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惠玲

作品数:47 被引量:316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政治法律
  • 17篇文化科学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主题

  • 15篇政治传播
  • 12篇政治
  • 11篇社会
  • 10篇意识形态
  • 9篇主义
  • 6篇社会主义
  • 5篇社会主义核心
  • 4篇信仰
  • 4篇视界
  • 4篇视界融合
  • 4篇宗教
  • 4篇伦理
  • 3篇哲学
  • 3篇政治信仰
  • 3篇制度伦理
  • 3篇中国社会
  • 3篇社会主义核心...
  • 3篇社会主义核心...
  • 3篇市场经济
  • 3篇宗教因素

机构

  • 39篇北京交通大学
  • 8篇中国传媒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新疆大学
  • 2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求是杂志社

作者

  • 47篇施惠玲
  • 8篇荆学民
  • 3篇杜欣
  • 1篇鉴传今
  • 1篇王天民
  • 1篇沈湘平
  • 1篇聂锦芳
  • 1篇刘啸霆
  • 1篇李文阁
  • 1篇杨学功
  • 1篇林建成
  • 1篇李景源
  • 1篇杨灿明
  • 1篇胡洪曙
  • 1篇崔唯航
  • 1篇李凯林
  • 1篇王雪蕊
  • 1篇林雪原
  • 1篇路日亮
  • 1篇邹吉忠

传媒

  • 5篇新疆大学学报...
  • 4篇北京交通大学...
  • 3篇现代传播(中...
  • 2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新视野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新华文摘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实事求是
  • 1篇前沿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民国民待遇与制度伦理分析——兼论“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被引量:41
2003年
本文试图从制度伦理这一本原层面来探讨"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首先阐述了制度的本质,论证了制度绩效与制度伦理之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认为自由与平等是制度伦理的两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指出,根据制度伦理精神,给予农民国民待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就是废除二元户籍制度,给农民以真正自由的权利;改革不平衡的财税体制,使农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品供应和一视同仁的社会保障。
杨灿明胡洪曙施惠玲
关键词:国民待遇制度伦理农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两种张力关系被引量:16
2012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中有许多重大的战略问题,如何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品格,对此,要求我们掌握其传播中的情感信仰与理性认识的张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属于政治传播,又要求我们掌握其传播中的宣传与传播的适度张力。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两种张力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得以有效传播。
施惠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在政治传播中的样态
<正>政治传播中的意识形态,表现出了它最为复杂的面向——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复杂的功能和手段,因此,从政治传播中把握和认识当今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在政治传播中,意识形态成功地转变...
施惠玲
文献传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两种张力关系
<正>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备三个特性。一是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满足最广大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二是民族性。核心价值观是建立...
施惠玲
文献传递
马克思政治概念的双重维度被引量:2
2012年
马克思对政治的思考,以"整体性"特质尽显卓越。从"政治"的整体性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政治的特性与本质——与强制性权力、国家紧密相关(以国家为中心),即现代国家政治;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建构其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呈现了与这一理想社会相融合的政治特性——与理想社会秩序、人的自主能力和交往能力完满相结合意义上的政治(以社会为中心),从而使他的政治概念具有了纵深的历史感和厚重结构。因此,马克思对政治的思考和把握具有双重维度——现代性的维度和理想性的维度。我们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把握政治作为国家强制性权力的现代性,也把握政治作为人类自我治理需要的理想性,才有可能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政治概念的本真意蕴。
施惠玲
关键词:政治理想性
论民主的多重价值意蕴
2009年
自近代启蒙以来,民主不再囿于政治体制和国家形态层面上的理解,也是现代政治的价值诉求与理想。作为现代政治价值集合体的民主,包含有宪政精神、自治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它们共同造就了民主的现代性品格,使现代民主不仅成为一种政治之善,也成为一种社会之善。
施惠玲
关键词:民主价值意蕴宪政自治
关于国家伦理价值诉求的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09年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国家伦理价值诉求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拓展。学者们对国家伦理的价值诉求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观点,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王雪蕊施惠玲
关键词:国家伦理
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重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对资本主义既有客观现实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通过现实批判建构未来的理想社会。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更加本质地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类的历史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形:第一,社会存在——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总体存在;第二,社会形态——人类历史进程变化中的经济关系和由这种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国家制度等的总体称谓;第三,人类社会——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联结的人的彻底解放状态。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本身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实在的构成,同时也是人类可欲求的价值目标,它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内在的道德基础和人性的动力。重温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惠玲
关键词:社会思想社会存在历史形态
论制度建构的人性维度被引量:1
2009年
制度是人类理性建构的综合体。人类理性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价值理性,并与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相统一。人的需要是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因。弘扬价值理性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把人的生存与生活作为支撑制度合理性的基础,即以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为制度建构的出发点,以合乎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的生命的积极实现为制度的落脚点或归宿。
施惠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观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平均主义公平观、等级主义公平观及存产阶级各种公平现的实质和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内容;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观的主要内涵是: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结果合理。
施惠玲
关键词:公平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