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昊
- 作品数:7 被引量:70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用于煤层气勘探的样品储存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存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煤层气勘探的样品储存装置,包括安装架、储存组件、支撑架、第一电机、气缸、下压板和支撑杆,所述储存组件设置于安装架的内部,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于安装架的外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
- 刘炎昊
- 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扩散机制被引量:23
- 2011年
- 为了研究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排采中气体的扩散行为,采用扫描电镜和压汞法对不同煤级煤的孔隙进行了观测和测试.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和扩散理论,探讨了沁水盆地无烟煤储层煤层气排采的不同阶段气体扩散模式的动态演化.研究表明,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孔隙内气体的扩散模式是动态变化的:相同排采阶段,同一孔径范围内的孔隙的扩散方式因压降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排采阶段,同一孔隙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气体扩散模式.对于无烟煤储层,Knudsen型扩散很弱,过渡型扩散贯穿于排采的整个过程.Fick型扩散主要发生排采初期,在排采末期主要出现在距离井筒较远地段.
- 张小东刘炎昊桑树勋刘浩
- 关键词:沁水盆地孔隙结构
- 太行山东麓煤层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被引量:1
- 2020年
- 太行山东麓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较好。本次在收集整理地质勘查成果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煤储层形成的有利条件及控制因素的系统分析,总结归纳了本区煤层气的富集成藏条件:受岩浆热变质和深成热变质作用的双重影响,全区煤层变质程度普遍较高,生烃能力较强,易形成高含气量煤层,构造煤形成过程同样会有大量烃类气体生成;区内二1煤层较厚,层位稳定,煤层气生烃潜力大,储集空间大,吸附性能强,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构造煤独特的孔裂隙特征也更加有利于气态烃的富集;二1煤层经历较短的抬升作用形成的较厚储层和上覆有效地层对煤层气的保存有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区域密集分布的大型开放性断层和断裂带对煤层气保存的破坏作用明显。
- 刘炎昊杨敏王海泉
-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条件
- 焦作煤田煤储层物性特征及控气因素被引量:17
- 2009年
- 根据以往资料和实验测试结果,研究了焦作煤田主力煤层二1煤层的储层结构、渗透性、吸附性等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煤层含气性的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焦作煤田二1煤层微孔含量最高,其次是过渡孔,而大中孔含量要低得多,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强的扩散能力,但渗流或层流能力很弱;煤层渗透率较低,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减小,但地质构造对煤层渗透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研究区内煤层压裂处理渗透性可明显改善;煤层顶、底板岩性为煤层气体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而有效埋深、断裂构造对本区煤层含气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有效埋深的增加,含气量先是急剧增大,到了一定阶段后,增大趋势变缓,之间具有对数正相关关系;向斜轴部煤层气含量高于两翼,而背斜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区域大断裂带附近以及多组断裂的交会部位,煤层含气量往往较低。
- 张小东刘炎昊张子戌王利丽刘浩
- 关键词:焦作煤田煤层气储层物性
- 煤体结构差异的吸附响应及其控制机理被引量:29
- 2009年
- 为了研究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吸附行为差异和作用机理,以焦作煤田为研究区,对煤体破坏严重的糜棱煤和原生结构煤的岩石学组成、吸附性和孔隙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煤体破坏后,吸附、解吸能力增大;温度增加,煤的吸附能力均为下降,解吸能力增加.相比于原生结构煤,随着温度增加,糜棱煤吸附能力下降趋势和解吸能力增大趋势比原生结构煤更为明显.研究认为:煤体破坏后,不同孔径段的孔隙数量均有增大,使得煤样容纳气体的能力增大.特别是大中孔含量的增大,导致了糜棱煤样更容易发生解吸.另外,煤体破坏后的煤级增高、镜质组含量增大和惰质组含量减小也对吸附能力增大具有重要作用,而灰分含量不是决定两类煤吸附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 张小东刘浩刘炎昊苏现波
- 关键词:焦作煤田煤体结构孔隙性吸附性
- 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运移机理
- 基于以往对不同煤级煤储层物性及煤层气运移机理的研究成果,结合不同煤级煤的孔裂隙形态观测和孔隙结构参数测试结果,研究了高煤级煤储层孔、裂隙性,吸附、解吸特征,研究发现:高煤级煤的微孔含量较高,孔比表面积较大,压汞测得的孔隙...
- 刘炎昊
- 关键词:高煤级煤储层物性气体运移数学模型
- 文献传递
- 河南省构造煤煤层气开发研究现状及问题探究被引量:3
- 2020年
- 基于以往构造煤的相关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了河南省构造煤的区域分布规律,总结了该省在构造煤煤层气勘查开发方面的进展和认识:河南省构造煤主要分布在挤压构造带,其中豫西受滑动构造影响为糜棱煤集中发育区,豫南平顶山地区以碎粒煤为主,豫东永夏地区发育碎裂煤;伸展构造带边缘是构造煤的次要分布区,分布在豫北太行山东麓地区,以碎裂和碎粒煤为主。针对构造煤的特征先后尝试了不同的改造层位和改造措施,除局部个别井点有所突破外,未形成广泛的可持续性的开发工艺,在构造煤储层基础研究、参数获取技术,改造工艺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 刘炎昊杨敏史小卫赵长江
- 关键词:构造煤煤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