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海锋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径流
  • 3篇端盖
  • 3篇四棱柱
  • 3篇同轴
  • 3篇泥沙
  • 3篇泥沙含量
  • 3篇棱柱
  • 3篇感器
  • 3篇称重传感器
  • 3篇传感
  • 3篇传感器
  • 2篇土壤
  • 2篇坡耕地
  • 2篇秸秆
  • 2篇耕地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区
  • 1篇地埂
  • 1篇东北黑土
  • 1篇东北黑土区

机构

  • 7篇吉林省水土保...
  • 4篇吉林省水土保...
  • 3篇长春合利水土...
  • 2篇吉林省水利厅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长春市十一高...
  • 1篇吉林省墒情监...

作者

  • 11篇崔海锋
  • 7篇张瑜
  • 7篇许晓鸿
  • 6篇崔斌
  • 4篇隋媛媛
  • 3篇芦贵君
  • 3篇申聪颖
  • 2篇王佩将
  • 2篇田立生
  • 1篇欧洋
  • 1篇阎百兴
  • 1篇王永丰
  • 1篇王永丰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吉林水利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省侵蚀沟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求与侵蚀沟空间分布密切的环境因子,揭示其分布特征,为侵蚀沟发育规律研究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遥感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基于GIS分析功能,对吉林省6个区域共23个调查单元(小流域)内侵蚀沟进行了调查与汇总分析,研究沟壑密度、沟壑裂度等与环境要素关系。[结果](1)6个区域沟壑密度大小顺序为:敦化(16.30km/km^2)>辽源(6.51km/km^2)>梅河(5.55km/km^2)>伊通(4.67km/km^2)>九台(3.54km/km^2)>前郭(2.21km/km^2);(2)敦化地区沟壑裂度随坡度增加先稳定后急剧降低;前郭地区沟壑裂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辽源、梅河、伊通、九台4个地区沟壑裂度均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沟壑裂度最大值除辽源发生在6°~9°外,其他3个地区均发生在3°~6°;(3)沟壑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755,研究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样本占总体的83%。(4)集水区形状系数对沟壑密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影响,但这只体现在九台地区,主要表现为沟壑密度随形状系数的增加而增加;(5)6个地区沟壑密度与集水面积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29.39hm^2为沟壑密度发生变化的临界值。[结论]吉林省内分异特征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不同地区沟壑裂度随坡度变化呈现出不同规律,集水区长度、平均宽度与侵蚀沟各特征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许晓鸿崔斌张瑜田立生崔海锋申聪颖
关键词:坡度
一种便携式径流中泥沙含量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径流中泥沙含量测量装置,包括外保护壳体、端盖、测量组件和称重传感器;外保护壳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保护腔室和下保护腔室,圆柱体结构的上保护腔室的端面外径小于正四棱柱结构的下保护腔室的端面边长;称重传...
张瑜崔海锋孙玥王大中刘健申聪颖芦贵君姜月忠
文献传递
吉林省侵蚀沟区域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以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数据为数据源,对吉林省41个县(市、区)的侵蚀沟进行了分类汇总:吉林省境内现有侵蚀沟道62 978条,其中发展型沟道61 081条、稳定型沟道1 897条,各占96.99%和3.01%;按普查的分级分类方法,吉林省境内发展型沟道中有小型沟道22 200条、中型沟道32 287条、大型沟道6 594条,各占36%、53%和11%。对全省侵蚀沟按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4个类型区分别进行归类总结,研究了各类型区的侵蚀沟数量及分布特征。
芦贵君张瑜许文旭许晓鸿崔斌崔海锋
关键词:水利普查区域分布特征
不同施肥方式对经果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改善坡面荒芜旱地,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经果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一和配合施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对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量不同,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NPKOM)>有机肥+秸秆还田(OM)>单施有机肥(M)>秸秆还田(O)>对照(CK)。与对照(CK)相比,增幅分别为45%,37%,26%,10%。(2)不同施肥方式可有效改善土壤通气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秸秆还田(O)的效果最为明显,达到了显著水平(p=0.043)。(3)土壤中全N,全P,全K动态变化不仅与各元素投入与产出量有关,同时与施肥方式以及各元素含量本底值密切相关,本底值越大,各元素增减幅度越大。配合施肥方式与单一施肥方式对比,对增加土壤中全N,全P含量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养分投入量增加的缘故,并且全N,全P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K含量均为降低,降低程度因施肥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张瑜崔斌许晓鸿芦贵君贾立新崔海锋隋媛媛
