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敏强

作品数:43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文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文学
  • 7篇庄子
  • 5篇小说
  • 4篇意象
  • 4篇审美
  • 3篇代文
  • 3篇叙事
  • 3篇黛玉
  • 3篇黛玉形象
  • 3篇文化
  • 3篇文学评论
  • 3篇红楼
  • 3篇红楼梦
  • 3篇《庄子》
  • 3篇《红楼梦》
  • 2篇心意
  • 2篇以文为戏
  • 2篇语言
  • 2篇儒道
  • 2篇儒道互补

机构

  • 43篇浙江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喀什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城市...

作者

  • 43篇孙敏强
  • 4篇孙福轩
  • 2篇吴慧慧
  • 1篇罗浩波
  • 1篇闫勖

传媒

  • 13篇理论文萃
  • 6篇浙江大学学报...
  • 4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红楼梦学刊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江淮论坛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喀什师范学院...
  • 1篇温州师范学院...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文学术前沿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84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笔”叙事演进及其与赋体文学的互动——兼谈传统叙事诗发展缓滞问题
2022年
"诗笔"叙事演进与传统叙事诗发展密切相关,亦是推动赋与不同文体交互的重要契机。"诗笔"叙事作为一种书写笔法,"以诗为体"的叙事属性决定其区别于"文笔""史笔"的语体特征与表达范式,且在特定文化氛围下,于早期叙事诗文本中有消融与转移之势。汉初,"诗笔"叙事入赋,汉赋始盛并将赋体铺陈推向高峰;汉末,大赋式微,"诗笔"叙事借由文体交互从赋体转出且"多途取道":"以赋为文""以赋为诗""赋入戏剧""赋入小说",实现赋与不同文体的交融互渗。"诗笔"叙事入赋体,转移了早期叙事诗文本的发展空间,从赋体转出则分化了叙事诗体的发展方向。
孙敏强吴雪美
关键词:叙事诗汉赋
清初河南词综论
2014年
清初河南词的创作就其在本地的纵向发展来看,可以说相当繁荣,但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明晰。现在以《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为基础,结合运用图表形式,揭示清初河南词的留存数量和词人的地域分布,分析其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并对河南词人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加以阐述,以期呈现清初河南词坛的基本面貌,从一个局部透视整个的清初词坛。
孙敏强吴慧慧
关键词:清词主题风格词学思想词学活动
感伤的诗人 变调的色彩——读李长吉诗
2008年
读李贺诗歌,自然会联想到凡高等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他们的涛和画的色彩里头,总好像有一种质素让人震撼,光焰灼人却又无以名状。是的,在他们绘写的画面里,色彩成为生命和生命情感的载体,躁动不安地舞蹈着、跳跃着、郁勃着,在热烈到灼人,病态到致命的色彩里,是诗人的生命在燃烧。
孙敏强
关键词:诗人感伤变调生命情感印象派画家李贺诗歌
乡间的声音
2006年
儿时曾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那生命中最初的记忆,是永远难以忘怀的。而今,我已离不开窗外这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世界,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悠长的梦中,那绿色的田野、小桥流水和炊烟袅袅的村庄,仿佛依然就在眼前,时时萦绕在心间。窗外,又响起了除夕夜欢乐的爆竹声,叫我回想起那乡间的声音。
孙敏强
关键词:声音除夕夜
“凝情取象,惟雅则同”:王维诗艺观及其创作的会通化成
2020年
王维提出“凝情取象,惟雅则同”的审美理念,不仅代表了其书画观点,也代表了其诗歌主张,是其诗艺观和画艺观合一的体现。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其书画、诗歌的创作和风格也呈现雅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取象思维影响下的画像与诗歌意象之合,以及雅正观指导下的诗情与画意之合。可以说,王维通过诗艺观和画艺观的融合,通过诗画观与诗画创作的融合,真正实现了诗和画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上的相通,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会通化成。此理念不仅关涉王维的创作论、风格论,也对后世诗画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孙敏强谢文惠
关键词:取象雅正
关于“假传体”寓言定名和溯源的一点思考
<正>"假传体"寓言,又称"假传体",研究韩国古代文学者用以特指受韩愈《毛颖传》和苏轼《万石君罗文传》等作品体式的影响而产生的传体寓言小说。从高丽王朝时代到朝鲜王朝时代,近千年中,林椿、李奎报、李谷、李詹、张维、林泳、安...
孙敏强
文献传递
试论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被引量:3
2015年
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首先体现在虚静之说,而其关于言意关系的思考,寓言创制与理念,对后人更有导向性影响。寓言是广义的意象,庄子寓言思维通于意象思维,但寓言不等于意象,寓言式思维也不同于意象思维。意象和意象式思维更切合抒情文学与抒情性想象,而寓言与寓言式思维更切合叙事艺术与叙事性虚构想象。庄子的寓言实践与叙事理念,弥补了传统想象论重视抒情性想象和意象式思维,轻忽诗、史之外的叙事文学想象虚构的偏缺。随着叙事文学文论的发展,在后人关于叙事艺术奇与正、幻与真和虚与实关系的思考中,在李渔、金圣叹等叙事论家的论说里,庄子理念获得了久远的响应,我国文学想象论方趋于完备。
孙敏强黄敏雪
关键词:庄子虚静说言意关系
作为中国古代文士心灵史象征的黛玉形象被引量:4
2001年
泣血的杜鹃 ,是中国古代诗人的象征 ,黛玉形象便是这样的一个象征。她春恨秋悲的歌哭积淀了千古诗人共通的生命情感 ,而她的纤弱和无助也意味着明清文士的心性已非复汉唐的雄浑博大。因此 。
孙敏强
关键词:林黛玉形象心灵史古代文人象征意蕴审美追求
庄子文艺美学思想论略被引量:1
2004年
庄子的“以文为戏”“解衣般礴”“无乐之乐”,体现了“基于自然”的真正的艺术精神,对我国诗化小说、音乐、绘画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深远影响。
孙敏强孙福轩
关键词:庄子以文为戏解衣般礴
走近高原
2007年
飞机降落在喀什机场,终于站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了,举目望去,沙山荒丘近在咫尺。我好像是在梦里,那就是楚辞、汉赋中曾经描绘过的万里流沙的西部吗?(我想,那是古人意念中而非当时现实中真正的西部。)我现在真的到了无限神往的地方?!
孙敏强
关键词:散文作品赏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