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云飞
- 作品数:28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ALK和c-myc基因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与c-myc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 收集原发系统性AL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72例,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ALCL肿瘤组织中ALK和c-myc基因结构与数目的变化.结果 72例ALCL中,ALK阳性者42例,40例存在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其中17例同时伴有ALK基因的多拷贝;ALK阴性的30例均未发现ALK基因的易位,但其中14例存在ALK基因的多拷贝.ALK基因多拷贝的发生率在ALK阳性与阴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病例中,均未发现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其中24例存在c-myc基因的多拷贝.结论 大部分ALCL伴有ALK基因的异常(75.0%).以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最为多见(55.6%),ALK基因多拷贝也是ALCL较为常见的遗传学改变(43.1%).前者只出现于ALK阳性ALCL中,后者既可出现在ALK阳性也可出现在ALK阴性的ALCL中.ALCL中不见或罕见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c-myc基因多拷贝的现象较为常见(33.3%).
- 于冉周春菊陈刚高子芬时云飞石岩谢建兰周小鸽宫丽平
- 关键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分子生物学
- 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进一步明确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的信息。方法选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病例共9例,所有患者均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并参照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GIL)评分系统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AKO 公司 EnVision^(TM)法进行髓系、淋巴细胞系多种标记物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位年龄是13岁,其中6例的年龄<18岁。男女之比为1.25:1。病变的部位分布以淋巴结最为常见(7例),其次为皮肤(2例)。免疫表型检测显示8例为髓系/T 淋巴系(myeloid/T-lymphoid,M/T)双表型,1例为 B/T 淋巴系(myeloid/B-lymphoid,M/B)双表型。随访7例,时间为2~18个月,其中6例经临床检查骨髓和外周血,证实存在白血病;另1例目前尚未出现骨髓异常。2例在确诊后2个月死亡,其余目前一般情况尚可。结论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低,可伴随白血病出现,也可孤立发生。免疫表型以 M/T 双表型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全面进行多项标记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黄欣黄远洁刘翠苓李敏时云飞董格红尹文娟高子芬
- 关键词:髓外浸润免疫表型分型
- 全文增补中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BCL10核表达与其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被引量:3
- 2007年
- 背景:经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约75%的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肿瘤细胞有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可能提示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目的:探讨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对国人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疗效,以及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提示作用。方法:收集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10核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11;18)(q21;q21)。所有患者均首选H.pylori根除治疗,并行内镜活检病理随访。结果:本组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例(52.6%)经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获得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者中2例(20.0%)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阳性,9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7例(77.8%)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者(P<0.05)。14例患者行t(11;18)(q21;q21)检测,8例完全缓解者均未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3例(50.0%)检出该易位,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可使本组52.6%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胃MALT淋巴瘤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与其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
- 董格红叶洪涛郑杰刘翠苓宫丽平黄雪彪朱军克晓燕董丽娜李敏黄欣黄远洁时云飞尹文娟崔荣丽杜娟高子芬
- 关键词: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BCL10螺杆菌
- 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例散发性BL病例进行了光镜、免疫组化、EB病毒(EBV)原位杂交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散发性BL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14岁,中位年龄9岁。光镜下部分典型的BL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增生浸润,见较明显的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形成的“星天现象”。部分病例形态学需鉴别其他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CD20和CD10不同程度地表达CD79a、bcl-6、MUM-1等,大于95%的瘤细胞Ki-67阳性;EBV原位杂交显示EBER 1/2阴性;间期FISH有c—myc基因异常。结论散发性BL属高度侵袭性淋巴瘤,需要与多种其他肿瘤鉴别,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针对性地进行高强度治疗。基于分子水平及蛋白水平多项标志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并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黄远洁刘翠苓宫丽平黄欣董格红时云飞张丹丹张婧周春菊张永红张燕高子芬
