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凤学

作品数:47 被引量:312H指数:10
供职机构:航空工业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心肌
  • 13篇梗死
  • 13篇冠状
  • 12篇动脉
  • 12篇心肌梗死
  • 12篇冠状动脉
  • 9篇急性心肌梗死
  • 7篇心病
  • 7篇冠心病
  • 5篇蛋白
  • 5篇心动过速
  • 5篇心肌梗死患者
  • 5篇血管
  • 5篇介入
  • 4篇心功能
  • 4篇心力衰竭
  • 4篇心力衰竭患者
  • 4篇预后
  • 4篇三磷酸
  • 4篇三磷酸腺苷

机构

  • 2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7篇航空工业中心...
  • 7篇北京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公安医...
  • 2篇承德医学院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垂杨柳...
  • 1篇中国航天科技...
  • 1篇中国航空工业...

作者

  • 47篇任凤学
  • 10篇郭继鸿
  • 9篇刘肆仁
  • 9篇马彩云
  • 9篇吴永辉
  • 8篇刘祎秀
  • 7篇刘芳
  • 6篇马彩云
  • 5篇吴立华
  • 4篇陈冰
  • 4篇柳景华
  • 4篇金华
  • 4篇李学斌
  • 4篇许原
  • 4篇李远征
  • 4篇孟晓峰
  • 4篇吴永辉
  • 4篇刘芳
  • 3篇金华
  • 3篇杜凤和

传媒

  • 4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国医药导刊
  • 3篇中国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循证心血...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国医药
  • 2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医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6
  • 10篇200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腺苷及三磷酸腺苷心电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4
2000年
任凤学郭继鸿
关键词:腺苷三磷酸腺苷心电生理
Brugada综合征一例被引量:3
2000年
任凤学刘肆仁郭继鸿楚英杰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病例报告心电图
血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航空总医院心内科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200例,选择同期非心衰入院患者18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检验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性.依据尿酸水平,将200例心衰患者分为尿酸正常组、轻度高尿酸血症组和显著高尿酸血症组,统计分析心衰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患者心功能状态的关系.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组患者平均尿酸为(488.23± 13.56) μmol/L,对照组平均尿酸为(396.54±15.34)μmol/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OR值为2.244(P<0.05).在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尿酸正常组、轻度高尿酸血症组及显著高尿酸血症组间心功能分级、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LVEF、LVEDV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心功能指标进一步恶化.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更高.高尿酸血症可能是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越高,患者心功能状态越差.
刘倩任凤学苏豪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心功能射血分数
急诊PCI术后患者N-proBNP变化及其同预后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急诊PCI术后患者N-proBNP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84例,按ACS治疗分为6组:PCI且UA组;非PCI且UA组;PCI且NSTEMI组;非PCI且STEMI组;PCI且STEMI组;非PCI且STEMI组。依次测量入院时、入院后24 h7、d的N-proBNP水平。结果:STEMI组和NSTEMI组血浆N-proBNP水平高于UA组。无论是否行PCI术,患者入院后24 h的N-proBNP显著增高;7 d时N-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行PCI者入院后24 h和7 d的N-proBNP水平与同时期未行PCI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90 d内发生猝死、有症状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第7 d N-proBNP水平,与未发生心脏相应事件的患者的N-proBNP水平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N-proBN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ACS类型相关,PCI介入治疗可以使血浆中N-proBNP水平下降,N-proBNP可作为判断ACS患者预后的指标。
于汶温静霞夏文菁任凤学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4年1月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合并AMI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合并AMI组与单纯AIS组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与单纯AIS组比较,合并AMI组患者年龄、吸烟、心房颤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尿病、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颤动、糖尿病、收缩压、HDL-C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AMI组在住院天数、日平均住院费用、心力衰竭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指标显著高于单纯AIS组(P<0.05)。结论高龄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多,预后差,院前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住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吴永辉史哲任凤学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血栓调节蛋白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120例,分为ACS组69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1例。再将120例冠心病患者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3支病变组(37例)。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按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6分)36例、中度病变组(26~54分)48例和重度病变组(>54分)36例。另选同期有胸痛症状CTA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TM、Lp-PLA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ACS组血清TM、Lp-PLA2水平均明显升高;与SAP组比较,ACS组血清TM、Lp-PLA2均明显升高。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血清TM、Lp-PLA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病变组血清TM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均P<0.05)。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血清Lp-PLA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清TM和Lp-PLA2间呈正相关,而SAP组和对照组间无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TM和Lp-PLA2均升高,说明炎性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并且两者可能有协同作用。
马彩云刘祎秀任凤学许振业王韶屏柳景华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栓调节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142例,采用心肌梗死溶栓(TIMI)记帧法记录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冠状动脉平均TIMI帧数大于27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68例)和对照组(74例)。对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CSF组与对照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2±0.28)mmol/L vs.(1.29±0.33)mmol/L]、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4.46±2.54)mmol/L vs.(11.81±2.80)mmol/L]、体质指数[(25.91±1.72)kg/m2 vs.(22.82±1.53)kg/m2]、吸烟量[(374.24±182.48)支年vs.(198.68±116.53)支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质指数升高(OR=I.38,95%CI:1.0246~1.8278,P=0.031)、大量吸烟(OR=1.0067,95%CI:1.0025.1.0109.P=0.001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I.12,95%CI:1.1023~1.1291,P=0.0014)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大量吸烟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吴永辉吴立华任凤学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体质指数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Ras同源基因家族蛋白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冠状动脉微栓塞引起心肌损伤的预防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Ras同源基因家族蛋白A(Rho 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在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大鼠心肌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抑制剂组;模型组、抑制剂组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构建CME模型前1 h抑制剂组尾静脉注射RhoA/Rho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5 mg/kg)。术后12 h依次采用:苏木素碱性品红苦味酸(HBFP)染色、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缺血微梗死面积、心肌细胞的凋亡率以及p-RhoA、ROCK1、ROCK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脏的微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p-RhoA、ROCK1、ROCK2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的心脏的微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p-RhoA、ROCK1、ROCK2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激活RhoA/ROCK通路,抑制RhoA/ROCK通路能明显降低心肌的凋亡率,改善CME大鼠心功能。
吴永辉聂绍平任凤学刘超永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栓塞心肌凋亡
冠状动脉多聚合物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977年Gruntzig发明了PTCA治疗冠心病,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人们希望有一种冠状动脉支架,既可以有像药物洗脱支架一样的低再狭窄率,同时又有较好的远期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目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临床上研究的可吸收支架主要有2种:即多聚合物型可吸收支架和可吸收金属支架。
马彩云柳景华任凤学董鹏彭红玉
关键词:冠状血管生物聚合物冠状动脉再狭窄可吸收性植入物
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及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信号转导通路中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及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ST2)信号转导通路中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检出率。方法选取航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组(n=43)与多支组(n=47)。分析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比较SNPS检出率及两组患者ST2基因中的rs12999364基因型频率。通过Spearman系数分析T等位基因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的相关性。结果47例(52.2%)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有胸痛憋闷等症状。所有SNPS检出率均>95%,其中rs12999364检出率最高。多支组携带CC基因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支组,携带CT和TT基因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等位基因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呈负相关(r=-0.342,P<0.05)。结论ST2基因多态rs12999364与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基因型CT和TT+CT携带者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可能性较小。
吴永辉任凤学吴立华孟晓峰史哲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