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雪梅

作品数:14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中尺度
  • 3篇强对流
  • 3篇强对流天气
  • 2篇短时强降水
  • 2篇中尺度特征
  • 2篇强降水
  • 2篇雷达
  • 2篇回波
  • 2篇降水
  • 2篇暴雨
  • 2篇BCI
  • 1篇单窗算法
  • 1篇低质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表温度反演
  • 1篇地气
  • 1篇地气温差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抬升

机构

  • 14篇青海省气象台
  • 4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省气象科...
  • 1篇青海省雷电灾...

作者

  • 14篇刘雪梅
  • 5篇田成娟
  • 3篇高小红
  • 2篇徐亮
  • 2篇马元仓
  • 2篇朱玉军
  • 2篇苏永玲
  • 2篇李静
  • 2篇马琼
  • 1篇刘雪梅
  • 1篇史津梅
  • 1篇曹晓敏
  • 1篇张芳
  • 1篇贾伟
  • 1篇郑平
  • 1篇刘晓琳
  • 1篇张吉农

传媒

  • 3篇青海科技
  • 3篇青海气象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青海环境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城市地理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2011年第...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0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绥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田成娟王致远张吉农刘雪梅
关键词:大到暴雨
一次引发洪涝灾害的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和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7月22日下午发生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中东部地区交汇是诱发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地面辐合线在海西东部和环青海湖地区的稳定维持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过程发生前,中层有冷平流,低层为冷暖平流的分界处,低层比湿在10g/kg以上;红外云图表现为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TBB为-41℃以下,雷达回波在55dBz以上,高度伸展到12km以上,存在明显的径向辐合;加密自动站的辐合线与强对流发生区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田成娟欧建芳刘雪梅马琼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中尺度卫星云图雷达回波
2004~2010年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对2004~2010年160站次青海省短时强降水资料分析表明,短时强降水随时间变化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东部农业区和青南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占年总次数的86%,且主要出现在5~9月。在空间分布上暴雨有两个多发中心:一个是地处青南高原东南部的久治、河南、同仁等地,另一个是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中、西宁、大通、互助、化隆等地。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主要高空环流形势有巴湖横槽型、两槽一脊型、西风气流多波动型、两高之间切变型和两脊一槽型。
朱玉军徐亮苏永玲张芳郑平刘雪梅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2017年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2021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在青海省东部2017年7月23—24日和2017年7月31至8月1日发生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简称“7.23”和“7.31”),对比分析高低空环境场特征、动力、热力和不稳定条件。结果表明,两次强对流天气都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主要成因是地面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交汇;触发机制是500 hPa干舌、地面干线,地面辐合线,地面冷锋;两次过程都是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典型配置,“7.31”以倾斜上升运动为主,“7.23”低层水汽辐合强于“7.31”;两次过程都有两条水汽带,一条为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气流输送水汽带,另一条为高空槽前冷空气携带水汽带;500 hPa附近有350 K假相当位温(θse)高值中心,38°N附近有倾斜的θse等值线密集带,这种锋生带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展和维持。
田成娟张宁瑾梅成红刘雪梅谢天蓉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层结不稳定
青海东部三次致灾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2022年
针对短时强降水发生的4个要素进行研究,通过3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讨论青海东部地区产生致灾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降水效率、云底上升气流速度、水汽特征和持续时间。(1)3次短强天气发生时降水中心附近有较大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强烈,水汽净平流量和水汽垂直梯度均较大。(2)3次过程上升运动强烈,其最大垂直上升速度为-2.0hPa·s-1。(3)3次过程暖云层厚度差异明显,“6·21”、“6·25”两次过程厚度为4km,“8·19”过程暖云层厚度为1.5km,对流有效位能(CAPE)3次过程也存在差异,“6·21”过程化隆地区为49J·kg^(-1),“6·25”过程祁连地区为598J·kg^(-1),门源为256J·kg^(-1),“8·19”过程大通为585J·kg^(-1),暖云层的厚度和CAPE值的大小是造成小时雨强强弱的主要原因之一。(4)3次过程都属于低质心强回波暖云造成的短时强降水,其降水中心质心高度为2km。(5)3次过程强回波中心组合反射率因子>45dBZ的强回波稳定维持时间大于35分钟。(6)地形抬升作用是3次短强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
朱玉军胡垚刘雪梅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地形抬升
