂都是单一的形式。《论灵魂》第二卷第三章解释说灵魂的统一性是由于"低级部分潜在地存在于高级部分之中"。本文指出这个解释是不清晰的,灵魂的统一性辩护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虚拟潜在性"概念,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将生命活动作为整体目的的论证。 曹青云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灵魂 不被生成的形式与个体形式:《形而上学》Z8的一个难题 2015年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是普遍的还是个体的?这是一个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问题。除了《形而上学》Z13章之外,Z8章也日渐成为这一争论的战场。与传统的解读不同,有的学者指出Z8的文本支持"个体形式"的解释。本文通过分析Z8提出的"形式不被生成"以及"形式与复合物不分离"的命题,发现亚里士多德并非在不加限制的意义上说形式是不被生成的,当一个现实的拥有形式的个别事物被生成时,形式也是被偶然"生成"的;然而,Z8的文本并不支持"个体形式"的解释,形式只在作个别事物之形式的意义上具有某种"个体性"。 曹青云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感知、意识与意向性问题:亚里士多德及其传统——访索拉布其教授 2020年 索拉布其(Richard Sorabji)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他早年在英国牛津接受教育,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任教,现为牛津大学沃尔森学院(Wolfson College)荣休教授,2014年受英国女王封爵。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评注史和接受史、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哲学等。代表性著作包括《必然、原因与责备》(Necessity,Cause and Blame,1980)、《时间、创造与连续性: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理论》(Time,Creation and the Continuum:Theories in Antiquity and the Early Middle Ages,1983)、《质料、空间与运动:古代理论与它们的后继》(Matter,Space and Motion:Theories in Antiquity and their Sequel,1988)、《400年的接受史:亚里士多德评注者文献资料集,公元200—600年》(400 Years of Transition:Sourcebook on the Aristotle Commentators,200-600 AD,2012)等。本文整理自曹青云在牛津大学访学期间于2019年10月15日对索拉布其教授进行的访谈。其中,索拉布其澄清了他对感知理论的解释与伯恩耶特(M.F.Burnyeat)的解释之间存在的争论,并介绍了他尚未发表的最新观点。他对亚里士多德并未提出“意向性”概念的判断和这个概念的发展史的梳理,为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指引。他对亚里士多德评注传统的重视和介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深入理解西方哲学自我创生和演化的途径。 喻郭飞 曹青云关键词:新柏拉图主义 英国女王 中世纪哲学 斯多亚学派 中世纪早期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与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论J.惠廷对形质关系的调和解释 被引量:4 2011年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似乎存在着两种相矛盾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质料的存在独立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偶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运动理论中;另一种认为质料的存在依赖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必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中。亚里士多德是否持有两种相矛盾的质形论呢?或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是否可以调和?J.惠廷提供了一种调和解释,她认为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然而,这种调和解释是不成功的,不仅因为她的几个重要的预设都不成立,更是因为根本不存在需要调和的矛盾。亚里士多德的质形关系只有一种,而矛盾的产生则源于我们对于质料概念的误解。 曹青云关键词:质料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学说与持存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与他的变化理论联系紧密,可以说质料是在变化的语境中得到定义的。选取“质料在实体生灭中是否持存”这一问题为线索来研究“质料”概念。因此,本文的目标是两个方面的:对“质料”概念的研究和澄清以及讨论质料... 曹青云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论亚里士多德的心灵活动观 被引量:2 2017年 心灵活动(如感知、思想、意志等)是什么?它们是否像物理主义者认为的是一类物理运动?还是像二元论者认为的是精神实体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处于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他认为任何心灵活动都包含了形式与质料两个方面,但形式和质料不是构成一个心灵活动的两个部分,而是产生它的两个原因。本文指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心灵活动是统一体(即生命体)的活动,就它的存在而言,它是一元的,但任何心灵活动都是由内在的灵魂作为首要原因引起的身体运动,即产生它的原因是二元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论心灵活动的范式是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 曹青云关键词:质料 心灵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质料形式理论”探源 被引量:5 2016年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理论(Hylomorphism)"是他的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确切含义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前流行的"构成性"解释模型把形式与质料看作构成复合实体的不同成分,并认为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属性与物质对象的关系。然而,这种解释遇到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指出,"构成性"模型是对"质料形式理论"的误解,因为形式与质料不是构成实体的两种成分,而是生成实体的两种本原;形式是首要的和终极的本原,它以目的的方式规定着质料之本质;复合实体作为被生成物具有一个存在的原因结构,即形式展现在被实现了的质料之中,质料亦处于形式这一目的之中。"质料形式理论"便是关于可感实体生成的本原和存在的原因结构的理论。 曹青云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本原 质料 亚里士多德论复合实体的统一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感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复合物,但同时又认为它是严格的统一体,而非这两个部分的组合叠加。那么,一个"复合物"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严格的统一体呢?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H卷中给出了答案,即因为形式是现实性... 曹青云关键词:统一体 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