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浪军

作品数:90 被引量:503H指数:1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41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9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3篇附子
  • 12篇土壤
  • 9篇多糖
  • 8篇磁珠
  • 7篇细辛
  • 6篇丹参
  • 6篇色谱
  • 6篇相色谱
  • 5篇沙棘
  • 5篇五味子
  • 5篇华细辛
  • 4篇杨树
  • 4篇引物
  • 4篇乳酸
  • 4篇群落
  • 4篇细菌
  • 4篇菌属
  • 4篇白及
  • 4篇包覆
  • 3篇芽孢

机构

  • 79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北濒危药材...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延安大学
  • 3篇南阳师范学院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上海辰山植物...
  • 1篇安康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陕西国际商贸...
  • 1篇陕西学前师范...

作者

  • 89篇崔浪军
  • 11篇强毅
  • 11篇陈雪
  • 11篇陈蓓
  • 10篇王喆之
  • 8篇闫亚平
  • 8篇张鑫
  • 7篇李发荣
  • 6篇郑鹏
  • 6篇韩蕊莲
  • 6篇梁宗锁
  • 6篇吴臻
  • 6篇赵秋芳
  • 6篇周彬
  • 6篇史晓菲
  • 5篇王维
  • 5篇孙建军
  • 5篇付瑞娟
  • 5篇张史玲
  • 5篇郑巧霞

