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
- 作品数:28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亨利六世》与早期现代英国的王权思想被引量:1
- 2023年
- 《亨利六世》描绘了一个完全混乱的英国社会图景:君主统治岌岌可危,贵族争权夺势,平民起义亦是连绵不断。混乱之下隐藏着两种不同的秩序观念:一种是以圣徒式的国王亨利六世为代表的心灵秩序;另一种是以臣民利益为核心的公共利益。心灵秩序或公共利益都不足以维持整个国家,二者需要相辅相成。以公共利益为口号的平民起义冲击了已有的社会秩序,建构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想象,揭示了早期现代英国王权与民权之间若隐若现的矛盾。
- 张韵鑫冯伟
- 关键词:莎士比亚公共利益
- 霍罗尼莫的悲恸与愤怒——《西班牙悲剧》的悲剧内涵被引量:1
- 2022年
- 由托马斯·基德首创的"基德式复仇剧"对《哈姆雷特》等早期现代英国悲剧作品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基德在《西班牙悲剧》中以"戏中戏"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一个复仇者如何从无辜受害者蜕变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式恶棍的全过程。然而单纯将复仇解读为"野生的裁判"、理性失控,或片面强调早期现代的复仇伦理困境,都在相当程度上低估和忽略了情感因素在早期现代英国剧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复仇的目的不仅在于"以牙还牙"式的惩罚,而是要让仇敌"感同身受"到复仇者本人曾经经历的巨大悲恸和绝望。《西班牙悲剧》在早期现代英国剧场所取得的巨大轰动效应与该剧对于悲剧主人公的悲恸和愤怒两种人类基本情感的表述再现密不可分。
- 冯伟
- 关键词:愤怒
- 西方文论关键词 邪恶被引量:1
- 2018年
-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邪恶形象和邪恶主题可谓屡见不鲜,而作为文学批评术语本身的"邪恶"概念,同样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邪恶"从最初的神学命题,发展为道德和伦理探索,继而成为近现代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邪恶"概念的背后交叉、隐藏着诸多文学、伦理学、政治学乃至宗教哲学的观念陷阱,将"邪恶"限定在某一固定模式之内必将导致片面和肤浅化理解。任何试图给邪恶加以本质性定义的做法,亦难免削足适履或以偏概全,有时甚至是一种思想的懒惰。
- 冯伟
- 关键词:邪恶政治哲学
- 经典的诞生:《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成书始末与改编策略研究
- 2020年
-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查尔斯·兰姆和玛丽·兰姆姐弟所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是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作以一种崭新的审美与德育观念致力于变革英国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儿童文学传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彼时儿童教育坚持道德训诫、理性说教和知识灌输的传统时弊。本文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空前成功,既得益于儿童图书市场的迫切需求,以及兰姆姐弟成功的改编策略,又应归功于作品根植于浪漫主义运动和英国家庭阅读的漫长文化传统。
- 嵇让平冯伟
- 关键词:莎士比亚伦理教育改编策略
- 《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意向性感受
- 2024年
- 在《暴风雨》中,米兰达对陌生人的理解总是错误百出,但其朝向他者的“打开”,却代表着人类面对价值世界的意向性感受。米兰达与腓迪南的结合,象征性地结束了上一代人的仇恨对抗,重新奠定了米兰与那不勒斯两国邦交的政治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爱人之间“我爱你”的宣言,也是从“事件”过渡到一个通向“二”的“真理”构建。抛开人类个体能够独善其身的幻觉,回归自我与他者不断相遇的主体间性或跨主体性,也许能够提供一条走出身份政治之伦理困境的出路。
- 冯伟
- 关键词:《暴风雨》
- “都是些空话,空话,空话”——《哈姆雷特》的悲恸书写被引量:2
- 2020年
- 中世纪炼狱的消失对于早期现代欧洲社会的死亡观念造成了极大冲击,葬礼在抚慰生者方面的功效也可谓差强人意。父亲的逝世与母亲的再嫁引发了哈姆雷特巨大的悲恸情绪却难以言表。年轻的哈姆雷特,无论他的眼睛落在哪里,看到的都是污秽、疾病、罪恶和生命的无意义。本文认为,哈姆雷特的"不作为"既不是出于所谓复仇的伦理禁忌,也不是犹豫的性格,或是俄狄浦斯情结等内心隐秘,而是因为一切行动都难以满足他对生命意义的渴望和情感寄托。另一方面,作为复仇手段的"戏中戏"令哈姆雷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怀疑论,从乡村巡演回来的戏班子成为哈姆雷特唯一善待的对象,也是他能够取得某种程度情感认同的对象。
- 冯伟
- 关键词:《哈姆雷特》戏中戏
- 《李尔王》中的法律、正义与基督教之爱
- 2015年
- 在《李尔王》中,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冯伟
- 关键词:《李尔王》法律正义
- 《沙崔》中的种族界限、轻罪制度与团结乌托邦被引量:1
- 2022年
- 《沙崔》是美国当代四大小说家之一的科马克·麦卡锡创作历时最久,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小说展现了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种族界限。白人不愿越过与黑人之间的种族界限,黑人也深知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界限。种族界限将黑人边缘化,很多被社会边缘化的黑人生活在穷困的泥淖中。美国各个领域长期存在着种族主义,因而衍生了种族主义文化,美国黑人成了种族歧视和偏见的最大受害者。《沙崔》揭示了美国白人对黑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描绘了美国底层黑人真实的悲惨境况,同时控诉了将底层黑人进一步推向深渊的轻罪制度。虽然《沙崔》中以沙崔为代表的一部分白人与黑人跨越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界限有着互助与友爱,但在种族主义文化影响下,这些白人难以弃绝种族主义的意识与无意识,自然难以真正理解黑人境遇,也很难与黑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团结,因而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团结只是一种乌托邦。
- 刘曼诗冯伟
- 关键词:轻罪制度
- 《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与权利哲学被引量:11
- 2013年
- 繁荣的海外贸易促生了威尼斯较为完善的现代民法和商法体系,然而就其本质而言,《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体系充其量是一种经济政策,而不是基于个体权利和平等原则之上的现代法律体系。一方面,威尼斯社会赋予法律以公平、程序、权利保护等"现代法的精神",另一方面,法律只是夏洛克或鲍西娅手中实现"血亲复仇"的工具,无法真正起到保障个体权益、调节纠纷的作用。
- 冯伟
-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法律权利哲学
-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两张面孔:评《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道德”缺席
- 2022年
- 克里斯托弗·马洛在《马耳他的犹太人》中成功塑造了犹太人巴拉巴斯和马耳他总督费尼兹两个迥然不同的“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形象,前者代表了意大利马基雅维里主义哲学在早期现代英格兰社会的恶棍形象,后者则见证了英国社会在历史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焦虑。无论是巴拉巴斯的恶棍形象,还是费尼兹总督的政治“权谋”,道德缺席问题均为解读该剧的关键。
- 冯伟
- 关键词:马洛马基雅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