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会

作品数:9 被引量:171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盆地
  • 3篇地温梯度
  • 3篇油气
  • 3篇古地温
  • 2篇旋回
  • 2篇演化史
  • 2篇三叠
  • 2篇热演化
  • 2篇热演化史
  • 2篇古地温梯度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沉积速率
  • 1篇大中型油气田
  • 1篇地磁
  • 1篇地热演化
  • 1篇动力环境
  • 1篇盐岩
  • 1篇延长组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聚集

机构

  • 9篇西北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安石文软件...

作者

  • 9篇张小会
  • 5篇刘池阳
  • 5篇任战利
  • 4篇吴汉宁
  • 3篇赵重远
  • 2篇马团校
  • 1篇许宏伟
  • 1篇陈定柱
  • 1篇屈红军
  • 1篇计曙东
  • 1篇张东东
  • 1篇苗建宇
  • 1篇黄雷
  • 1篇谭成仟
  • 1篇赵红格
  • 1篇张小莉
  • 1篇陈全红
  • 1篇靳久强
  • 1篇李进步
  • 1篇王建强

传媒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07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用古地磁资料探讨柴达木地块构造演化被引量:58
1997年
对柴达木地块寒武系以上地层进行的详细的构造古地磁研究,建立了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据此讨论了柴达木地块及邻近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盆地与造山带的关系和盆地形成机制及发展演化.
吴汉宁刘池阳张小会任战利
关键词:古地磁柴达木地块盆地
濮卫洼陷盐岩发育分布规律及油气聚集关系研究
苗建宇李文厚屈红军邢德敬计曙东陈定柱许宏伟张小莉张小会邓昆陈全红
本项工作研究了储集层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特点,为油水单元的划分以及制定合理的增储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和理论依据。通过对濮卫洼陷的沉积构造背景、总体沉积格局、沉积体系在平面上的组合及展布情况所做的研究,尤其是对盐岩的沉积...
关键词:
关键词:盐岩油气聚集发育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任战利刘池阳吴汉宁张小会陈刚赵重远马团校李进步
积盆地机构造热演化史研究是一项难度很大,而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及研究的热点。中国北方学沉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今后石油工业重点勘探的地区之一。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类型多样、机构变动复杂、演...
关键词:
关键词:沉积盆地古地温梯度
富烃凹陷形成理论创新与油气勘探应用
2023年
国内外百余年油气勘探开发的实践已揭示,油气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贫富相差悬殊,即使在同一含油气盆地,油气也主要来自盆内少数几个资源极为丰富的沉积凹(坳)陷,称之为富烃凹(坳)陷.对陆相盆地而言,富烃凹陷的有无和特征,决定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和规模,明显影响着大中型油气田(藏)的形成和常规-非常规油气的相对集中分布.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油气公司科技攻关等20余个相关项目的支持下,该团队以较新的研究视角,整体、动态、综合的学术思想,10余年来通过大量测试分析及模拟实验,对我国不同地域、多种类型含油气盆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国外有代表性含油气盆地对比分析,在富烃凹陷形成的动力环境、优质烃源岩形成-转化过程中深部-无机作用的重要贡献、盆地和富烃凹陷新类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攻克了遭强改造盆地富烃凹陷的判识、恢复及其油气聚散成藏区确定等世界难题,指导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和突破.创新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刘池阳刘池阳黄雷赵俊峰黄雷张东东赵晓辰赵俊峰张小会王建强王文青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动力环境
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晚三叠世湖盆中的米兰柯维奇旋回
该文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以构造层序为基本单位,从整体上揭示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入米兰柯维奇旋回分析法,对晚三叠世延长组高频层序进行定量研究,探索高频层序定量研究方法,以更细致地分析晚三叠世盆地...
张小会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高频层序米兰柯维奇旋回沉积速率
酒东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被引量:34
2000年
酒东盆地是由两期不同性质、不同世代盆地叠合而成。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拉张盆地 ,第三纪以来为挤压坳陷盆地。酒东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 ,分别为 3 0 0℃ / 10 0m及 5 1mW/m2 。营尔凹陷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 ,可达 3 5 0~ 4 2 0℃ / 10 0m ;新生代以来大幅沉降 ,地温梯度降低 ,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表明营尔凹陷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主生油期有两期 ,分别在早白垩世晚期及第三纪以来。下白垩统下沟组和中沟组烃源岩主生油期仅有一次 ,主要为上新世以来。营尔凹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
任战利刘池阳张小会吴汉宁
关键词:酒东盆地地温梯度古地温烃源岩地热演化
油气成藏动态预测被引量:12
2002年
油气成藏动态预测法 ,将油气成藏过程涉及的地质因素和作用分别称为可见系统和不可见系统。前者为烃源岩、输导层、区域盖层和圈闭组成的成藏要素格架 ;后者为在前者之中运行的烃源岩生烃作用、初次及二次运移作用和油气向圈闭充注的成藏作用。油气成藏动态预测法以成烃期烃源岩或近烃源岩输导层的构造图为基础 ,结合相应图件按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过程 ,分析和预测可能形成油气聚集的构造或非构造圈闭分布的地区。同时 ,根据成藏期后沉积盆地沉降和构造作用是否引起原生油气藏的变化 ,绘出油气成藏预测图或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图。如果后期变化显著 ,则须绘制烃源岩或近烃源岩输导层的今构造图 ,同分析图比较 ,以分析原生油气藏保存的现状和预测次生油气藏形成的位置。
赵重远张小会任战利靳久强
关键词:油气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的确定被引量:33
2002年
由天体轨道周期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被广泛地记录在沉积地层中。自然伽马曲线很好地反映了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消除高频干扰和低频趋势以后 ,自然伽马曲线可以用来分析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对鄂尔多斯盆地陕 15井中延长组按油层段进行系统分析 ,得出陕 15井由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在 9 6~18 75m之间 ;地轴倾斜和气候岁差周期引起的旋回层厚度在 1 18~ 6 82m之间。各油层组的沉积速率变化在7 8~ 14 2cm/ka之间。
张小会赵重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米兰科维奇旋回沉积速率
酒泉盆地群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被引量:33
2000年
酒泉盆地群是由两期不同性质、不同世代盆地叠加而成的 .晚侏罗纪—早白垩世为拉张断陷盆地 ,第三纪以来为挤压坳陷盆地 .酒泉盆地群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都较低 ,地温梯度主要在 2 51— 3 0 0℃ /1 0 0m之间 ,大地热流值在 50— 57mW /m2 之间 .酒泉盆地群中生代晚期为拉张断陷 ,古地温梯度高 ,可达 3 75— 4 50℃ /1 0 0m ,新生代以来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而花海盆地、酒西盆地石北凹陷沉降幅度小 ,古地温高于今地温 .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控制 .主生烃期仅有一次 ,为早白垩世晚期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酒东盆地营尔凹陷在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沉降 ,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控制 .主生烃期有两次 ,一次为早白垩世晚期 ,另一次为晚第三纪以来 ,且以晚第三纪以来为主 .不同盆地及同一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由于构造热演化史的不同 ,主生烃期及油气勘探前景明显不同 .
任战利刘池阳张小会吴汉宁陈刚李进步马团校
关键词:热演化史古地温梯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