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力

作品数:102 被引量:188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3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8篇病毒
  • 26篇细胞
  • 18篇艾滋病
  • 17篇免疫缺陷
  • 15篇耐药
  • 15篇HIV
  • 14篇药物
  • 14篇人类免疫
  • 14篇人类免疫缺陷
  • 14篇人类免疫缺陷...
  • 14篇缺陷病
  • 14篇免疫缺陷病
  • 14篇免疫缺陷病毒
  • 10篇引物
  • 10篇突变
  • 9篇突变位点
  • 9篇位点
  • 9篇基因
  • 9篇碱基
  • 8篇HIV-1

机构

  • 96篇广西医科大学
  • 13篇广西医科大学...
  • 8篇武汉大学
  • 6篇南宁市第四人...
  • 3篇崇左市疾病预...
  • 3篇柳州市疾病预...
  • 3篇钦州市疾病预...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贵港市疾病预...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玉林市第一人...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南宁市疾病预...
  • 1篇百色市疾病预...
  • 1篇鹿寨县疾病预...
  • 1篇医学实验中心

作者

  • 101篇叶力
  • 81篇梁浩
  • 66篇蒋俊俊
  • 62篇梁冰玉
  • 53篇黄颉刚
  • 32篇廖艳研
  • 25篇周波
  • 20篇陈荣凤
  • 18篇苏锦明
  • 17篇李彧
  • 17篇陈晖
  • 17篇宁传艺
  • 17篇刘洁
  • 16篇臧宁
  • 8篇王洪
  • 8篇刘欣
  • 7篇杨小艺
  • 5篇袁宗祥
  • 4篇卢祥婵
  • 4篇陶人川

传媒

  • 9篇广西医学
  • 8篇中华疾病控制...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4篇内科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中国临床新医...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病毒学报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9篇2019
  • 14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14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超过1.8亿,HC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疾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HCV是基因组大小9.6kb的单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陈晖苏锦明叶力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持续病毒学应答TELAPREVIRBOCEPREVIR
广西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流行毒株gag基因系统进化和基因变异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HIV-1流行毒株gag基因分子进化及遗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广西地区HIV-1感染者血液样本158份,采用反转录/套式PCR对HIV-1gag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运用MEGA5.03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gag区及各编码区段的基因离散率和选择压力(globleω)。两样本基因离散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的基因离散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58份样本中获得140条gag基因序列,存在4种亚型:CRF_01AE80份(57.1%),CRF08BC46份(32.9%),CRF07BC10份(7.1%),B(B’)4份(2.9%)。gag基因离散率在CRF01AE亚型为0.036±0.001,CRF08BC亚型为0.031±0.002,CRF07-BC亚型为0.043±0.003,B(B’)亚型为0.102±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0.62,P〈0.01)。p17和p24编码区均受到负向选择压力作用,globlem〈1。各亚型p17编码区的globleω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61,P=0.469),p24编码区的globlem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0.037,P=0.964)。结论广西地区HIV-1亚型以CRF_01AE为主,gag基因各编码区段在进化上相对保守,但HIV-1流行特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gag基因的遗传变异,应继续追踪检测。
陈荣凤梁冰玉周波赵芳凝刘洁王洪王敏连李旭叶力梁浩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基因GAG
天然免疫对抗HIV感染
天然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限制HIV感染和控制持续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天然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引发一系列的级联反应从而启动天然免疫反应。
叶力
一种对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的HIV‑1毒株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的HIV‑1毒株,基因组中编码逆转录酶是蛋白质序列为SEQ ID NO:4所示的蛋白质;基因组中编码逆转录酶的基因是DNA序列为SEQ ID NO:3所示的DNA分子。本发明将野生型H...
梁冰玉梁浩周波叶力蒋俊俊陈荣凤潘沛江黄颉刚宁传艺廖艳研刘洁
文献传递
一种小鼠马尔尼菲篮状菌潜伏再激活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鼠马尔尼菲篮状菌潜伏再激活模型的构建方法,先构建TM感染小鼠,再对TM感染小鼠进行免疫抑制介入,最后检测小鼠TM潜伏再激活状态,实现模型的构建。本发明首次成功建立小鼠马尔尼菲篮状菌潜伏再激活模型,通过在小...
叶力王刚袁宗祥蒋俊俊韦吴迪宁传艺周波张洪何锦豪陈丽香刘宇轩
阿片类毒品对HIV-1感染者天然免疫TLR9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阿片类毒品对HIV感染者天然免疫TLR9信号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阿片类毒品促进HIV-1复制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南宁市、柳州市、钦州市及其所辖区县的美沙酮门诊、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随机招募200名美沙酮维持治疗...
蒋俊俊叶力廖艳研韦富梅梁冰玉黄颉刚梁浩
文献传递
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HIV/AIDS)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6年建立的贵港市AIDS防治数据库中存活的HIV/AIDS者,对愿意接受调查的194人进行问卷访谈,总结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HIV/AIDS人群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果有固定性伴的HIV/AIDS者共178人,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81.5%(145/178)。年龄为40~<60岁的HIV/AIDS人群倾向于在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P<0.05),而固定性伴HIV检测结果阴性者则倾向于不使用安全套(P<0.05)。结论 HIV/AIDS人群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较高,但需加强对固定性伴HIV阴性的家庭安全套使用的行为促进和健康教育。
韦发双周良媚黄颉刚覃春伟梁浩叶力蒋俊俊梁冰玉黄运轩徐月香
关键词:固定性伴性行为安全套
对奈韦拉平耐药的HIV-1毒株诱导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对NVP耐药的I型艾滋病病毒(HIV-1)毒株的诱导方法,获得能够产生连续稳定传代的对NVP高度耐药的HIV-1毒株。方法MT4细胞中先后加入终浓度为100TCID50的HIV-1实验室毒株89.6与终浓度为10倍Ic,。的NVP药物溶液,在药物浓度不变的条件下传代,培育HIV-1病毒。提取每代培养液上清病毒RNA,逆转录后使用巢式PCR扩增HIV-1pol区基因,收集目标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诱导培养所得耐药株由第5代开始与野生株相比,出现NVPIC。变化,倍数约为3倍,培养11代后,变化倍数高达178倍。此外,发生Y181C和Y188Y位点突变。结论本实验中在体外经诱导所得耐药株对NVP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并可获得稳定传代。
赵芳凝梁冰玉刘洁陈荣凤王敏连王洪蒋俊俊孟思润梁浩叶力
关键词:HIV-1耐药
聚醚类抗生素K-41B、K-41A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艾滋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首次公开K‑41B、K‑41A具有抗HIV‑1活性。发明人采用三种病毒感染细胞系统验证其抗HIV活性,结果表明:在TZM‑b1细胞、MT2细胞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K‑41B、K‑41A均表现出较好...
叶力梁浩刘欣林兴蒋俊俊梁冰玉周波褚洁梅覃凤翔梁娜廖炜波胡茜
文献传递
速生桉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HIV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速生桉叶提取物,由速生桉叶经体积浓度90%的甲醇水溶液超声波提取后经制备型高效液相分离而得。发明人利用体外细胞TZM‑bl‑HIV‑IIIB感染系统进行抗HIV‑1活性的研究,发现速六号的细胞毒性很低,但...
臧宁余军周金爱刘欣覃凤翔梁浩叶力吴睿
文献传递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