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克
- 作品数:17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姜黄素抑制巨噬细胞内脂质水平及机制初探
-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病理机制,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的关键环节是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的脂质沉积于血管内皮下而衍变成泡沫细胞。如何有效地阻止巨噬细胞内脂质的形成并沉积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
- 林剑国卢海克张竹赵馨李东仕
- 关键词:姜黄素巨噬细胞脂质水平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
- 文献传递
- 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26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病程1周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一周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采用NIHSS评分评估入院时病情,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 260例中有86例患者的罪犯血管是颅内、外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中48例为前循环病变,出现侧支代偿36例(75.00%).38例为后循环病变,出现侧支代偿11例(28.6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01);有侧支代偿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无侧支代偿组(P<0.001),有侧支代偿组随访3个月时改良的Rankin评分≤2分的患者的比例显著多于无代偿组(P<0.0001).结论 对于颅内或颈部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DSA能准确评估患者的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从而判断预后,有侧支循环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患者.
- 刘新通王伟王丽娟何池忠卢海克李昌茂张雄代成波王硕马桂贤杨哲贤马腾云
- 关键词:脑梗死侧支循环预后
- 卒中单元模式下影响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脑梗死的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2004年4月~2005年12月我院卒中病房收治脑硬死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等方式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
- 刘新通何池忠张雄李昌茂卢海克王丽娟
- 文献传递
- 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基底动脉斑块的分布特征-3T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 目的 用3T磁共振技术研究症状性脑卒中和TIA患者基底动脉斑块的分布特征材料和方法:对38例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采用传统的血管造影显示管腔狭窄在30%的患者进行3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T2WI,T1WI T1W+C)...
- 刘新通王丽娟何池忠李昌茂卢海克黄飚
- 关键词:基底动脉
- 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1例接受PTAS治疗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1例患者共放置支架132枚。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或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主要评估患者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NIHSS评分,以及术后1、12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血管原因死亡]。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经过治疗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总体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5.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为3.6%,病死率为0.9%。6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3例(4.5%)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脑血管事件:TIA 1例,同侧轻度卒中和对侧轻度卒中各1例,无严重卒中及死亡发生。随访12个月内共发生脑血管事件7例(10.4%):同侧TIA 2例(3.0%),同侧轻度卒中和非同侧轻度卒中各2例(3.0%),严重卒中1例(1.5%),术后1年复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13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15.4%)。随访中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PT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1年的预后,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刘新通何池忠王丽娟卢海克李昌茂张雄王硕代成波马桂贤杨哲贤马腾云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症预后
- miR-15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应用微RNA(m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复发患者与不复发患者初次发病后血浆miRNA表达谱差异,并预测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及调节通路。方法收集800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后接受规范抗血小板二级预防的汉族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29例随访中再次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者入选复发组;根据危险因素1∶1匹配对照的原则,在随访对象中入选29例1年内无再发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患者血浆miRNA表达谱差异,根据测序结果及文献报道,从中筛选1个组间表达差异较大的且与血栓形成相关的miRNA用实时荧光定量法(qRT-PCT)进一步验证。通过mireap、miranda、targetscan三个软件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组间miR-150-5p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靶基因为ENST00000221264,编码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结论 miR-150-5p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治疗的中期(1年)预后有关,它参与到脑血栓形成的生理病理过程中,特异的miRNA可望成为评估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应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 林泽明何池忠刘新通卢海克钟诗龙李昌茂戴颖仪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微RNA
- 全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 目的探讨起病一周内全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一周内的完成全脑血管造影和头颅CT和MRI检查,采用NIHSS评估入院时病情,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3个月时...
- 刘新通王丽娟何池忠卢海克李昌茂张雄王硕马桂贤代成波杨哲贤马腾云
- 文献传递
- 半夏在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修复机制研究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研究半夏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修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建立颈动脉损伤内膜增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低剂量半夏组,中剂量半夏组和高剂量半夏组。对各组模型分别使用生理盐水、低[5 g/(m L·kg)]、中[20 g/(m L·kg)]、高[40 g/(m L·kg)]剂量半夏水提液分别进行1、4和8周灌胃干预。通过HE染色观察颈动脉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半夏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增生。与模型组比较,经半夏干预1周后VEGF、e NOS蛋白表达水平,Dil-ac LDL和FITC-UEA双阳性EPCs细胞比例,TCHO、TG、HDL-C和LDL-C水平,IL-6、TNF-α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夏干预4周和8周后,VEGF和e NOS蛋白表达水平,Dil-ac LDL和FITC-UEA双阳性EPCs细胞比例,HDL-C、IL-10水平显著上调;TCHO、TG、LDL-C、IL-6、TNF-α水平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呈时间和剂量效应。结论半夏可通过增加EPCs数量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颈动脉的内膜增生,同时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脂和炎症水平。
- 卢海克戴颖仪陶青刘新通
- 关键词:半夏内膜增生血脂炎症细胞因子内皮祖细胞
- 大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探
- 目的探讨大动脉病变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机械取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急诊机械再通治疗大血管病变患者所致急性脑梗死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基底动脉闭塞:8例,严重狭窄1例,大脑中动...
- 刘新通卢海克李昌茂何池忠王硕代成波马桂贤杨哲贤马腾云
- 脂联素基因修饰对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 2020年
- 目的:探究脂联素(APN)基因修饰对内皮祖细胞(EPC)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采集3-4周龄SD大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利用Ficoll-Paque PLUS溶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用EGM-2 Bulletkit培养基定向诱导单个核细胞分化为EPC。通过观察形态、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鉴定EPC。以大鼠EPC细胞的RNA为模板,PCR扩增出携带NheⅠ、XmaⅠ酶切位点的大鼠APN基因,重组到pLKIRG载体中,得到pLKIRG-APN载体,通过NheⅠ、XmaⅠ双酶切检测和Sanger法测序鉴定pLKIRG-APN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LKIRG-APN和pLKIRG分别与慢病毒包装质粒瞬转293T细胞,分别获得对照慢病毒(LV-NC)和过表达APN慢病毒(LV-APN),利用qPCR Lentivirus Titration Kit检测慢病毒滴度。LV-NC和LV-APN分分别感染EPC细胞48 h,0.1μg/μl嘌呤霉素连续筛选3 d,分别收集LV-APN感染组细胞(EPC-APN)和LV-NC感染组细胞(EPC-NC)。分别通过qPCR和WB检测AP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CCK8和Transwell分别检测EPC-APN和EPC-N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qPCR检测EPC-APN和EPC-NC细胞中VEGF、eNOS基因mRNA表达水平,WB检测VEGF、磷酸化VEGFR2、eNOS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eNOS的丰度。结果:大鼠单个核细胞最初为悬浮状态,第3天开始细胞逐渐贴壁,随后出现细胞集落,第7天细胞呈梭形或者多边形,第14天细胞呈现铺路石样生长状态。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培养2周后EPC的CD34阳性率达到90%以上。利用PCR扩增出大鼠APN基因,成功地构建了pLKIRG-APN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qPCR和WB结果表明EPC-APN组AP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EPC-NC组明显升高,表明成功构建了过表达APN细胞。细胞功能试验显示EPC-APN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与EPC-NC相比显著增强。EPC-APN中VEGF和eNOS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VEGFR2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eNOS蛋白丰度明显高于EPC-NC。结论:APN基因修饰很可能通过促进VEGF、eNOS表达以及e
- 陈丽芳戴颖仪戴颖仪卢海克刘新通
- 关键词:脂联素基因修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一氧化氮合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