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彦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肝炎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6篇慢性
  • 5篇慢性乙型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脂肪
  • 4篇酒精
  • 4篇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肝病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2篇脂肪肝
  • 2篇脂肪性
  • 2篇酶链反应
  • 2篇酒精性脂肪肝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机构

  • 10篇石家庄市第五...

作者

  • 10篇张彦芳
  • 6篇刘素芬
  • 6篇董正洪
  • 6篇林琳
  • 6篇吴秀颀
  • 6篇魏娟
  • 6篇李兵顺
  • 4篇刘振中
  • 4篇武博荣
  • 3篇冯娜
  • 3篇郑欢伟
  • 3篇董金红
  • 2篇耿惠杰
  • 2篇裴艳涛
  • 1篇叶丽红
  • 1篇黄艳
  • 1篇侯亚雷
  • 1篇宋海燕
  • 1篇杨莉
  • 1篇焦玲

传媒

  • 4篇河北医药
  • 3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8
  • 3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56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治疗48周,观察血清中ALT和AST的含量,血清表面抗原(HBsAg)的含量及血清乙肝病毒(HBV)DNA转阴率。结果 2组治疗后ALT、AST和HBsAg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ALT,AST和HBsAg含量降低的更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更加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刘素芬胡瑞敏郑欢伟魏娟冯娜林琳吴秀颀裴艳涛董正洪黄艳李兵顺张彦芳王建华
关键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
肝病患者HBV-DNA定量与e系统对肝功能的影响(附546例观察)
2002年
目的:本文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546例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并研究了乙肝标志与肝功能中转氨酶和黄疸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清HBV含量及HbeAg与转氨酶无关,随胆红素的上升,HBV-DNA含量逐渐下降,HBeAg(-)组黄疸明显高于HBeAg(+)组,表明:乙肝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为免疫损伤。
张彦芳耿惠杰
关键词:乙型肝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肝功能E系统HBV-DNA定量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病毒定量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张彦芳
关键词:流行病学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干扰素组和替比夫定组,干扰素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观察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和正常化率及血清HBsAg、HBeAg和乙肝病毒(HBV)DNA的含量及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24周和48周ALT和AST的含量及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替比夫定组治疗后降低量更显著;ALT和AST正常化率,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显著增加(P<0.01),而替比夫定组治疗后的增加量更显著。结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果比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更加显著。
刘素芬董正洪魏娟冯娜林琳吴秀颀张彦芳裴艳涛李兵顺叶丽红杨莉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HBV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120例NAFLD合并CHB患者和60例CHB患者血生化指标和体质特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使用ALOKA210型超声诊断仪检查诊断脂肪肝,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NAFLD合并CHB患者与CHB患者血清ALT分别为[(72.74±10.14)U/L和(56.25±5.43)U/L,P<0.05],AST分别为[(77.84±10.38)U/L和(54.28±6.53)U/L,P<0.05];血TG分别为[(3.51±0.35)mmol/L和(2.76±0.29)mmol/L,P<0.05],TC分别为[(5.77±1.43)mmol/L和(4.28±1.13)mmol/L,P<0.05],空腹血糖分别为[(5.92±1.15)mmol/L和(5.31±1.07)mmol/L,P<0.05];NAFLD合并CHB患者与CHB患者体质量分别为[(70.1±10.2)kg和(5.31±1.07)kg,P<0.05]、BMI分别为[(26.0±4.1)kg/m2和(5.31±1.07)kg/m2,P<0.05],WHR分别为[(0.91±0.04)和(0.79±0.02),P<0.05]。结论 NAFLD合并CHB患者血生化指标和体质指标显著高于CHB患者,可能给治疗带来困难,需注意鉴别和针对性的处理。
刘素芬武博荣刘振中吴秀颀魏娟林琳董金红张彦芳董正洪李兵顺郑欢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血生化指标体质指标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病患者血清HBV-DNA的意义
2002年
张彦芳耿惠杰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肝病血清HBV-DNA
复合磷酸酯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复合磷酸脂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复合磷酸脂酶片和水飞蓟宾胶囊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损害均有改善,且复合磷酸酯酶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05)。结论:复合磷酸酯酶相对于水飞蓟宾在临床上治疗NASH具有更好的疗效。
刘素芬冯爱东武博荣魏娟林琳吴秀颀刘振中董正洪张彦芳李兵顺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水飞蓟宾
HBV感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生化及免疫学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HBV感染对NAFLD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60例NAFLD合并CHB患者根据HBV DNA的检测结果分为NAFLD合并HBV DNA阴性组和阳性组,每组180例。每1组中根据血糖、体重指数和血脂分为不同的亚组。分别对组间以及组内亚组间患者的ALT和AST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同时,对NAFLD合并HBV DNA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外周血中不同种类T淋巴细胞的表达频数进行比较。结果 2组内,随着患者的血糖、体重指数和血脂升高,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2组间体重指数≥28.0 kg/m2的患者,NAFLD合并HBV DNA阳性组的ALT、AST水平显著高于NAFLD合并HBV DNA阴性组患者(P<0.05)。相对于NAFLD合并HBV DNA阳性组,NAFLD合并HBV DNA阴性组患者外周血各类T淋巴细胞表达量均有降低,但CD+3和CD+4表达量降低明显(P<0.05),CD+8和CD+4/CD+8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FLD合并CHB患者的血糖、体重指数和血脂与肝脏损伤程度正相关;NAFLD合并HBV DNA阳性组中高体重指数的患者,肝脏损伤程度重,肝脏在受到二重打击时易发生进一步的损伤,这部分人群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NAFLD合并HBV DNA阳性组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进行抗病毒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素芬武博荣刘振中吴秀颀魏娟林琳董金红张彦芳董正洪李兵顺郑欢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体重指数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效果。方法按照NAFLD评分将64例CHB合并NAFLD患者分为5分组、6分组、7分组、8分组,每组内再随机分为抗病毒组及对照组2个亚组。抗病毒组在治疗脂肪肝的同时进行抗病毒干预,对照组则只进行脂肪肝治疗。观察各评分组中2个亚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及肝脏病理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相同NAFLD评分组内的抗病毒组治疗后ALT、AST、TC、TG、HBs Ag及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炎症程度和脂肪肝分级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不同NAFLD评分组间,7分组、8分组血清生化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明显,5分组、6分组抗病毒疗效更佳。结论 CHB合并NAFLD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抗病毒干预相对于单纯的脂肪肝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刘素芬武博荣刘振中吴秀颀魏娟林琳董金红张彦芳董正洪李兵顺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
肿瘤坏死因子及层粘连蛋白与肝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层粘连蛋白(LN)在不同阶段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观察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血清标本均来自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对照组(A组)20例、急性肝炎组(B组)15例、慢性肝炎组(C组)80例、肝炎肝硬化组(D组)85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LN。结果(1)肝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NF-α含量逐渐增高(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TNF-α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慢性轻度肝炎组(P<0.01)。血清TNF-α含量从ChildA→B→C级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肝炎组患者血清LN含量较对照组较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L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轻度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LN升高幅度较大,与慢性肝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A→B→C级LN含量逐渐增高,且C级显著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TNF-α与LN二者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肝细胞损伤及其纤维化发展进程中,随着病情进展,TNF-α及LN含量逐渐增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陈秀丽宋海燕王立静张彦芳焦玲冯娜侯亚雷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层粘连蛋白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