-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荧光
- CD137在北方地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辅助病理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 2016年
- 目的明确CD137在北方地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的表达,探讨其作为cHL辅助病理鉴别诊断新指标的可能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4例CHL患者资料,以55例伴有“HRS样细胞”的非cHL患者为对照。在病理组织标本中选取“HRS细胞”或“HRS样细胞”丰富的区域制作组织芯片;以“HRS细胞”或“HRS样细胞”为观察对象,cHL组应用CD30、CD15、CD20、PAX5、CD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对两组患者标本进行CD137(BBK-2)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采用EBV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EBV感染状态。结果54例cHL患者均为淋巴结内原发,中位年龄45.5(22.0~68.0)岁;男女比例1.7:1;对照组患者结内54例,结外(皮肤)1例,中位年龄50.0(12.0~81.0)岁;男女比例1.9:1。54例cHL患者均表达CD30,HRS细胞主要诊断相关免疫标志物CD30、CD15、CD20、CD3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0.0%、70.4%、18.5%和0,可见PAX5弱至中等强度表达,阳性率70.4%;EBV感染阳性率25.9%(对照组阳性率21.8%)。cHL组CD137阳性率57.4%,对照组阳性率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cHL组及对照组按照患者年龄(≥60≤60岁)、性别、有无EBV感染、组织学亚型以及主要诊断相关标志物的表达与否进行分组,CD137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2013年为界进行分组,2013年前后两组cHL患者的CD13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4%对85.7%,P=0.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对16.1%,P=0.705);2013以后存档的标本中cHL组与对照组患者CD13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对16.1%,P〈0.001)。结论通过研究初步证实北方地区大多数cHL患者的HRS细胞表达CD137,而对照组患者“HRS样细胞”CD137阳性率较低。保存期3年以内较保存期3年以上的cHL患者标�
- 时云飞高子芬刘翠苓黄欣宋玉琴张晨林冬梅周立新赵敏赖玉梅李敏
- 关键词:CD137霍奇金病
- 滤泡树突细胞及Ki-67分布方式在小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观察在不同类型小B细胞淋巴瘤(SBL)中滤泡树突细胞(FDC)网架的破坏情况和FDC分布特征,结合Ki-67阳性指数高低和分布方式存在的差异,探讨其在SB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诊断的68例SBL,观察CD21及CD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的FDC网架破坏情况、分布形式及Ki-67阳性指数及分布形式。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不同SBL类型的关系。结果68例患者年龄28-85岁,平均55.2岁;男女比1.2:1,发病部位为淋巴结内55例(80.9%),结外13例(19.1%)。复习并依据2008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确诊病理诊断: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L,1级和2级)22例,边缘区淋巴瘤(MZL)19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7例,以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IMSLL)10例。在FL中CD21及CD23标记的FDC网架是以中心破坏为主,发生比例占90.9%(20/22)。而在MZL中则以FDC网架周边结构破坏为主,为14/19;在cLL/SLL则表现为散在个别FDC或者无FDC网架;对于MCL,有7/17的病例表现为散在个别FDC或者无FDC网架,另有7/17的MCL出现了FDC的不规则网状增生。FDC网架按照破坏及分布情况在不同的淋巴瘤分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显示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在4种不同SBL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CL、FL、SLL、MZL。Ki-67在FL病例可以看到滤泡中心散在表达且极向消失,MZL病例中可见残余生发中心外的肿瘤较为一致散在表达,而且两者均普遍低于残留非肿瘤性生发中心的阳性指数;在MCL中可见较为一致的分布,但个体间阳性指数差异较大(5%-90%);在CLL/SLL病例中肿瘤的“增殖中心”Ki-67呈灶状增高。结论通过常规使用CD21和CD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DC�
- 时云飞李向红
- 关键词:淋巴瘤B淋巴细胞KI-67抗原
- 68例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anorectal mucosal melanoma,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原发性ARMM手术切除标本共68例,复阅病理切片评估病理特征,分期采用Slingluff分期法。结果:(1)临床特征: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61.5岁,男女比例1∶1.62,首发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便血(49例);肿瘤部位最常见的是肛管直肠(66.2%),其次为直肠(20.6%);诊断时分期为Ⅰ期28例(局限期,41.2%),Ⅱ期25例(区域淋巴结转移期,36.8%),Ⅲ期15例(远处转移期,22.1%);5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余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8例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2)病理特征:大体检查88.2%为隆起型肿块,肿瘤中位最大径3.5 cm,中位厚度1.25 cm,黏膜肌以下浸润深度0~5.00 cm(中位1.00 cm);肿瘤浸润达固有肌层者27例,达肠周脂肪组织者16例;67.6%为无色素性或色素不明显;细胞形态最常见的是上皮样(45例,66.2%);89.7%有溃疡形成,35.3%可见坏死,55.9%有血管淋巴管侵犯,30.9%有神经周围侵犯,核分裂象计数中位值18/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HMB-45和Melan-A阳性率分别为92.0%、92.6%、98.0%,Ki-67增殖指数中位值50%;53例进行了CKIT、BRAF及NRAS基因突变检测,突变率分别为17.0%(9例),3.8%(2例),9.4%(5例)。