2002—2015年青海省不同气候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被引量:19
2017年
以2002—2015年夏季的MODIS NDVI数据(250 m×250 m分辨率)、青海省DEM数据和青海省夏季逐月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青海省14 a间的植被覆盖度,通过空间插值方法、空间相关分析、统计学方法分区、分级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4 a来青海省高、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呈增加趋势,而植被低覆盖区面积呈减小趋势。从分区来看,环青海湖—祁连山区植被覆盖面积呈减小趋势,其余3区均呈增加趋势。从分区分级来看,东部黄土高原区和环青海湖—祁连山区的植被高覆盖区、青南高原植被低覆盖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其余各区各级植被覆盖区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与水热条件的空间相关分析显示,青海省东部和东南部与温度的正相关性相对显著;柴达木盆地东缘、南缘,青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与降水的正相关相对显著;青海省东部与降水呈正相关,但相比于温度相关性较弱。从驱动因子来看,柴达木盆地植被高、中覆盖区,环青海湖—祁连山区的植被中覆盖区面积变化受温度和降水的共同驱动;青南高原区子区的干旱区植被中、高覆盖区,半干旱区植被低覆盖区,半湿润区植被中、低覆盖区面积变化受温度和降水的共同驱动;半干旱区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化受降水驱动,半湿润区植被高覆盖区和湿润区植被高、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化受温度驱动;东部黄土高原区子区中山区植被中、高覆盖区面积变化受降水和气温共同驱动,山区植被低覆盖区面积变化受降水驱动。
刘雪梅刘雪梅高小红
关键词:MODISNDVI植被覆盖变化气候条件
青海省地气温差特征的初步分析
2012年
本文利用青海省西宁(36°43′N,101°45′E,2295.2m)、格尔木(36°25′N,94°54′E,2807.6m)、玉树(33°01′N,97°01′E,3681.2m)三个气象站从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的逐日24个时次的气温、0cm地温观测资料以及由两者算出的地气温差,分析和比较了三站地气温差的特征。研究表明:三站中地气温差最大值、最小值变化范围最大的是格尔木站,三站地气温差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均以14时最多,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对比三站地气温差多年平均值的日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均是从07时开始逐渐升高,在14时达到最大,然后从14时开始降低,西宁和玉树的日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而格尔木要比玉树和西宁高10℃左右。对比三站地气温差多年平均值的月际变化趋势,从1月开始,三站地气温差均呈上升趋势,格尔木上升幅度最大,其中,西宁和格尔木均在6月达到最大值,而玉树在5月即达到最大值,从5—10月,地气温差均为格尔木大于西宁大于玉树。
刘晓琳刘雪梅
关键词:地气温差
基于NDBI和BCI指数的复杂地形区城镇提取方法对比分析——以西宁市为例
2017年
本文在西宁市及其所辖三县2011年8月10日和2015年8月21日的两期Landsat卫星影像基础上,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异常值剔除、裁剪等处理后,分别用NDBI指数和BCI指数作为指标提取西宁市及辖区三县的城镇信息并进行提取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利用NDBI指数提取的结果斑块较大且分布密度大,西宁市市区边缘错分比较严重,利用BCI指数提取结果的西宁市区也是相对比较平滑,提取的斑块比较小,城镇点分布相对分散,比较符合青海省东部城镇分布的特点;利用NDBI指数提取城镇信息的结果明显范围偏大,且将非城镇错分到城镇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基于BCI指数的提取结果这种错分现象不明显;不论对于landsat TM5数据还是landsat8 OLR数据,基于BCI指数的提取方法提取结果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均高于基于NDBI指数的提取方法,尤其是2015年其总体精度达到90.5%,Kappa系数达到0.81。
刘雪梅刘雪梅
关键词:NDBI
近10a青海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变化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
2022年
应用统计方法对近10 a青海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变决策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决策气象服务质量。分析发现:(1)近10a来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2)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在"精"不在"多",对产品的"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3)近几年青海省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已深度融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中,但在产品的信息含量、应急反应、服务时效性等方面还存在短板;(4)在"智慧化"气象发展的推动下,以防灾减灾为目的,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是提升决策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刘雪梅李静史津梅
关键词:决策气象服务防灾减灾
基于加密站资料的青藏高原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西宁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NCAR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6年8月18日清晨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省东北部交汇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雷达回波表现为弓形回波,伴有持久的中气旋,最强回波可达65 dBz以上,顶高17 km以上,VIL在30~40 kg/m^2,是典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气压、温度、相对湿度均出现了不连续线,强降水发生时出现气压上升、相对湿度突升,温度突降特征,气压与湿度呈同位相变化,与温度的变化位相相反,强降水发生在辐合线的附近。
田成娟马元仓刘雪梅郭晓宁马琼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雷达特征中尺度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