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少峰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诗论》“满写简”与“留白简”之争辨析被引量:4
- 2008年
- 《诗论》"留白简"、"满写简"现象,引发学者众多的思考。由最初的"留白"处原本有无文字之争,到探讨和阐释其形成原因,进而发展为竹简形制之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然简制之争涉及29支竹简的编联原则和《诗论》文本面貌,事关者大。辨析各家论说,实际上,在《诗论》"留白简"与"满写简"之间并不存在"简制"上的实质性差异,二者当属同一篇内容。
- 康少峰
- 关键词:《诗论》
- 《诗论》简制、简序及文字释读研究
- 上博《诗论》简为先秦最重要的佚失文献之一,由于其内容与儒家重要典籍《诗经》密切相关,因而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地关注和极大地研究兴趣。特别是2001年11月《诗论》简正式刊布以后,各种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出来,研究内容不仅涉及简文...
- 康少峰
- 关键词:诗论
- 文字区别符与竹简文字释读
- 2005年
- 在竹简释读过程中,充分认识文字“区别符”与书手用字习惯、书写风格之间的关系,相对客观地判断和把握文字“区别符”的真实含意,直接关系到竹简文字释读的准确程度。文章以上博简《子羔》三篇为例,对书手使用的文字“区别符”进行了一定的发掘和探讨。
- 康少峰
- 关键词:上博简
- 历史认识的检验与真理标准的历史内涵被引量:2
- 1999年
- 历史认识既要接受相关史料的检验,也要接受现实与未来社会的检验。同样,由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从而为真理在接受现在实践与未来实践的检验之外,接受过去的实践即历史的实践的检验创造了条件。
- 毛曦康少峰
- 关键词:历史认识真理
- 《诗论》竹简编联原则与文本复原被引量:1
- 2010年
- 上博《诗论》竹简编联和文本复原处于混乱状态的原因很多,但由竹简"留白"所引发的简制之争是其关键。我们认为《诗论》"留白简"与"满写简"之间不存在"简制"上的根本差异,《诗论》竹简编联和文本复原工作应该在依据"文义"及《诗论》作者"评《诗》思想"的大原则之下进行,同时需要充分兼顾"句式"、"文例"、"篇名组合"、"竹简残断类型"等具体因素,不断认识和把握其思想脉络,这是《诗论》更深层次研究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 康少峰
- 关键词:《诗论》
- 《民之父母》“■”字释读辨析
- 2005年
- 关于上博(二)《民之父母》9简“”字的释读,学术界颇有分歧,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如字,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为“语”,或释为“诗”字异构,或释为“辩”字异体,或疑为“语”字异体。文章辨析各家之说,断以己意,在较为详细的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为“语”之异体字的结论。
- 康少峰
- 关键词:释读字形声化
- “■(忨)”字本义辨析
- 2004年
- 康少峰
- 关键词:本义《说文》
- 《诗论》竹简残断类型与残简缀合被引量:2
- 2008年
- 研究《诗论》竹简残断类型,应充分利用《子羔》三篇竹简残断规模性特点,对其进行了规模性分析和类型性探索,发现竹简残断的基本规律。文章在对《子羔》三篇整体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诗论》竹简残断特征将其划分为九种类型,对于判断竹简三道契口位置进而判定残简在各自竹简中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对准确地补入残简文字和相对科学地缀合部分残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提出《诗论》26简下与23简、17简下与25简缀合的两套残简缀合方案。
- 康少峰
- 关键词:《诗论》
- 读简札记两则
- 2011年
-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 康少峰
- 关键词:古汉语研究札记西周金文本体研究简本《老子》汉字发展
- 书手句读符号使用与竹简文字释读——以上博简《子羔》三篇为例
- <正>何谓"句读"?《说文》:"句,曲也。"引申为辞绝义,取其稽留钩乙之义。又"‘、’,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宋人毛晃《增韵》云:"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之中,中国古代...
- 康少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