关键词:有机质秸秆还田孔隙度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林降雨截留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解林冠截留对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林水分循环、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以落叶松和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东辽县杏木小流域布设野外观测试验,对两种不同林分降雨截留特征进行分析。在15次降雨观测中,落叶松与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林下穿透雨分别占总降雨量的72.02%和67.42%,树干流占2.62%和2.74%,截留量占25.32%和29.80%,两种林分林冠截留率为8.93%~73.50%,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作用较佳。落叶松与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产生地表径流各8次,共计产流3.52和3.40mm。不同林分林下穿透雨和截留量随月份变化表现为8月〉7月〉6月〉5月〉9月,树干流为7月〉8月〉6月〉5月〉9月,9月截留率最高,分别为44.49%和49.02%,7月份截留率最低,分别为20.40%和25.17%。不同林种林下穿透雨、树干流及截留量均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且当降雨量〈30mm时,树干流增幅较小,降雨量〉30mm时,树干流迅速增加并逐渐趋于平稳。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则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小时(〈30mm),林冠截留率由73.50%降低到21.90%,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截留率变化幅度较小,并趋于稳定。两林分林下穿透雨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线性相关(P〈O.05),树干流与降雨强度以对数拟合较好(P〈O.05),降雨强度与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相关性不显著。当降雨强度≤2.65mm/h时,两林分林冠截留率均大于50%。
隋媛媛许晓鸿张瑜欧洋阎百兴王佩将崔海锋崔斌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树干流截留率
一种控制沟头前进的坡耕地生态治沟设施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沟头前进的坡耕地生态治沟设施。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主要包括径生态膜袋、连接扣、排水管、块石护坦、缓冲带、柳桩、玉米秸秆等,态膜袋与生态膜袋之间通过连接扣固定,排水管置于生态膜袋与生态膜袋之...
许晓鸿张瑜田立生申聪颖芦贵君崔海锋王永丰
文献传递
吉林低山丘陵区土壤的入渗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土壤入渗性能对于削减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环刀法,研究了吉林省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入渗性能。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稳定入渗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蒙古栎>紫穗槐>落叶松>玉米>菜园>大豆>果园>杨树;不同植被土壤平均入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蒙古栎>落叶松>紫穗槐>玉米>菜园>大豆>果园>杨树,落叶松、蒙古栎、紫穗槐的土壤渗透性能较好,杨树、果园的土壤渗透性能较差。(2)Horton公式拟合的稳定入渗率与实测值较为接近,Horton公式对本研究区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比较适于描述本研究区的土壤入渗过程。(3)土壤初始入渗率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低山丘陵区要做好森林的保护和营造,从而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减少水土流失。
许晓鸿王佩将张瑜崔斌崔海锋隋媛媛申聪颖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土壤入渗
一种便携式径流中泥沙含量测量装置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径流中泥沙含量测量装置,包括外保护壳体、端盖、测量组件和称重传感器;外保护壳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保护腔室和下保护腔室,圆柱体结构的上保护腔室的端面外径小于正四棱柱结构的下保护腔室的端面边长;称重传感器...
张瑜崔海锋孙玥王大中刘健申聪颖芦贵君姜月忠
文献传递
秸秆覆盖措施对农田效益的影响分析
2013年
通过对秸秆覆盖还田以及不同还田量的研究,讨论秸秆覆盖还田对农田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结构,容重降低了4.1%—10.7%,孔隙度提高了44.53%以上,提高水分渗透,降低土壤侵蚀量;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4.99%ia18.39%,N,P,K等元素含量也随之增加,同时也提高其有效性,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充实的肥力,并且还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贾立新崔海锋
关键词:秸秆覆盖
暗棕壤坡耕地水保耕作保水保土效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结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际利用情况,以不改变原坡面参数为前提,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对5°和8°坡耕地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暗棕壤坡耕地不同坡度下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水保土效益及其产流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影响差别很大,表现为8°横垄玉米>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5°横垄玉米>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2)不同小区的产沙量与产流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产流量越大,产沙量越大,但二者并不呈线性关系。(3)8°横垄玉米小区最易产流,而产流与否可根据I30进行判断,当I30≥6mm/30min时,产流的概率达到了91%,产流时的最小降雨量为6mm。(4)8°和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小区的产流与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远大于受降雨量的影响。
许晓鸿任丽崔斌张瑜王永丰隋媛媛崔海锋
关键词:坡耕地径流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