(3)预后:66例患者获得了随访资料,中位随访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7.4个月,1年、2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6.8%、36.8%、17.2%;诊断时淋巴结转移率56.3%;49例(84.5%)发生了远隔部位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3.5 cm)、黏膜肌以下浸润深度(>1.0 cm)、坏死、血管淋巴管侵犯、BRAF基因突变、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肿瘤浸润层次深、诊断时分期晚均为总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淋巴管侵犯、BRAF基因突变为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时分期相关的P值接近临界值�
- 赖玉梅李忠武李欢吴艳时云飞周立新楼雨彤崔传亮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胃肠胰腺腺癌肝转移伴与不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CT鉴别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对比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与不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胃肠胰腺腺癌肝转移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影像及病理资料完整的17例NED(+)的胃肠胰腺腺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并于同期病例中筛选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匹配的34例NED(-)的单纯胃肠胰腺腺癌肝转移患者。评价两组肝转移灶数量、大小、分布、形态、增强特征,以及是否伴发腹水或淋巴结肿大。比较两组CT征象差异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肝动脉期两组肝转移强化区域不同,NED(+)组环周强化比例高于NED(-)组(94.1%比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两组肝转移强化变化特点不同,NED(+)组流出型病灶比例高于NED(-)组(41.2%比5.9%),而NED(-)肝转移灶平台型比例高于NED(+)组(91.2%比5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余CT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动脉期强化区域、门静脉期强化变化是鉴别NED(+)与NED(-)胃肠胰腺腺癌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两征象联合判断胃肠胰腺腺癌肝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811(P<0.05)。结论 NED(+)与NED(-)胃肠胰腺腺癌肝转移的CT强化征象具有一定的差别,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崔湧高顺禹陆明史燕杰时云飞孙应实
- 关键词:胃肠肿瘤腺癌神经内分泌学
- 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1、TIA-1和granzyme B表达与预后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 研究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蛋白及细胞毒性相关蛋白TIA-1和granzyme B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及北京儿童医院确诊S-ALCL病例51例,常规形态观察,复习及补充必要免疫组化标记以核实诊断.采用SP法检测ALK-1蛋白及细胞毒相关蛋白TIA-1和granzyme B的表达.收集临床资料并完善随访.结果 51例S-ALCL中,36例(63%)ALK-1蛋白阳性.47例S-ALCL中20例(42.55%)granzyme B蛋白阳性.28例行TIA-1蛋白检测,22例(81.48%)阳性.51例中有随访资料者共44例(86.27%),生存时间0.5~66个月.ALK-1阳性病例、granzyme B阴性病例预后较好.而TIA-1的表达与预后无关.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ALK-1、granzyme B的表达及Ann-Arbor分期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K-1与granzyme B均是独立的预后指标,有助于S-ALCL病例的预后判断.
- 时云飞周春菊刘翠苓李敏黄欣董格红黄远洁尹文娟杨艳丽刘芳马晓龙杜鹃高子芬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 FISH检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TNFAIP3基因缺失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研究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中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基因及其编码的A20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4例CHL患者的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选取肿瘤细胞丰富区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 (EBER1/2)以明确EBV感染状态.使用位点特异性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TNFAIP3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20蛋白表达.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LMP-1、EBERl/2阳性率均为25.9%(14/54),两者符合率为100%.27.8%(15/54)的标本存在A20表达丢失,20.4%(10/49)的标本存在TNFAIP3杂合或纯合缺失.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显示存在明显不一致,TNFAIP3缺失伴A20丢失仅有1例.此外,EBV感染阴性与A20丢失及TNFAIP3缺失无相关性(P>0.05).结论 EBV阳性和阴性CHL病例均存在TNFAIP3基因和(或)A20蛋白表达丢失.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技术因素有关.
- 时云飞高子芬刘翠苓李敏林冬梅周立新赖玉梅刘校龙黄欣
- 关键词:霍奇金病EB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