传媒

  • 7篇中药材
  • 5篇中学生物教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陕西农业科学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植物分类与资...
  • 2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成药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13篇2022
  • 9篇2021
  • 4篇2020
  • 1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长季节丹参营养器官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11年
分析了三年生丹参不同季节营养器官中几种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丹参地上部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和咖啡酸的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显著高于根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含量除8月份达到最高和最低外,其他月份差异不显著;(2)6-8月地上部分的5种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均显著变化,而根中除咖啡酸在6月积累较低外,其它酚酸在整个生长季节的积累量变化不明显;(3)在整个生长季节,根系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说,三年生丹参秋季采挖为宜,其地上部分水溶性成分含量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发。
刘芬崔浪军何刚杨章民
关键词:丹参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
干旱胁迫下15种丹参miRNAs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参考已报道的其他植物中响应干旱胁迫的miRNAs,以其中15个miRNAs为研究对象,10%PEG6000胁迫处理的丹参幼苗为材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这些miRNAs在干旱胁迫前后丹参幼苗叶片中的差异性表达。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6 h后,丹参体内miR156、miR157、miR166、miR168、miR169、miR319、miR774、miR894、miR2911、miR3462以及miR3626的表达水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miR157、miR166、miR319、miR774、miR894、miR2911和miR3626表现为显著性上调;miR159、miR167、miR172以及miR408则表现为下调。对这些miRNAs作用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和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信号传导和生长发育过程,推测miR169和miR3462参与了丹参对干旱胁迫应答过程。
罗书芳崔浪军王健屈生宪
关键词:丹参干旱胁迫
野生华细辛的驯化与生防栽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生华细辛的驯化与生防栽培方法,属于中药栽培技术领域。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从海拔1.8km的高山地带,每年向山下移栽0.1km海拔,连续移栽5年,将野生华细辛引种至山下海拔1.3km的缓坡地带,在驯化的过程...
崔浪军张袭张鑫赵秋芳付瑞娟张史玲
文献传递
秦岭华中五味子种实性状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解决华中五味子人工栽培模式下就地取材、无性扩繁出现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等问题,以华中五味子的种子和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大小、果串长度、果串直径、果串质量等表观性状,和果实化学成分如果实多糖含量、五味子酯甲含量等进行测定,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华中五味子种源地种实特异性及表型变异规律。结果显示:(1)华中五味子种子和果实的表观性状均表现出较大变异性,种子大小、果串长度、果实质量等指标变异最大;而种子长宽比、果实果柄质量比变异较小。(2)华中五味子果实多糖含量以及木脂素含量均有较大变异,商洛地区果实样品中木脂素含量最高。(3)华中五味子种子和果实所测指标和环境因子之间有较高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种子活力值以及果串直径与海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华中五味子的果实和种子在秦岭南北两侧表型变异丰富,华中五味子存在明显的地理遗传分化,体现在与海拔、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显著相关,商洛市所产华中五味子果实有较高品质,以此推断商洛市的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华中五味子生长。
张姜岚刘宸崔浪军强毅陈清敏王高红郭华
关键词:华中五味子
含有亚种H.5-28菌种的细菌培养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在原有分离出来的草螺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的鉴定分析,对其进行了更详细的分类,得到Herspirillum huttitense5‑28,简称亚种H.5‑28;同时,具体提供了亚种H.5...
崔浪军王冬阁周彬史晓菲张鑫冯正平陈雪黄自华闫亚平
文献传递
高中生物学酵母菌拓展知识概述
2022年
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受教材知识内容所限,部分学生将酵母菌认定为一类用于酿酒和发面的真菌.而实际上至今已报道的酵母菌约有1500个种,且其分类学特征和生物学功能各异.为此,现就酵母菌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梳理,为酵母菌知识的学习提供系统资料.
崔浪军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酵母菌
溶杆菌属Lysobacter yanansis sp. nov.胞内外蛋白双向电泳条件优化及图谱建立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溶杆菌属细菌Lysobacteryanansis sp.nov.胞外蛋白上样量和聚焦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双向凝胶电泳条件的优化,分析了其对溶杆菌Lysobacteryanansis sp.nov.胞外分泌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150μg的上样量和聚焦程序Ⅱ获得的双向电泳图谱蛋白点数较多且清晰。同时,建立了溶杆菌属细菌Lysobacteryanansis sp.nov.胞外和胞内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经过硝酸银染色和PDQuest图像分析检测到了100种胞外蛋白和204种胞内蛋白。
王斐斐武坤毅郭玲崔浪军任靖
关键词:双向电泳生物防治
不同产地黄芩中5个黄酮类成分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 5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分析花期、采收期、海拔对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成分含量之间变化关系。方法:收集全国50个产地的56批黄芩样品,采用HPLC法测定上述5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收集的56批黄芩样品中有55批样品的黄芩苷含量>9.0%;大部分采收期样品中黄酮含量高于花期;黄酮含量与海拔呈相关性;黄芩苷与汉黄芩苷、黄芩素与汉黄芩素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来源黄芩质量普遍高于药典标准,成分之间存在协同变化的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不同产地黄芩质量评价及高品质黄芩药材的生产提供依据。
王文涛曹晓燕胡苏莹崔浪军任火冰杨磊强毅
关键词:黄芩黄酮类成分
一种黄精发酵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精发酵物、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生物医药制造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选用乳酸菌类益生菌菌株作为发酵剂,将发酵剂接种至灭菌后的黄精浆液中发酵,得黄精发酵物;其中发酵剂由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按照菌悬液体积比1:0...
李发荣李继霞高静茹吴臻郑鹏王世强崔浪军张宝善韩萌
文献传递
金银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土壤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以6 a生金银花根际土壤(Y6)和非根际土壤(CK)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金银花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主要土壤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金银花根际土壤的NH3-N、A-P、S含量达到非根际土壤的两倍左右,差异显著,非根际土壤(CK)中微量元素Fe^(3+)、Mn^(2+)、Zn^(2+)含量较6 a生金银花根际土壤(Y6)高;(2)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了变化,总体表现为根际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3)土壤中NH3-N、A-P、S、Fe^(3+)、Zn^(2+)含量与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有相关性,其中Solicoccozyma、Tausonia、木霉属Trichoderma、尖孢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腐质霉属Humicola与A-P、NH3-N、S呈负相关,与Fe^(3+)、Zn^(2+)呈正相关;被孢霉属Mortierella、Subulicystid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则相反,与A-P、NH3-N、S呈正相关,与Fe^(3+)、Zn^(2+)呈负相关。
刘世鹏江林春韦洁敏白尚尚崔浪军
关键词:金银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