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桂起
- 作品数:70 被引量:231H指数:7
- 供职机构:德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国民灵魂的绝望写照——试说鲁迅《墓碣文》的主题被引量:4
- 2001年
- 《墓碣文》是鲁迅《野草》中最为难懂的篇什。长期以来 ,人们对它的解释有种种差异。《墓碣文》的主题应是 ,通过对孤坟、死尸和墓碣文句的描述 ,采用梦境的方式和象征的手法 ,来表达鲁迅对于腐朽、颓败的旧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模式所塑造的国民灵魂的一种独特认识。在这一认识中 ,包含了鲁迅对民族现状及未来的深深的忧患意识 ,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命运和作为启蒙者个体人生道路的迷茫心态 。
- 季桂起
- 关键词:国民性彷徨
- 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
- 本论文主要以小说形态学为研究理论构架,结合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把“五四”小说的“心理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心理化”现象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五四”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
- 季桂起
- 关键词:五四小说心理化艺术方式文学变革
- 潜隐的文化情结——《呐喊》、《彷徨》对传统文化的眷念被引量:2
- 2005年
-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 季桂起
- 关键词:《呐喊》《彷徨》文化情结传统文化
- “众声喧哗”中的高亢主调--论清末民初的启蒙主义文学观
- 近代以来,因文化环境与资源的巨大变化,文学观念发生了空前的历史巨变,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一变而为各种异端思想蜂拥而起,呈现出中西混杂、新旧交替的复杂局面。在这一文学观念变化的“众声喧哗”之中,以民主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启蒙主义文...
- 季桂起
- 关键词:文学观念启蒙主义民族精神
- 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它包括"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逻辑架构、"仁政"或"王道"的价值主体、"民生为本"及"善治"的功能属性、"德主刑辅"和"三纲五常"的制度化设计、"君权天授"及君民互为依存的国家构想、"大同"世界与天道公平的社会理想等。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汉代的政治运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 季桂起
- 关键词:仁政德主刑辅
- 试论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的差异
- 2008年
- 晚清与"五四"是两次性质不同的小说变革,这导致它们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的外部,其价值指向是政治的、商业的,因而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是自觉的文学变革,是发生于文学内部的变革,其价值指向是文学的。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这一路径,"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 季桂起
- 关键词:晚清小说变革价值指向
-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被引量:3
- 2003年
-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 季桂起
- 关键词:《呐喊》《彷徨》文化情结传统文化
- 论董仲舒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其影响
- 2024年
- 董仲舒的政治经济思想的核心以孔子的“仁学”及教化思想为根柢,建构德法(刑)并用,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治理体系,实现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奉行儒家“均贫富”的社会理想,以满足人民必要的生活需求、巩固“大一统”国家统治为目的,抑止权贵、豪强,平衡社会财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 季桂起
- 关键词:儒家学说德主刑辅
-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辩——兼论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睁开了眼看世界",从此确定了"会同中西"、再造文化的思路和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二是确立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三是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多元化的价值认同意识。
- 季桂起
- 关键词: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
-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同异论
- 2012年
-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 季桂起
- 关键词:晚清小说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