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云
- 作品数:15 被引量:86H指数:4
-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效果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降压前、达到目标血压时(T0)、维持目标血压5min(T1)、10min(T2)、20min(T3)、30min(T4)及停止给药后5min(T5)、10min(T6)、30min(T7)时,记录HR、MAP、CO、CI、SV和SVR,并记录瑞芬太尼复合SNP用量达到目标血压时间及停药后血压恢复时间。结果与降压前比较,T0~T6时HR减慢,CO、CI、SVR降低(P<0.05),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7时HR、CO、CI、SVR和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T0~T6时CO、CI和SVR降低(P<0.05),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SV降低(P<0.05),T7时CO、CI、SVR和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效果确切。
- 黄瑞云吴越宏宣庆
- 关键词: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神经外科手术
- 丙泊酚镇静对SIRS患者前降钙素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前降钙素(PCT)的影响。方法将60例SIR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n=30)和咪唑安定组(n=30),监测患者入院当天及入院后3、5、7d的体温、血常规以及外周血中PCT水平,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并追踪患者的转归。结果丙泊酚组除入院当天外,其余各个时点的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咪唑安定组(p<0.05),两组的PCT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丙泊酚组经治疗第3d后的PCT水平与入院时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咪唑安定组经治疗第3d后的PCT水平与入院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体温以及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丙泊酚可有效降低SIRS患者外周血中PCT水平。
- 吴越宏黄瑞云
- 关键词:丙泊酚SIRS
- 应用乌司他丁对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抗纤溶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应用乌司他丁对对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抗纤溶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60例施行全髋、半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骨科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各30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h、给药后2h采血测定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PAGM)、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乌司他丁组用药后1h,APTT,P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2h,T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h,PT、APTT、TT显著性延长(P<0.01),用药后2h,PT、APTT显著性延长(P<0.05),两组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PAG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适当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有抗纤溶、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作用,可改善术中患者的凝血状态。
- 黄瑞云吴越宏宣庆
- 关键词:乌司他丁深静脉血栓抗纤溶下肢手术
- 氯胺酮、利多卡因、海俄辛混合液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1999年
- 我院自1988年7月~1998年7月应用氯胺酮(K),利多卡因(L),海俄辛(H)混合液作小儿手术麻醉131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31例中男88例,女43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3天。12手术种类头面部血管瘤切...
- 邓梅娟黄瑞云林举安
- 关键词:外科手术麻醉氯胺酮利多卡因海俄辛
- 静脉和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比较静脉和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激反应、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名择期下肢手术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每组10名,分别记录患者手术结束后(0h).术后6h和手术次日晨的血压、心率变化和血中皮质醇、促肾上腺皮激素、β-内啡肽浓度变化以及镇痛效果评估(VAS)评分。结果: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组的VAS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硬膜外镇痛组VAS评分下降更明显;患者术后血中ACTH及β内啡肽浓度明显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术后选择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但两者对应激反应的影响的无明显差别。
- 吴越宏黄瑞云
-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术后镇痛应激反应
- 复合芬太尼在小儿唇腭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2010年
-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乳剂复合芬太尼对小儿唇腭裂手术麻醉中血动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用丙泊酚+芬太尼,研究组用依托咪酯乳剂+芬太尼。评价指标:SBP、DBP、HR在T1(插管前)、T2(插管后)、T3(手术30分钟)、T4(1小时)、T5(术毕)各时点的数值变化,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与T1比较研究组在T3、T4时HR有所下降(P<0.05),SBP于T2有所下降(P<0.05)。两组间相比较,于T2、T3、T4、T5时对照组HR、SBP、DBP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在较短时间的小儿手术麻醉中,依托咪酯乳剂复合芬太尼对患儿的血动学的影响要小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而且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明显缩短。
- 黄瑞云吴越宏
- 关键词:依托咪酯乳剂芬太尼唇腭裂手术小儿麻醉
- 静脉和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比较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激反应、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名择期下肢手术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每组10名,分别记录患者手术结束后(0h),术后6h和手术次日晨的血压、心率变化和血中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β-内啡肽浓度变化以及镇痛效果评估(VAS)评分。结果: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的VAS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硬膜外镇痛组VAS评分下降更明显;患者术后血中ACTH及β-内啡肽浓度明显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术后选择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但两者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 黄瑞云蔡小慧吴越宏龙春梅唐猛
- 关键词:应激反应术后镇痛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老年患者
- 术后镇痛与无术后镇痛对开胸术后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术后镇痛与无术后镇痛对胸部手术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42例肺癌手术患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并术后镇痛(GEA)组和全麻(GA)无术后镇痛组,每组24例,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2h、术毕、术后1d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内皮素、C-反应蛋白、皮质醇的水平。结果GEA组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和血清皮质醇,术中、术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G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血浆去肾上腺素,术中、术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术中、术后均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全麻复合硬外腔阻滞可以减轻胸部手术的应激反应,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
- 唐猛吴越宏黄瑞云宣庆
-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应激胸部手术
- 异丙酚对SIRS患者血前降钙素的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前降钙素(PCT)的临床分析。方法:将60例SIR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监测患者入院当天及入院后第3、5、7天的体温、血常规以及外周血中PCT水平,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CHEⅡ),并追踪患者的转归。结果:异丙酚组除入院当天外,其他各个时点的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咪唑安定组(P<0.05),两组的PCT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异丙酚组经治疗第3天的PCT水平与入院的时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咪唑安定组经治疗第3天后的PCT水平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APAX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细胞比例、体温以及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异丙酚可有效降低SIRS患者外周血中PCT水平。
- 唐猛黄瑞云翟超苏小霖
- 关键词:异丙酚SIRS前降钙素
- 体外循环运用异丙酚麻醉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过程中运用异丙酚麻醉对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CPB下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与咪唑安定组各15例,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式。麻醉维持异丙酚组采用异丙酚0.5-4.0mg/(kg·h),咪唑安定组采用咪唑安定0.03-0.2mg/(kg·h)并吸入低浓度的氨氟醚或异氟醚。分别测定手术前(T1)、CPBOh(T2)、CPB5min(T3)、CPB停止时(T4)和CPB后1h(T3)等时间点NO和ET在外周血中的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两组的NO浓度均逐渐升高,异丙酚组在CPB前后的各个时间点的N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咪唑安定组T1和T5与T1,T2,T3各个时间点相比NO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显著性。两组相比,在T4和T5,异丙酚组的NO浓度均明显低于咪唑安定组,定异具有显著性,而CPB停止前各个时间点的NO浓度无明显差异。两组的ET浓度均逐渐下降,异丙酚组在CPB停止前后各个时间点的E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咪唑安定组CPB停止时与CPB停止前的各个时间点相比ET浓度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PB后1hET浓度与CPB停止时相比显著升高并达到术前水平。两组相比异丙酚组的ET浓度在CPB停止时明显高于咪唑安定组,而在CPB后1h却明显低于咪唑安定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两组在CPB停止前各个时间点的ET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采用异丙酚麻醉可以维持NO/ET的动态平衡,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吴越宏黄瑞云陈海明龙春梅
- 关键词:体外循环异丙酚一氧化氮内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