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镰孢
  • 3篇镰孢霉
  • 3篇串珠镰孢
  • 3篇串珠镰孢霉
  • 2篇疫病菌
  • 2篇有性杂交
  • 2篇杂交
  • 2篇栗疫病
  • 2篇栗疫病菌
  • 2篇NIT突变体
  • 2篇病菌
  • 1篇电泳
  • 1篇电泳图谱
  • 1篇毒力
  • 1篇多样性
  • 1篇营养体亲和性
  • 1篇培养性状
  • 1篇位点
  • 1篇相关酶
  • 1篇硝酸盐

机构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周晓云
  • 6篇王克荣
  • 2篇徐陈贤
  • 1篇陈瑞辉
  • 1篇张正光
  • 1篇王丽平
  • 1篇杨斌
  • 1篇邢红梅
  • 1篇丁平
  • 1篇刘福秀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棉花学报
  • 1篇菌物系统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棉花红腐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采用n 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了分离自棉花铃期红腐病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表明,获得n it突变体互补型的125个菌株可分为66个营养体亲和群;不同分离地点间的菌株只有周庄祁东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茅山东冯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属于同一个亲和群。菌株ZH18经抗药性诱变后,营养体亲和性可发生改变;菌株的单孢后代也可发生营养体亲和性改变。
魏宏根周晓云王克荣
关键词:串珠镰孢霉抗药性
棉花红腐病菌氮代谢途径相关酶的基因位点测定被引量:3
2003年
通过对菌株同类型的nit突变体互补测定方法,对棉花红腐病菌(串珠镰孢霉)氮代谢途径相关因子的基因位点进行研究。根据对单孢菌株SC50的42个含钼协同因子缺陷型突变体(nitB)的互补测定,鉴定出至少有7个基因位点控制含钼协同因子;对硝酸盐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ni tA)间以及亚硝酸盐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nitC)间互补测定的结果表明,这两种酶均由多个基因位点控制,并有其它基因参与互作。
周晓云陈瑞辉王克荣
关键词:棉花硝酸盐还原酶基因位点
红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周晓云王克荣陈一新邢红梅曾伟达刘镇南陈立思黎扬辉陈剑华宿庆连张正光丁平杨斌黄明翅王丽平伍树桐王勇胜易懋升黄剑娣
项目对红掌各个生长阶段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并从形态和分子水平进行了鉴定,发现主要病原菌为炭疽菌、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疫霉菌、腐霉菌和黄单胞菌等,害虫为斜纹夜蛾、蓟马和螨类等。建立了针对红掌叶部重要病原菌胶孢炭疽和...
关键词:
关键词:红掌病虫害综合防治
李瑟组镰孢霉的遗传研究
该研究通过菌株的突变体生理表型互补试验、有性杂交、异核体及RAPD分析等方法,对串珠镰孢霉含钼协同因子基因位点、含钼协同因子与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异核体的遗传稳定性、形成色素能力及其遗传,以及不同寄主和地区来...
周晓云
关键词:串珠镰孢霉有性杂交NIT突变体RAPD
文献传递
串珠镰孢霉硝酸盐还原途径酶的遗传研究
2003年
通过对菌株突变体有性杂交后代的检测方法,对串珠镰孢霉Fusariummoniliforme氮代谢过程中硝酸盐还原途径相关酶基因间关系进行研究。串珠镰孢霉含钼协同因子突变体缺陷型(nitB)与亚硝酸盐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nitC)间的杂交结果显示,在不同的交配群以及在相同交配群不同寄主上的分离菌株中,控制这两种酶的基因有两种类型,并据此提出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调控硝酸盐还原途径酶的假说。当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nitD:nitB:nitC:wt=1:1:1:1)时,表明这两种酶的遗传受核基因调控,分离时两种基因自由组合;当杂交后代仅有两种表型时,表现为父本表型隐藏,双基因缺陷型(表型同主氮调节基因缺陷型nitD)表型不出现,即母本表现型:野生型为1:1,表明这种遗传类型除受核基因的控制外,还存在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周晓云王克荣
关键词:NIT突变体有性杂交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dsRNA群体的多样性被引量:3
2004年
采用生物学测定和凝胶电泳的方法,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dsRNA病毒进行了研究。根据电泳图谱,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dsRNA病毒可以分为5种类型,其中类型Ⅰ只具有一个12.7 kb的条带,占大多数;类型Ⅱ有两条带,一条 12.7 kb,另一条 5.2 kb左右,只有一个菌株354;类型Ⅲ则除了12.7 kb的条带外,还有3条小于2 kb的小片段,有238和250两个菌株;dsRNA属于类型Ⅳ的为269和344两个菌株,它只含有两个1.8-3.1 kb的小片段;dsRNA类型V只有一个菌株 280,除了一条 12.7 kb分子外,还有 4条 2.6-3.3 kb的小片段。含有dsRNA的菌株培养性状多样,根据菌落特征,栗疫病菌可以划分为5种培养类型,但菌株的培养类型与dsRNA的类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毒力测定表明含有dsRNA病毒的供试菌株大多属于低毒力类型。
徐陈贤刘福秀周晓云王克荣
关键词:电泳图谱DSRNA培养性状毒力
亚欧美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7
2005年
从 1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主带明显、重复性好的 9个引物 ,对来自不同地域和寄主的 7个群体的 14 2个栗疫病菌菌株进行 RAPD分析。 9个引物共扩增出条带 12 4条 ,其中多态性条带 111条 ,多态性比率为 89.5 2 %。利用 Popgen3.2软件对供试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 UPGMA聚类。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 4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与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较小 ;美国和意大利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且它们与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大于与中国群体间的相似性。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率为 0 .2 35 1,其中在地区水平上 ,82 .34%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17.6 6 %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2 .3311;而在寄主水平上 ,则 79.4 2 %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2 0 .5 8%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1.92
徐陈贤周晓云王克荣
关键词:栗疫病菌基因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