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萍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下水
  • 2篇
  • 2篇大同盆地
  • 1篇地球化学研究
  • 1篇地热水
  • 1篇地下水环境
  • 1篇原位
  • 1篇植物
  • 1篇水化学
  • 1篇水环境
  • 1篇水文地球
  • 1篇水文地球化学
  • 1篇紫花
  • 1篇紫花苜蓿
  • 1篇苜蓿
  • 1篇耐受
  • 1篇
  • 1篇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4篇张丽萍
  • 3篇谢先军
  • 2篇王焰新
  • 2篇李俊霞
  • 1篇沈亚婷
  • 1篇朱思萌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同盆地富砷地下水的水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为弄清大同盆地地下水中影响砷的迁移、富集的主要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指导作用,针对高砷地下水系统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含水层沉积物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高砷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高砷地下水为偏碱性、强还原环境,砷含量为0.31~452μg·L-1,主要以砷酸盐形式存在,地下水中砷与三价铁的浓度有显著的相关性。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中有机质、铁与砷含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地下水中砷的富集;微生物参与下,沉积物相有机质的氧化和Fe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还原过程是本区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控因素。
张丽萍谢先军李俊霞王焰新
关键词:地球化学大同盆地地下水
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的形态、分布及其富集过程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为查明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大同盆地典型高砷区35件地下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b(As)≥50,μg/L]要存在于20~50m的浅层地下水中,息砷质量浓度为0.56~927μg/L,主要以As(V)形态存在。该区高砷地下水以Na—HCO2型水为主,具有明显的高pH值,高HCOf、Fe2+、HS-质量浓度及低Eh值,低SO2质量浓度特征。这可能与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机碳的同时还原含铁矿物和硫酸盐的过程有关。PHREEQC模拟矿物饱和指数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D(As)≥50/μg/L]中菱铁矿均为过饱和,而低砷地下水[P(As)〈50/μg/L]中均不饱和,且菱铁矿饱和指数与地下水中总砷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该现象表明微生物还原含铁矿物生成FeEO2(菱铁矿)的过程可能是控制本区地下水中砷富集的主要因素。
张丽萍谢先军李俊霞王焰新
关键词:大同盆地地下水环境
紫花苜蓿对铜的吸收、积累和耐受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法(In-situ micro-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μ-XRF)和分步提取技术,研究了苜蓿幼苗中Cu原位微区分布特征及其根茎叶中Cu的不同结合形态。结果表明,苜蓿根部富集Cu浓度高达12.06 mg/g,是茎的8倍,叶的4.9倍。微区分布结果表明,过量Cu暴露下的苜蓿根部是富集Cu的主要部位,且在根茎交界处存在Cu的阻隔屏障,以减轻过量Cu对地上部分的毒害作用。过量Cu(大于50μmol/L时)还抑制了苜蓿对Zn和Ca的向上吸收,增强了苜蓿对Fe的吸收,但对K和Mn的吸收影响不明显。亚细胞分步提取结果表明,根细胞中主要通过形成难溶的残渣态(41%)和细胞壁螯合态(20%)实现对过量Cu的固定;而在茎中则以疏水蛋白质结合态、细胞壁结合态、残渣态、水溶态等4种形式存在,以进一步减少过量Cu向叶中输送;在叶中,进入叶细胞的过量Cu主要以液泡区隔和难溶残渣态形式存在,以实现对Cu的耐受和解毒。
张丽萍张丽萍
关键词:紫花苜蓿
桂东地区地热水中氟的分布及其富集过程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为查明桂东地区地热水中氟的分布规律及其富集过程,对桂东地区典型高氟地热水分布区27件地热水样品进行水化学特征及其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高氟地热水主要分布在桂东地区东北部区域,F-浓度(指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7.1 mg/L;高氟地热水以Ca-HCO3型或Na-HCO3型偏碱性水为主,水温为26.7~83.4℃,平均水温为46.0℃,TDS普遍低于1g/L,属于低矿化度低温地热水;地热水中高浓度F-主要来源于花岗岩中萤石、铝硅酸盐等含氟矿物的溶解;利用PHREEQC软件模拟计算地热水中萤石(CaF2)和方解石(CaCO3)矿物饱和指数结果表明,地热水中CaCO3全为过饱和状态,而CaF2饱和指数随地热水中F-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由不饱和逐渐达到过饱和状态,当水温较高时,含氟矿物溶解释放F-进入水相中,同时溶解进入地热水中的Ca2+与围岩表面吸附的Na+发生了离子交换作用,使地热水中Na+大量富集,并降低水相中Ca2+含量,从而促使CaF2矿物的溶解,增加地热水中F-含量,形成高氟地热水。
梁礼革朱明占朱思萌张丽萍谢先军
关键词: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