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河
- 作品数:67 被引量:31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腹围和脊柱长度对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扩散影响的研究
- 目的: 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的扩散难于预测,尤其是等比重局部麻醉药。直到现在,如何很好的控制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对麻醉医师仍然是一大挑战。在临床中发现,蛛网膜下腔给予相同浓度和容量的局部麻醉药后,腹部膨隆和脊柱短小的患者...
- 周清河
-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蛛网膜下腔阻滞腹围布比卡因
- 帕瑞昔布钠预先给药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预先给药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股骨粗隆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标准(ASA)Ⅱ或Ⅲ级,年龄65~80岁,体重50~76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32):对照组(C组)、帕瑞昔布钠预先给药组(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帕瑞昔布钠预先给药复合右美托咪定组(PD组)。PD组于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同时经15 min静脉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定0.5 μg/kg,然后以0.5 μg/(kg·h)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于麻醉诱导前15 min(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时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浓度,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血浆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mRNA的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浆中的色氨酸(TRP)、犬尿氨酸(KYN)浓度,计算IDO的比活性;记录术后3 d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在T2~T4时,P组IL-1β浓度[(10.5±2.1)、(12.9±2.8)、(9.7±1.8) pg/ml]和IL-6浓度[(44.7±5.6)、(61.1±6.8)、(34.9±5.2) pg/ml],D组IL-1β浓度[(11.5±2.3)、(14.6±3.2)、(10.4±2.2) pg/ml]和IL-6浓度[(46.2±6.3)、(60.8±7.3)、(36.3±4.8) pg/ml],PD组IL-1β浓度[(8.1±1.4)、(9.5±2.1)、(7.2±1.6) pg/ml]和IL-6浓度[(32.5±5.4)、(42.4±6.5)、(25.7±5.2) pg/ml]低于C组IL-1β浓度[(16.4±3.7)、(20.2±4.8)、(15.6±3.5) pg/ml]和IL-6浓度[(63.2±7.8)、(81.5±8.2)、(50.4±6.5) pg/ml](P=0.000);在T4时,P组IDO mRNA的表达[(2.011±0.612)×103]和IDO比活性[(82.75±9.32) μmol/mmol],D组IDO mRNA的表达[(1.982±0.568)×103]和IDO比活性[(84.75±8.91)
- 路建肖旺频周红梅朱志鹏周清河沈颖彦
- 关键词:环氧化酶2抑制剂3-双加氧酶
- 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肠系膜牵拉综合征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肠系膜牵拉综合征的影响。
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6岁,体重指数18.8~25.6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F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NS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即刻、肠系膜牵拉即刻、肠系膜牵拉后10、15和3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记录牵拉肠系膜后30 min内肠系膜牵拉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NS组比较,F组牵拉肠系膜后各时点血浆6-keto-PGF1α浓度降低,牵拉肠系膜后各时段肠系膜牵拉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
结论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肠系膜牵拉综合征的发生。
- 张宏利周清河张才军周红梅
- 关键词:氟比洛芬
- 瑞芬太尼、异丙酚联合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异丙酚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手术的应用。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乳腺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加例,均选择全凭静脉麻醉。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面罩吸氧(4L/min)。1组手术开始前10min,泵注异丙酚80μg·kg^-1·min^-1、瑞芬太尼0.1μg·kg^-1·min^-1,术前1min追加氯胺酮0.4mg·kg^-1,术中根据情况调整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为0.05—0.1μg·kg^-1·min^-1,术中酌情追加氯胺酮,术毕停止泵注瑞芬太尼、异丙酚。Ⅱ组手术开始前10min泵注异丙酚80μg·kg^-1·min^-1,术前1min追加氯胺酮1mg·kg^-1,术中酌情追加氯胺酮,术毕停止泵注异丙酚。结果两组病人术中均安静入睡,镇痛完善,无躁动,无胸壁强直等现象。Ⅱ组发生轻度呼吸抑制1例、高血压9例、术毕苏醒期躁动8例及精神障碍3例,其中高血压、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Ⅰ组增高明显(P〈0.05);术中MAP与术前相比增高明显(P〈0.05),而Ⅱ组与Ⅰ组相比增高又显明显(P〈0.05)。Ⅰ组发生轻度呼吸抑制2例、苏醒期躁动1例,氯胺酮用量与Ⅱ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术毕苏醒时间与Ⅱ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结论瑞芬太尼、异阿酚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手术是一种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法。
- 周红梅周清河肖旺频
-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乳腺手术小剂量氯胺酮
- 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的比较
-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芬太尼全麻诱导用于双腔气管导管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 ASA Ⅰ~Ⅱ级需要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舒芬太尼组(S 组),瑞芬太尼组(R 组),芬太尼组(...
- 王庆霞周清河吴城肖旺频
- 关键词: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双腔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
- 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术后镇痛效果比较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R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60例.R组患者手术缝皮后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于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在术后2、6、12、24、36、48 h,以疼痛VAS作为首要指标,同时观察术后72 h补救镇痛的比例、副作用发生率、尿管拔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E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补救镇痛比例、胃肠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尿管拔除时间[2.0(1~4)d]、早期活动时间[5(2~11)d]、术后72 h低血压发生率[8例(13.56%)]以及暂停镇痛泵例数[4例(6.78%)]均低于E组[3.5(3~4)d、9(6~12)d、25例(43.10%)、16例(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胃癌术后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时间,但副作用发生率低.
