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灿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19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对虾
  • 8篇中国对虾
  • 6篇病毒
  • 3篇对虾病毒
  • 3篇虾病
  • 3篇杆状
  • 3篇杆状病毒
  • 3篇病害
  • 3篇病虾
  • 2篇同源性
  • 2篇同源性比较
  • 2篇细胞
  • 2篇克隆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克隆
  • 2篇核酸
  • 2篇核酸探针
  • 2篇白斑综合症
  • 2篇白斑综合症杆...
  • 2篇斑节对虾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作者

  • 16篇黄灿华
  • 10篇石正丽
  • 9篇陈棣华
  • 6篇张建红
  • 5篇张立人
  • 4篇吴清江
  • 2篇张吕平
  • 2篇高玮
  • 1篇张立人
  • 1篇解云礼
  • 1篇兰萍章
  • 1篇王斌
  • 1篇张叔勇
  • 1篇李华

传媒

  • 6篇中国病毒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微生物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病毒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对虾病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1
1999年
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及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筛选感染病毒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病虾,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病虾体内同工酶的表型变化。用分光光度仪对电泳带扫描分析表明,病虾体内4种同工酶—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型与健康虾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DH、EST、GOT的变化分别反映病虾体内糖类、脂类、氨基酸等3大物质代谢明显紊乱,SOD活性下降,显示病虾免疫防御机能明显衰退。对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规律稳定,重复性好。
黄灿华陈棣华
关键词: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害诊断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的基因克隆及探针制备与检测
集的中国对虾病虾样品中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完整病毒粒子大小为110×280-320nm。病毒核酸经EcoRI酶切后,克隆到pCU18质粒上,经筛选得到二个克隆L46、M13,克隆片段分别为2...
石正丽黄灿华
关键词:杆状病毒基因克隆核酸探针中国对虾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基因克隆及探针制备与检测被引量:25
1998年
从收集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病虾样品中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完整病毒粒子大小为110×280~320nm。病毒核酸经EcoRI酶切,克隆到pUC18质粒上,经筛选得到两个克隆L46、M13,克隆片段分别为2.14kb和3.58kb。将这两个基因片段和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简称WSSV)基因克隆片段A26制备探针,共同用点杂交法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病虾样品进行检测,以了解我国沿海地区对虾杆状病毒的分布,并确定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与WSSV的同源性。
石正丽黄灿华陈棣华J.R.BonamiS.Durand
关键词: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基因克隆核酸探针
斑节对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被引量:13
2000年
用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的肝胰腺组织及血淋巴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 ,结果表明 :肝胰腺细胞培养共传 3代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效果不明显 .血淋巴细胞原代培养很成功 ,血淋巴细胞 90 %多为贴壁生长 ,其中圆形悬浮生长细胞可见分裂相 ,少数瓶细胞传代 6次 ,生长时间达半年之久 ,加入PHA后 ,对细胞没有明显刺激作用 .
高玮黄灿华兰萍章张立人
关键词:肝胰腺血淋巴体外细胞培养
两种病毒侵染中国对虾后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与免疫标记被引量:12
1997年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病毒病原及其宿主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病虾体内存在球状与杆状两种病毒病原,有时在同一病虾组织的同一细胞中可见两种病毒同时侵染现象,该现象提示存在复合感染的可能。利用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对感染病虾细胞质中出现的球状病毒作定位标记,初步结果表明已分离提纯的球状病毒与感染病虾细胞质中观察到的病毒粒子性质基本相同。病毒侵染后,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侵染后期,可见溶酶体及多种膜性结构大量增生、细胞核被一些微管样结构包裹等特殊变化的发生。
黄灿华石正丽张立人王斌李华
关键词:中国对虾病毒病原细胞病变免疫标记
养虾水体环境因子变化与对虾病毒病之间的关系被引量:7
2000年
研究养虾水体的盐度、溶氧量及pH值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与对虾暴发性病毒病害大流行之间的关系 .以低剂量病毒感染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 ,人工改变海水盐度、溶氧量、pH值等理化指标 ,发现其变化与对虾发病死亡之间存在明显的诱发关系 .结果对阐明对虾暴发病毒性流行病成因及指导虾农科学养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黄灿华石正丽张建红张立人陈棣华吴清江王建平伊祥华斯烈钢吴雄飞
关键词:环境因子对虾病毒
中国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的研究-增殖模型,精细结构,核酸与结构蛋白性质,检测技术,同源性比较
该文研究在阐明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对常见淡水甲壳纲动物的侵染活性的同时,成功地建立了WSSV淡水克氏螯虾体内增殖模型,并通过电镜技术、核酸探针点杂交位杂交等手证实建立的增殖模型的可靠性. 利用pUC18质粒...
黄灿华
文献传递
中国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的研究
黄灿华
关键词:对虾病毒
患暴发性流行病中国对虾病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的初步研究
黄灿华陈棣华
关键词: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害诊断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9
1999年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级感染至12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黄灿华石正丽张建红张立人陈棣华J.R.Bonami
关键词:病毒体内增殖WSSV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