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发甦

作品数:29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6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0篇尚书
  • 10篇孔子
  • 7篇《尚书》
  • 6篇司马迁
  • 6篇《书》
  • 5篇论语
  • 4篇四部分类
  • 4篇四部分类法
  • 4篇文化
  • 4篇文学
  • 4篇《论语》
  • 3篇考论
  • 2篇儒学
  • 2篇四库
  • 2篇隋书
  • 2篇总目
  • 2篇经籍志
  • 2篇《四库全书总...
  • 2篇《隋书·经籍...
  • 2篇班固

机构

  • 1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1篇江西科技师范...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赣南教育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8篇何发甦
  • 1篇赵新
  • 1篇蒿凤
  • 1篇巫过房
  • 1篇何玉玲

传媒

  • 4篇渭南师范学院...
  • 2篇孔子研究
  • 2篇宁夏社会科学
  • 2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农业考古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殷都学刊
  • 1篇湖北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大学学报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河西学院学报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甘肃联合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由序《书》到为《书》作序——司马迁、班固等论孔子与《尚书》之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学术史上对孔子与《尚书》的关系问题争论了两千余年,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其焦点即在于孔子是否删次《书》及作《书序》等方面。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证据以及目录学资料来分析,司马迁和班固的说法均不容轻易否定。
何发甦
关键词:尚书孔子司马迁班固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考论——兼论孔子对《书》孝文化精神的把握
2010年
《论语.为政》篇记有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学术史上此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孝乎惟孝"之句读问题;二是"施於有政"是否为引《书》之文字;三是"孝乎"之"乎"是否为"于"字的问题。第一方面,阎若璩的论证很有说服力;第二方面,刘宝楠认为"施于有政"不是《书》中文字的意见可从;第三方面,刘宝楠的判断虽有问题,但值得重视。孔子此处引用《书》,对其进行阐释,是符合《书》的精神的。
何发甦
关键词:《尚书》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考论——兼论孔子对《书》的阐释被引量:1
2010年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其中"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一句,被认为是《尚书·太誓》中的句子。此处引文,其语境意义是离心离德者必败亡,同心同德者必胜兴;意在说明同心的重要性。孔子的解说与此意义一致。
何发甦
关键词:孔子《论语》《尚书》
孟子诗学的研究路径与走势
2009年
历代学者研究孟子诗学,分为三大治学进路:经学化/政教观的进路、纯文学/纯诗学的进路、思想史/文化史的进路,这几种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而有特定的研究指向。融通"双重问题意识"是一种全面而恰当地处理孟子诗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赵新何发甦
关键词:孟子诗学
当代文学史家视野下的宋代江西文学——以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为考察依据
2014年
学者们论述江西文学的兴盛,一致认同江西文学兴盛于宋代。这就形成了江西文学兴盛于宋代这一命题。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国内大学中文专业通行教材,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参编者均为当代文史研究之精英,教材所选先秦至于近代之作家作品,应该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史家观点下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应该具有代表性。尽管书中并未明确论述江西文学何时兴盛的问题,但书中客观上已经呈现了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史家对我们要考察的问题的答案:江西文学兴盛于宋代这一命题,其历时的意义要大些,因为之前数据显示是崛起阶段,而之后的数据显示是走向衰弱阶段。其共时的意义要小些,因为江浙地区几乎可以说是区域文学的常青树。宋代江西经济文化发展繁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之间平衡性的一面。
何发甦
关键词:江西文学兴盛《中国文学史》共时
试论四部分类法的确立被引量:1
2008年
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立以《隋书.经籍志》为标志。其对荀勖、李充之分类学成果,主要从大类目上加以总结、继承与发展,对刘歆、阮孝绪之分类学成果,则主要从小类目上加以继承与发展。《隋志》四部分类的最终形成,是大量目录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以往目录实践的总结,代表了当时的学术水平;唐代文化高度繁荣,目录分类学之成就应是其文化园中奇葩之一。
何发甦蒿凤
关键词:目录学四部分类法
经验与出路:先秦诸子文选编选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学界作出的先秦诸子文选编选实践有突出的优点,即编选体例具体,具体内容多能做出深入浅出的解释。但对诸子精华具体所指,诸家意见不一,导致所选文选有较大差异。立足于词汇学理论,以成语为线索编选先秦诸子文选,可以解决这种指向性模糊的问题,且具有趣味性特征,有其现实意义。
何发甦
关键词:教材编选
“予小子履”与“虽有周亲”之考论——兼论孔子对《书》的阐释
2010年
《论语·尧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被认为引自《尚书》,前者或疑为《夏社》佚文,或以为《汤誓》逸文,或以为另一篇《汤誓》,其大旨或视为伐桀告天,或视为祷雨之词,但均为帝王承担责任的言辞,而帝王承担责任则是涉及如何为政的主旨。后者或以为出自《泰誓》,或以为逸词逸句,其大旨或以为伐纣告天之辞,或以为武王诛纣誓众之辞,或以为周武王封诸侯之辞,然其中却蕴含着君王应该用贤人与承担责任爱护百姓之含义。《论语》该章的主旨是从制度、民心等多个角度说明如何为政的。此两处虽然与原文主旨不同,但客观上存在让人阐释成如何为政的文化空间。因此,此两处《论语》引《尚书》,其阐释有了断章取义的倾向。
何发甦何玉玲
关键词:孔子《论语》《尚书》
司马迁身世研究综述
2014年
有关司马迁身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受宫刑原因及死因等问题的探讨上。对司马迁受宫刑原因的探讨,有自请宫刑说、"沮贰师""诬上"说、"沮贰师""诬上"为次因与"文字狱"为主因说、绝对君权下的牺牲品说、非武帝示意系狱吏加罪说、思想性格悲剧说等。对司马迁死因的探讨,有获罪致死说、自杀说、自然之死说等。
何发甦
关键词:司马迁
《尚书·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说辨析被引量:1
2008年
何发甦
关键词:尚书司马迁周文王纣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