- 邢甜张冯江都丽娜周清河严敏
-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镇痛
- 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腰麻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剂量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腰麻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老年患者30例,ASAⅡ~Ⅲ级,年龄65~90岁,选择L_(3-4)间隙穿刺。第1例蛛网膜下腔注入舒芬太尼5.0μg+布比卡因7.5 mg(0.25%),其后各患者的舒芬太尼剂量按序贯法确定,如果上一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则下降一个剂量梯度,未出现呼吸抑制则上升一个剂量梯度,剂量变化梯度为1.1。根据呼吸频率、呼吸暂停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分析判定有无呼吸抑制。结果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腰麻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剂量为5.92μg,95%可信区间为5.63~6.22μg。,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腰麻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剂量为5.92μg。
- 沈颖彦周清河肖旺频吴城
- 关键词:哌啶类舒芬太尼腰麻半数有效剂量
- 基于同伴互助学习的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基础生命支持课程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同伴互助学习(peer assisted learning, PAL)的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嘉兴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60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30人采用基于PAL的翻转课堂教学, 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教学。教学结束后, 比较两组学生不同时点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 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教学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即刻、结束1月后、结束3月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6.27±3.51)分、(81.47±3.89)分、(78.53±3.79)分, 高于对照组学生的(83.07±4.39)分、(75.60±5.24)分、(71.67±4.85)分;试验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91.27±3.15)分、(88.93±3.45)分、(86.90±3.52)分, 高于对照组学生的(89.20±3.37)分、(85.37±3.08)分、(83.40±4.08)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学生对教学表示满意的人数为25人(83.3%), 高于对照组学生的17人(56.7%),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1, P=0.047)。结论基于PAL的翻转课堂教学用于临床实习生BLS课程教学效果较好, 有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自信心, 提升教学满意度。
- 邓康陆雅萍孙新华刘明娟刘金芝李杰周清河
-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实习生基础生命支持
- 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蛛网膜下腔阻滞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效果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发现能利用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达到T_(10)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所需等比重0.5%布比卡因剂量,但缺乏临床实践,本研究拟评价该方法预测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9~60岁。患者平卧位,在脐平面于呼气末测量患者腹围。患者右侧卧位,背部挺直,测量脊柱长度(骶裂孔至C_7棘突距离)。于L_(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采用正中法,25 G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待清亮脑脊液流出表示穿刺成功,穿刺针斜面朝向头端。穿刺成功后按文献中的回归方程给予阻滞平面到达T10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注射速度约0.2 ml/s。30 min后测量麻醉阻滞平面。操作中骶裂孔、C_7棘突和L_(3/4)椎间隙均在超声影像下确认。观察记录患者最高痛觉阻滞平面,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和布比卡因剂量。结果 1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例患者因L_(3/4)椎间隙穿刺失败排除。0.5%等比重布比卡因使用剂量(3.2±0.4)ml。痛觉阻滞平面为T_(10)患者159例,占80.3%,最高痛觉阻滞平面为T_8,最低痛觉阻滞平面为T_(12)。结论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达到T_(10)痛觉阻滞平面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能较准确的应用于临床。
- 裴大庆肖旺频路建周红梅周清河
- 关键词:腹围
- 鞘内注射DREAM—shRNA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转录因子下游调控元件拮抗分子.短发夹RNA(DREAM—shRNA)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200-230g,进行鞘内置管术。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P组)、骨癌痛+吗啡耐受组(PM组)、骨癌痛+吗啡耐受+空白载体组(PMB组)、骨癌痛+吗啡耐受+RNAi组(PMR组)。左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5μl(1×10^5个/μl)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PM组、PMB组和PMR组大鼠于造模后第14~18天时皮下注射吗啡,每日单次注射剂量依次为10、20、30、40和60mg/kg,3次/d,第19天时皮下注射吗啡3mg/kg。造模后第20天时PM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PMB组鞘内注射慢病毒空白载体5μl+生理盐水5μl,PMR组鞘内注射DREAM-shRNA5μl+生理盐水5μl,1次/d,连续5d。分别于造模前1d(T0)、造模后7d(T1)、14d(T2)、18d(T3)、19d(T4)、21d(T5)、25d(T6)和28d(T7)时,记录自发性缩足反射次数和后肢跛行程度评分,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PWMT)。造模后第28天痛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脊髓组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测定DREAM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P组T2-3,5-7时,PM组、PMV组和PMR组L4-6时自发性缩足反射次数增加,后肢跛行程度评分降低,P组T1-3,5-7时,PM组、PMV组和PMR组T1,3-7时PWMT降低,P组、PM组、PMV组和PMR组脊髓DREAM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P组比较,PM组和PMV组自发性缩足反射次数T2-3时减少,T4时增加,后肢跛行程度评分T2-3时升高,T4时降低,PMR组自发性缩足反射次数T2-3,6-7时减少,T4时增加,后肢跛行程度评分T2-3,6-7时升高,T4时降低,PM组和PMV组PW
- 于鹏王晶程智刚王云姣周清河肖旺频姚明吴城
- 关键词:注射吗啡药物耐受性痛觉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