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员江

作品数:11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3篇锈病
  • 3篇条锈病
  • 3篇亲本
  • 3篇小麦骨干亲本
  • 3篇抗性
  • 3篇骨干亲本
  • 3篇分子标记
  • 3篇高产
  • 2篇性状
  • 2篇育种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技术
  • 2篇设计育种
  • 2篇四川小麦
  • 2篇相关性状
  • 2篇小麦高产
  • 2篇小麦高产品种
  • 2篇小穗
  • 2篇分子设计育种

机构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绵阳市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小麦改良...
  • 1篇绵阳市农业局
  • 1篇四川天宇种业...

作者

  • 11篇何员江
  • 6篇魏育明
  • 6篇任勇
  • 4篇李生荣
  • 4篇杜小英
  • 4篇周强
  • 3篇陈国跃
  • 3篇江千涛
  • 3篇马建
  • 3篇郑有良
  • 2篇苟璐璐
  • 2篇蒋云
  • 2篇唐力为
  • 2篇邓梅
  • 2篇雷加容
  • 2篇刘亚西
  • 2篇余马
  • 2篇刘倩
  • 1篇李太军
  • 1篇何中虎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遗传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四川农业科技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4
  • 3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单-合-标-证之新模式开发的小麦每小穗小花数O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单‑合‑标‑证之新模式开发的小麦每小穗小花数O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涉及小麦分子育种领域。所述分子标记与小麦每小穗小花数QTLQTFS.sau‑MC‑1A共定位于小麦1A染色体短臂上,所述分子标记的...
马建周界光刘倩赵聪豪魏育明江千涛唐华苹刘燕林唐力为蒋云何员江任勇周景忠刘书宇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绵麦112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5
2017年
优质弱筋小麦适合制作饼干、糕点和南方馒头等食品,也是麦通等膨化食品和酿酒的优质原料。四川麦区是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区,其生态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适宜弱筋小麦的生产。但目前生产上可供农户或企业选择的既抗病又高产优质的弱筋小麦品种不多。缺少专用品种和配套技术,以及产业化开发滞后是四川弱筋小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绵麦112是新育成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绵麦112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和抗病性以及高产示范情况;重点总结了优质弱筋小麦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指导弱筋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任勇何员江王小松黄英肖代洪杜小英周强雷加容欧俊梅陶军李生荣
关键词:弱筋小麦栽培技术
绵麦37特异位点在其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贡献率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优良亲本的创制和利用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文章对绵麦37及其衍生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和抗病性进行比较鉴定,并利用SSR标记检测高产品种绵麦367遗传背景中绵麦37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衍生品种丰产性显著提高,穗粒数的增加是衍生品种增产的主要因素;绵麦37及其衍生品种高抗当前国内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特别是高抗对Yr24/Yr26具有强毒性的条锈病新菌株V26;绵麦37优良的抗病性很好地传递给了后代品种;在绵麦367等后代品种的遗传背景中,绵麦37的遗传贡献率达78.9%,其中A、B、D基因组中的遗传率分别为75.0%、83.6%和74.2%,远高于理论值50.0%;衍生品种绵麦367与绵麦37相同染色体区段主要为2B的Xgwm374-Xbarc167-Xbarc128-Xgwm129-Xgwm388-Xbarc101,3B的Xwmc446-Xwmc366-Xwmc533-Xbarc164-Xwmc418等区段,这些区段包含了许多重要性状位点如穗粒数、千粒重和抗病性等。这可能是由于人工定向选择的结果,使那些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位点被高频率保留下来。
任勇李生荣罗建明何中虎杜小英周强何员江魏育明郑有良
关键词:抗病性SSR标记
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利用获得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一致性"QTL位点SSR分子标记,结合田间抗性表型鉴定,揭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遗传多样性。【方法】通过QTL元分析技术,将已定位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整合于同一张连锁图谱,获得条锈抗性"真实"QTL区段。并利用QTL区段内的SSR标记,结合田间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对64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元分析,获得7个控制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MQTL。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11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发病严重度、平均普遍率和病情指数低于10%。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发现3个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成株抗性存在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结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表现差异显著;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关联SSR标记的获得为利用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
陈国跃姚琦馥刘亚西邓梅吴文雄何员江余马
关键词:条锈病抗性
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7年
