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萍
- 作品数:5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0
- 2013年
- 为了解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33对SSR引物对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区试42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3对引物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数2~6个,平均3.88个;每个SSR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09~0.77,平均为0.53。(2)小麦新品种3个基因组的平均遗传丰富度不同,由高到低排序为A~B〉D,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A〉D。(3)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15~0.88,平均为0.5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品种被聚为2大类,4个亚类,其中大部分品种聚集于前两个亚类。本研究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区试品种(系)中少数品种具有较大遗传差异,可为亲本利用提供参考,但参试品种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 刘路平朱传杰简俊涛张兆萍孙道杰
- 关键词:黄淮麦区SSR标记
- 小麦旗叶长、宽及面积的QTL分析被引量:19
- 2014年
-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 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并利用172个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 V3.2软件,对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加性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9个旗叶长QTLs位于1A、4A、3B、5D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10%~16.44%的表型变异;10个旗叶宽QTLs位于1A、3A、5A、7A、3B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63%~14.24%的表型变异;12个旗叶面积QTLs位于1A、4A、3B、2D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25%~22.67%的表型变异。(2)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QTLs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3)同一性状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和在不同年份,相同地点下检测到的QTLs有的相同,但有的差异明显。(4)有些控制不同性状的QTLs在染色体的同一标记区间,表现一因多效。研究表明:位于1A和5D染色体上的2个加性QTLs都同时控制旗叶长、宽和面积,且前者为主效基因,后者遗传贡献率也较大,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
- 常鑫李法计张兆萍张晓晨刘路平阳霞孙道杰
- 关键词:小麦旗叶形态性状QTLRIL群体
- 366份小麦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型组成及其与生殖物候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5
- 2014年
- 为探究国内小麦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的显隐性组成及其与生殖物候稳定性的关系,以国内各大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及近几年的区试品系共366份为材料,采用STS标记对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分期播种法,以不同播期之间的抽穗期相差天数为生殖物候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探索春化、光周期基因型对生殖物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66份材料中包含15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型组合,其中组合vrn-A1+vrn-B1+vrn-D1+Ppd-D1a最多,达48.91%,其次为vrn-A1+vrn-B1+Vrn-D1+Ppd-D1a,占16.39%。vrn-A1+vrn-B1+vrn-D1+Ppd-D1a能最大程度地维持小麦生殖物候稳定性,使抽穗期差异维持在5.43d,而vrn-A1+vrn-B1+Vrn-D1+Ppd-D1b、vrn-A1+Vrn-B1+Vrn-D1+Ppd-D1a、Vrn-A1+vrn-B1+Vrn-D1+Ppd-D1b则赋予小麦极不稳定的生殖物候特性,使抽穗期差异达10d以上。此外,显性春化基因能降低小麦生殖物候稳定性,其效应表现为Vrn-A1>Vrn-B1>VrnD1;隐性春化基因能够增强小麦生殖物候稳定性,其效应为vrn-B1>vrn-D1>vrn-A1;光周期基因对生殖物候稳定性影响不显著。
- 简俊涛田芳慧张兆萍朱传杰刘路平孙道杰
- 关键词:小麦春化基因
- 小麦抗病基因Lr68和Sr2/Yr30的遗传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为深入了解小麦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以亲缘关系较远的小麦品种西农979和RL6077为亲本,构建其BC1F1和F2群体,用特异性标记csGS和WMS533分别对抗叶锈病基因Lr68、抗秆锈病和条锈病基因Sr2/Yr30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后代群体抗病基因分布广泛,F2群体抗病基因传递率(65.41%、74.53%、48.91%)较BC1F1(44.27%、55.11%、23.66%)高,Lr68基因在两群体中的传递频率均比理论值低,不符合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Sr2/Yr30基因在BC1F1中的传递率比理论值高,在F2群体中正常,且后代群体中Sr2/Yr30基因的分布较广。后代群体在有效分蘖数、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与西农979无显著差异,有效小穗数与RL6077一致,茎部指标处于两亲本之间。总体来看,后代群体保留了西农979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穗型中等偏大、产量稳定等优良性状,且在分蘖数、成穗率、穗粒数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阳霞简俊涛朱传杰张兆萍孙道杰张玲丽
- 关键词:小麦抗病基因农艺性状
-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验证被引量:18
- 2015年
- 为筛选出抗穗发芽小麦种质及可用于种质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高效分子标记,以41份黄淮南片区试品系和309份中外小麦品种为材料,选用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标记,即STS标记Vp1B3和MST101、STMS标记wmc104及SSR标记Xgwm155,结合整穗发芽鉴定试验,评价筛选抗穗发芽小麦种质,同时对上述4个分子标记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标记Vp1B3和wmc104可有效用于小麦穗发芽抗性筛选,而标记Xgwm155和MST101与穗发芽抗性不相关;350份供试材料中41份国家区试材料的整穗发芽率普遍偏高,均值达到43.94%;而另外309份材料中,淮麦20、轮选987、长旱58等18份材料为高抗穗发芽品种,平均整穗发芽率为2.56%,是穗发芽抗性育种中的重要抗性资源。
- 张兆萍周丽敏宋晓朋连俊方孙道杰
-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