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未
- 作品数:179 被引量:699H指数:12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抗骨桥蛋白抗体抑制肝泡型棘球蚴侵袭性生长和转移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外源性给予抗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观察其对肝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0.1 ml/只,约含原头节400个),建立肝泡型棘球蚴沙鼠模型18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接种后当天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15 ml抗OPN抗体(效价1∶32)和沙鼠注射用的兔血清,共注射17次,前7次每次间隔2 d,后10次每次间隔1周。模型组未作处理。上述3组沙鼠分别于感染后1、20、40、60、80和100 d随机各处死10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于感染后100 d乙醚轻度麻醉沙鼠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测定沙鼠血清中OPN的含量。结果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7.28±0.38)g、20%]均低于对照组[(9.70±0.61)g、70%]和模型组[(9.32±0.73)g、70%](P<0.05)。免疫组化SP法结果显示,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有OPN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呈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主要分布在肝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的生发层。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80%)和模型组(80%)(P<0.05),且实验组血清中OPN含量[(30.90±2.25)ng/μl]显著低于对照组[(41.03±2.76)ng/μl]和模型组[(42.39±2.85)ng/μl](P<0.05)。结论抗OPN抗体可以降低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血清中OPN的水平,阻断OPN的功能,可抑制泡型棘球蚴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
- 张示杰张龙赵江桥张永国吴向未彭心宇曹玉文杨宏强吕海龙孙红陈孝平
- 关键词:侵袭性生长
- CCDC137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MHCC97H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137(CCDC137)基因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敲低CCDC137基因对肝癌MHCC97H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HCC数据集,获得CCDC137基因表达谱和临床资料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CDC137基因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CCDC137基因在HCC中可能调控的信号通路,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并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小干扰RNA技术抑制肝癌MHCC97H细胞中CCDC137基因的表达,用qPCR法、WB法、CCK-8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干扰后细胞CCDC137 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在TCGA数据库检索到的371例HCC患者中,CCDC137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其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癌组织分期、T分期等存在显著关联(OR=0.014、0.007、0.047,均P<0.05),CCDC137高表达的患者OS明显低于CCDC137基因低表达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CCDC137基因可作为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GSEA结果发现,CCDC137基因高表达的样本存在碱基切除修复和剪接体等多个通路基因集的富集(P<0.01,FDR<0.05)。敲低CCDC137基因后,MHCC97H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CCDC137基因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敲低CCDC137基因表达抑制MHCC97H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 王芊文李文华王小芳耿玉庆赵彬吴向未陈雪玲
- 关键词:肝细胞癌增殖
- 细粒棘球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被引量:1
- 2022年
- 背景:目前,国内外有关细粒棘球蚴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报道很少,细粒棘球蚴与干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培养1,2,3 d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Notch-1,Jagged-1,Hes-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细胞增殖明显(P<0.05);与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相比,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胞增殖上调(P<0.05);(2)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及mRNA表达: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低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高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高于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P<0.05);(3)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这一现象可能为细粒棘球蚴外囊的形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从而解释细粒棘球蚴感染宿主后如何获得免疫逃逸,甚至可能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打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 梁学奇周慧武杰习羽何家赓秦乐陈雪玲吴向未孙凡牛建华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粒棘球蚴增殖NOTCH信号通路
- 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病程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初步探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6~8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小鼠经5%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后开腹,实验组小鼠肝脏注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100μl (约4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无菌缝合关腹。分别于感染后30、 60、 90、 120 d,肝脏灌注法观察病变组织血管分布和新生情况;尾静脉采血,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的表达;实验组取棘球蚴组织和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相应肝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感染时间、不同部位肝脏组织中VEGFA、 CD34和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肝脏灌注法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肝脏棘球蚴组织逐渐增大,周围可见明显的血管分布。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0、 60、 90和120 d,实验组小鼠血清中VEGFA浓度分别为269.00、 420.62、 539.00和271.7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VEGFA浓度(194.00、 173.00、 234.00和127.00 pg/ml)(P <0.05)。