为深入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综述了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历程,包括温光型不育系的发现和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起始,温光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生理变化,温光条件对育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质对‘C49S’育性的影响;总结了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对原始温光型不育系的改造,恢复系的选育,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筛选,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其生产示范;提出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条锈病抗性的丧失影响杂交小麦的应用,(2)如何提高制种纯度的问题,(3)如何降低制种成本的问题。文章最后介绍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新动向,提出了应对方法。
陶军陶军周强李生荣欧俊梅周强杜小英任勇
关键词: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不育制种
国审小麦新品种绵麦367和绵麦51及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14年
绵麦367和绵麦51是由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最新育成、来源于同一组合的大穗型高产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2010年和2012年分别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成为国家级推广品种;2011年和2013年分别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示范推广,绵麦367被农业部推荐为2013-2014年度全国小麦主导品种。重点阐述了绵麦367和绵麦51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栽培提供参考。
李生荣杜小英任勇周强雷加容李太军何员江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骨干亲本繁6产量相关性状关键基因组区段的遗传效应被引量:10
2018年
繁6是中国小麦育种最重要的骨干亲本之一,明确其优良特性的遗传机制对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鉴定了39个繁6衍生品种的7个产量相关性状,并利用全基因组SSR标记分析了繁6中控制这些性状重要遗传区段和基因位点在子代中的遗传效应。表型鉴定结果表明,繁6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世代衍生品种中表现无显著差异,表明这些性状在衍生品种选育过程中受到选择并稳定遗传。利用已获得的控制小麦产量相关"一致性"QTL区段的417个SSR标记进行分子扫描,发现11个繁6特异SSR标记在其衍生后代中被高频率遗传。性状–标记关联分析表明,21个来自繁6的特异SSR标记与产量相关性状极显著关联(P<0.01)。同时鉴定出分别位于2A和5A染色体的Xgdm93.3–Xgwm526.2和Xbarc100–Xgwm156.1区段,前者控制株高和小穗数,后者控制千粒重。本研究证实,上述两个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或区段在小麦产量育种进程中受到强烈的人为定向连续选择,并在四川乃至西南麦区小麦产量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梅何员江苟璐璐姚方杰李健张雪梅龙黎马建江千涛刘亚西魏育明陈国跃
关键词:小麦骨干亲本产量性状
小麦骨干亲本繁6条锈病成株抗性特异位点及其在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解析被引量:19
2013年
基于已获得的控制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一致性"QTL区段80个SSR标记,结合小麦骨干亲本繁6及其衍生的39个后代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条锈病成株期抗性表型鉴定,揭示了骨干亲本繁6遗传物质及其成株抗性在其衍生品种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骨干亲本繁6在条锈病条中31、32和33混合生理小种诱导下表现成株抗性,7个衍生后代品种表现全生育期抗性;用控制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区段的80个SSR标记对繁6及其后代衍生品种的其他亲本进行分子扫描,共发现9个来自繁6基因组的特异SSR标记,即Xwmc631、Xgwm359、Xwmc407、Xgwm501、Xgwm148、Xgwm539、Xgwm533、Xgwm299和Xgwm639,其中,Xwmc631、Xgwm359、Xgwm501、Xgwm299和Xgwm639在繁6衍生后代的4个子代中表现较高的遗传贡献率。以SSR标记与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的关联分析发现6个SSR标记与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显著相关,其中来自繁6的特异SSR等位变异Xgwm539-2D和Xgwm299-3B与严重度、反应型、普遍率、病情指数及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均具显著相关性,表明繁6的成株抗性及其控制遗传位点在其衍生后代品种选育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定向选择,并在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抗性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国跃刘伟何员江苟璐璐余马陈时盛魏育明郑有良
关键词:骨干亲本条锈病成株抗性
小麦骨干亲本繁6产量相关性状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关键位点遗传效应分析
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过程中,一些优良作物品种(或品系)因其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抗病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且作为杂交亲本,具有配合力高、优良性状的遗传力强等优点,并能由此衍生出许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新品种,这类材料被作物遗传育种...
何员江
关键词:小麦骨干亲本产量相关性状分子标记
基于多-单-合-标-证之新模式开发的小麦每小穗小花数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单‑合‑标‑证之新模式开发的小麦每小穗小花数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涉及小麦分子育种领域。所述分子标记与小麦每小穗小花数QTL QTFS.sau‑MC‑1A共定位于小麦1A染色体短臂上,所述分子标记...
马建周界光刘倩赵聪豪魏育明江千涛唐华苹刘燕林唐力为蒋云何员江任勇周景忠刘书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