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关学琛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皮肤
  • 1篇寻常型
  • 1篇寻常型痤疮
  • 1篇伊曲康唑
  • 1篇致病力
  • 1篇致敏原
  • 1篇湿疹
  • 1篇酮康唑
  • 1篇皮肤表现
  • 1篇皮肤病
  • 1篇皮肤病斑贴试...
  • 1篇皮肤损害
  • 1篇皮炎
  • 1篇皮炎湿疹
  • 1篇皮炎湿疹类
  • 1篇肿瘤
  • 1篇痤疮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抗原
  • 1篇淋巴

机构

  • 4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关学琛
  • 2篇杨健
  • 1篇许晨霞
  • 1篇邹泽红
  • 1篇韩建德
  • 1篇何颖
  • 1篇黎志中
  • 1篇侯捷
  • 1篇肖琪
  • 1篇杨文林
  • 1篇袁旭平
  • 1篇白桦

传媒

  • 2篇岭南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新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1998
  • 2篇199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猫主要过敏原Fel d1的T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及三维结构模拟
2013年
目的:预测猫主要过敏原Fel d 1与MHCⅠ、MHCⅡ类分子的结合力获得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并模拟Fel d 1的三维结构,为猫主要过敏原的改造及其临床研究等提供依据。方法:从Uniprot数据库中得到猫主要过敏原Fel d 1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在线软件NetMHCⅡ2.2对Fel d 1氨基酸序列进行MHCⅡ抗原表位分析,使用软件SYFPEITHI分析MHCⅠ的抗原表位,再通过在线软件Swiss-Model预测Fel d 1的三维结构,以Ramachandran图评估三维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运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得到Fel d 1上两个高值MHCⅡ抗原表位区域分别为22~43、80~95,MHCⅠ抗原表位优势区为17~30、56~84、91~103。Ramachandran图显示Fel d 1的空间构象稳定。结论:本研究有助于确定Fel d 1的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及其三维结构模型,为Fel d 1抗原性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及将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许晨霞何颖肖琪邹泽红袁旭平关学琛
关键词:FELD1抗原表位
淋巴网状组织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附46例临床分析)
1996年
本文收集有皮肤损害的淋巴网状组织肿瘤46例,包括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浆细胞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中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占36例,以紫癜、红斑和粘膜溃疡最常见,可发生于全身症状出现前,时有误诊和漏诊。
关学琛韩建德白桦
关键词:皮肤损害
5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1
1996年
为了寻找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致敏原及了解此组标准抗原对此类疾病致敏原的覆盖面,我们应用仿欧洲标准抗原对50例皮炎湿疹患者进行了芬兰斑试器斑贴试验,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斑试阳性率为86%。主要致敏原为氯化钴(36%)、硫酸镍(26%)、硫柳汞(26%)、芳香混合物(18%)、对苯二胺(12%)。此组抗原斑试阳性率较高,基本覆盖子临床引起接触性皮炎致敏原。我们认为进一步补充有关漆抗原,将使此组抗原更完善。
杨文林杨健黎志中侯捷关学琛
关键词:湿疹斑贴试验致敏原接触性皮炎
糠秕孢子菌在寻常型痤疮中致病性的探讨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探讨糠秕孢子菌(PO)在寻常型痤疮(AV)中的感染情况及致病力。方法:观察66例面部AV患者炎性丘疹及炎性丘疹炎症减轻后形成的粉刺(粉刺)中PO检出率、菌量、形态及其对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结果:66例患者中PO总检出率达80%。炎性丘疹和粉刺内PO检出率及菌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O阳性但仅有孢子相且每高倍镜(10×100)视野下少于10个的病例单纯抗细菌治疗与合用抗细菌药物治疗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每高倍镜视野下PO孢子为10~3000个,伴或不伴菌丝相病例则单用抗菌治疗与合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O在AV中感染较普遍,在相当部分病例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的致病力。
关学琛杨健
关键词:糠秕孢子菌致病力痤疮氯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