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棘球蚴组织体积逐渐增大,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内部区域可见原头节和钙化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感染后棘球蚴组织中均可见VEGFA、 CD34和CD31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染色定位于棘球蚴组织内皮细胞。感染后30、 60、 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VEGFA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1.60±0.52)、(3.10±0.87)、(4.80±1.32)和(2.40±1.07)分,其中感染后30 d与感染后60 d、 9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棘球蚴组织与棘球蚴周围组织(VEGFA评分均为0)和对照组(VEGFA评分均为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感染后30、 60、 90和120
- 周青杨雄峰韩欢欢郭黎姣姜慧娇王小义李林林廖振宇陈雪玲吴向未
- 关键词:多房棘球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微血管密度血管新生
-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小鼠T淋巴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的BABL/c小鼠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BABL/c小鼠脾细胞与100μl、200μl、300μl、500μl不同浓度的细粒棘球蚴囊液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T细胞,RT-PCR法检测Foxp3基因的表达量;相同浓度的囊液和BABL/c小鼠脾细胞悬液共培养,在0、12、24、36、48小时收集细胞,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Foxp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囊液浓度的增加,CD4+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CD8+T细胞比例上升,CD4+/CD8+的比值下降;CD4+CD25+T细胞则没有随着囊液量的增加而上升,而是在100μl组达到高峰值。RT-PCR的结果显示,在低浓度100μl和200μl组的时候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结论:细粒棘球蚴囊液促使CD4+/CD8+的比值下降,Treg细胞增加,可能在包虫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陈小林印双红吴向未陈雪玲
- 关键词:囊液T细胞亚群TREG细胞FOXP3
- PDGF、TNF-α在人肝细粒棘球蚴囊壁周围组织的分层表达被引量:11
- 2004年
-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在 4 0例人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结果显示PDGF、TNF α在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虫体侧纤维囊壁中 ,PDGF、TNF α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9 36 %± 2 13% )、 (10 5 2 %± 2 6 4 % )。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 ,PDGF、TNF α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37 5 1%± 7 4 5 % )、 (2 5 76 %± 5 0 5 % )。PDGF、TNF α在两层中表达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同时 ,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PDGF与TNF α的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分层 ,PDGF、TNF α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 陈雪玲吴向未彭心宇张示杰牛建华孙红
- 关键词:PDGFTNF-Α肝细粒棘球蚴囊壁
- 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临床分型初探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初步探讨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临床分型标准及意义。方法2000年1月~2005年3月收治了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病例47例,均行外膜内完整摘除术,观察并分析术中所见胆瘘不同的解剖特点,观察手术疗效。结果47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残腔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初步提出囊性肝包虫合并胆瘘的临床分型标准。结论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临床分型可以简洁、直观、全面地表述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情况,不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还可以为囊性肝包虫合并胆瘘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研究平台。
- 杨宏强彭心宇牛建华张示杰孙红潘惠忠木拉提吴向未
- 关键词:囊性肝包虫病胆瘘临床分型
- 16例原发性肝癌二期切除的临床研究
- 2000年
- 吴向未彭心宇张示杰牛建华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术式疗效
- 黄腐酚对体外泡状棘球蚴原头节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黄腐酚在体外对泡状棘球蚴原头节活性及形态学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黄腐酚10、20、40、80μmol/L组,培养7 d,每24 h用0.1%伊红染色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的活性并计算成活率;黄腐酚作用泡状棘球蚴原头节3 d后,应用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体外培养3d后的原头节Bcl-2、Bax蛋白表达量;使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体外作用24 h后6组原头节内活性氧(ROS)变化水平。结果随着药物浓度升高,泡状棘球蚴原头节活力降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在第7 d的活力分别为(97.26±0.208)%、(97.33±0.305)%,第7 d 10μmol/L、20μmol/L、40μmol/L黄腐酚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分别为(42.06±0.404)%、(24.10±0.200)%、(11.83±0.416)%,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80μmol/L黄腐酚组杀伤作用较强,原头蚴的活力为(0.96±0.208)%。不同浓度黄腐酚组作用原头蚴3 d,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黄腐酚不同浓度作用原头蚴3 d后,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下降,而凋亡蛋白Bax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上调(P<0.05)。不同浓度黄腐酚作用24 h后原头节体内活性氧(ROS)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腐酚在体外具有一定杀灭泡球蚴原头节作用,并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活性增强、Bax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ROS水平增高诱导头节细胞的凋亡有关。
- 谭小武姜慧娇俞晓凡刑稚坤赵雪源高风亦陈雪玲吴向未
- 关键词:黄腐酚泡状棘球蚴原头节CASPASE-3
- 一种小鼠骨髓微环境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鼠骨髓微环境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电击装置简单方便精确安全稳定的造成小鼠骨髓微环境的损害,小鼠死亡率低。并且造模2周和4周后,骨髓微环境的恢复情况也有不同的变化,为研究血管再生以及分段观察骨髓微环境的...
- 吴向未陈雪玲程文哲王小义陈聪哲董丹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