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标 作品数:36 被引量:172 H指数:7 供职机构: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一种小儿磁共振头部固定托垫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儿磁共振头部固定托垫,包括底座,底座顶端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垫体和挡板,底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颈部垫,底座上固定设有位于垫体和挡板之间的气垫,气垫两侧的中部转动设有两个连接管。该种小儿磁共振头部固定托... 王天乐 朱丽 姜洪标 盛美红 葛建兵MSCT对正常成人圆孔骨性通道的显示及相关测量 目的 探讨圆孔骨性通道相关的MSCT数值范围.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人非外伤性患者152人、304侧例圆孔骨性通道的MSCT图像,并在CT图像上测量圆孔深径D、矢状面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B、横断面两侧圆孔中点连线... 姜洪标 崔磊 杨巨顺 龚沈初 何玉泉 吴献华 何书 张树清关键词:圆孔 翼腭窝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两种不同磁共振线圈对肘部正常尺神经扩散张量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使用膝关节专用线圈(Ex)和表面阵列线圈(Fl)对肘部正常尺神经扩散张量(DTI)成像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Ex线圈和Fl线圈采集31名志愿者肘部尺神经图像并建立扩散示踪图(DTT)。比较两种线圈成像时,尺神经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神经纤维束长度和DTI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共分析了50例尺神经。使用Ex线圈和Fl线圈时,肘部尺神经的FA值、ADC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82、0.263),且两者尺神经DTT评分相当(P值分别为0.615、0.704),而Ex线圈采集的DTI图像质量优于Fl线圈(P=0.004),DTT尺神经纤维束较长(P=0.000)。结论:使用Ex线圈和Fl线圈对肘部尺神经DTI成像时均能获得稳定可靠的扩散测量参数,但Ex线圈得到的图像质量更高。 王林 徐俊峰 龚沈初 姜洪标 陈海涛 何书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尺神经 SWI/DWI融合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SWI/DWI融合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和影像均证实的AIS患者,由两位医师分别对SWI/DWI融合图像进行判读;当融合图像上弥散受限区周围... 朱丽 王天乐 龚沈初 陈海涛 姜洪标 李嘉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 缺血半暗带 几种影像方法对脊柱转移瘤诊断的比较 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分析 93例脊柱转移瘤的MRI、ECT、SCT、X线平片征象 ,以提高脊柱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 93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MRI、ECT、SCT、X线平片表现。结果 :93例脊柱转移瘤共发现2 79个椎骨异常、184处椎管受累、12 0处椎旁软组织肿块、12 0处椎体病理性骨折。MRIT1 WI表现为低信号 73 .3 %( 198/2 70 ) ,T2 WI表现为高信号 62 .2 %( 168/2 70 ) ,FS T2 WI表现为高信号 85 .2 %( 2 3 0 /2 70 ) ;ECT检出的 2 61处病灶表现为多处放射性浓聚或单发放射性浓聚 ;CT检出 184处病灶表现为局限性或大片骨质破坏 ;X线平片检出的 92处表现为骨质破坏。结论 :MRI及ECT敏感性高于SCT和X线平片 ,MRI、SCT、X线平片特异性高于ECT ;MRI是诊断脊柱转移瘤一种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 ,优于ECT、SCT、X线平片 ;脊柱转移瘤首选ECT并结合X线检查 ,必要时SCT或 /和MRI检查。 黄胜 缪旭东 巴奇 崔磊 孔令华 龚沈初 王天乐 李小龙 姜洪标关键词:脊柱转移瘤 影像学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 CT检查 骨质破坏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6例的MRI诊断报告 2007年 目的:探讨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16例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单发5例、多发11例,共发现46个病灶,幕上44个,幕下2个;位于脑深部13例、脑皮层及皮髓质交界处3例、小脑2例;通过胼胝体向对侧侵犯3例,累及软脑膜、室管膜4例。所有病灶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41个病灶呈高信号,5个呈等信号,DWI42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病灶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显著强化。瘤周轻度水肿13例、中重度水肿3例。结论: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增强扫描形态、占位效应以及肿瘤的发生部位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 黄胜 耿道颖 龚沈初 姜洪标 田国才 王天乐关键词: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十二指肠憩室的MRCP诊断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憩室的MRI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表现,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65例MRI或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病例,其中经内镜、消化道造影、胆管造影证实54例,总结憩室的发生部位、大小和信号特征,以及胆管和胰腺伴发征象。结果 54例十二指肠憩室共发现憩室58个。憩室最大径为(17.4±8.3)mm(5~36mm)。5个(8.6%)憩室内含气未见液性成分,30个(51.7%)憩室内含气液平面,23个(39.7%)憩室内为纯液体未见气体成分。49例乳头旁憩室中合并有胆总管扩张39例(79.6%),合并胆总管结石23例(46.9%),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或因胆囊病变行胆囊切除手术共38例(77.6%),伴发急性胰腺炎4例(8.2%)。伴发胆管疾病的憩室最大径与无伴发病变的憩室最大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RI和MRCP对十二指肠憩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龚沈初 崔磊 盛美红 何伯圣 姜洪标 陈海涛 黄胜关键词:十二指肠憩室 胆胰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小剂量高浓度对比剂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3.0 T MRI联合小剂量高浓度对比剂(钆布醇)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怀疑AIS且需行CE-MRA及DSC-PWI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浓度组(25例,钆喷酸葡胺0.2 mL/kg)和高浓度组(25例,钆布醇0.06 mL/kg)。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信号差异、血管狭窄情况及缺血半暗带情况。结果高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4±0.32比3.44±0.58;t=0.752,P=0.457)。高浓度组颈总动脉分叉处信号强度(SI)(448.57±180.93)、信噪比(SNR)(196.05±70.86)、对比噪声比(CNR)(183.32±68.08)稍高于常规浓度组(426.99±147.88、189.39±55.89、178.34±5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浓度组大脑中动脉起始处SI(393.67±133.02)、SNR(254.61±81.03)、CNR(235.46±77.72)均高于常规浓度组(353.67±139.78、197.78±58.62、183.44±56.52),两组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均较强(κ=0.763、0.819)。两组DSC-PWI诊断缺血半暗带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均较强(κ=0.84、0.883)。结论使用小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行3.0 T MRI是一种可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I扫描方案。 姜洪标 王天乐 姜嘉浒 葛建兵 张晨滢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38例的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分别16例(42.1%)、34例(89.5%)、26例(68.4%)。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崔海燕 田国才 黄胜 龚沈初 姜洪标 李小龙关键词: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成像 多种磁共振检查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多种MRI检查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胰腺癌109例,经常规胰腺扫描序列(FLASH 2d和3d T1WI、倾斜横断面FS-T1WI、TSE-T2WI)、MRCP、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胰胆管扩张、周围血管侵犯及小胰腺癌诊断价值。结果:常规MRI序列对胰腺癌确诊99例(90.8%);MRCP可清晰、准确显示胆总管和胰管扩张,胰头癌"双管征"显示66例(97.1%);动态增强扫描对评价胰腺癌周围血管浸润、肝转移有较高价值。本组小胰腺癌24例(22.0%),其中手术切除21例(87.5%)。结论:联合应用多种MRI检查技术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直径小于3.0 cm的小胰腺癌无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有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何伯圣 黄胜 龚沈初 姜洪标 王天乐关键词:胰腺癌 磁共振成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