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腾辉

作品数:46 被引量:20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2篇直肠
  • 23篇放射性
  • 14篇手术
  • 13篇慢性
  • 12篇并发
  • 12篇并发症
  • 10篇直肠癌
  • 10篇切除
  • 10篇肿瘤
  • 10篇肠癌
  • 9篇直肠损伤
  • 9篇放射性直肠损...
  • 7篇直肠肿瘤
  • 7篇晚期
  • 7篇吻合口
  • 7篇合口
  • 7篇肠肿瘤
  • 6篇盆腔
  • 5篇预后
  • 5篇晚期并发症

机构

  • 4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深圳市第二人...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5篇马腾辉
  • 19篇王磊
  • 14篇王辉
  • 11篇汪建平
  • 11篇王怀明
  • 10篇黄斌杰
  • 6篇钟清华
  • 5篇邝颖仪
  • 4篇郭学峰
  • 2篇彭慧
  • 2篇兰平
  • 2篇武爱文
  • 2篇初丽丽
  • 2篇赵洁
  • 2篇刘俊杰
  • 1篇李幼生
  • 1篇苏向前
  • 1篇蔡泽荣
  • 1篇刘广健
  • 1篇吴小剑

传媒

  • 22篇中华胃肠外科...
  • 4篇中华炎性肠病...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结直肠肛门外...
  • 2篇腹部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7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慢性放射性直肠乙状结肠损伤晚期并发症切除手术策略
2025年
外科手术是慢性放射性直肠乙状结肠损伤晚期并发症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由于盆腔高剂量放射性损伤、手术史、慢性感染等因素导致腹盆腔解剖结构层次紊乱、盆腔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增加了放射性病变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手术的难度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放射性病变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手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结直肠外科术者所关注。目前,国内外鲜有文献详细介绍腹腔镜慢性放射性病变直肠乙状结肠损伤晚期并发症切除手术。笔者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将“微创技术”“扩大切除”“损伤控制”等理念应用到手术中,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总结经验,形成了程序化、易于掌握的手术操作流程。
周佐霖黄斌杰何炎炯秦启元马腾辉
关键词:直肠阴道瘘腹腔镜
PE-Bacon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扩大切除结肠拖出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2012年9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因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扩大切除结肠拖出术的158例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造口回纳及造口回纳后排粪功能情况。结果158例患者中,148例行腹腔镜手术,9例行开腹手术,1例中转开腹,其中58例联合经肛腔镜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276(229,337)min,中位出血量为100(50,100)mL,26例患者术中输血。术后30 d内发生Ⅲb级及以上严重并发症13例,其中Ⅲb级并发症9例,Ⅳ级并发症4例。术后有20例患者因并发症需再入院治疗。全组患者术后1年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有75例实现造口回纳,造口回纳率为51%(75/147)(有11例患者未达造口回纳时间,即术后3个月及以上),平均造口回纳与手术间隔时间为(329.2±188.3)d。造口回纳后,8例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12例发生轻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46例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9例死亡或失访。此外,造口回纳后有7例患者因并发症需再造口。结论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扩大切除结肠拖出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需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导致的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林子鸿黄斌杰甄潮辉秦启元罗杰龙杨志勇修风民梁锐马腾辉
关键词:晚期并发症
“十字”缝合法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重建的应用效果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初步探讨“十字”缝合法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会阴部切口重建中,采用“十字”缝合法的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5.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2.5cm,有3例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切口情况。“十字”缝合法会阴部操作步骤:(1)标记切缘:以肛门为中心,标记椭圆形切口,前至会阴中间.后至尾骨尖端,于椭圆形切口3、9点截石位方向再作两个互角切口;(2)切除肿瘤:荷包缝合关闭肛门后。沿标记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进行肿瘤切除,在保证肿瘤R0切缘情况下尽可能保留坐骨直肠窝脂肪.创面确切止血后,逐层关闭盆底肌群及坐骨直肠窝脂肪,尽可能缩小会阴部残腔;(3)可吸收线关闭切口:切口上下方间断皮内缝合2针以利对合,后于两个三角形底角处行皮内4针环形缝合;收紧缝线后会阴切口呈“十字”形。留置骶前引流胶管1根。结果全组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中中位出血量100ml,会阴部中位手术时问50min。术后前3d引流量中位数为95ml,术后中位拔管时间5d。除1例患者出现骶前脓肿延迟愈合外,其余7例患者会阴部切口均一期愈合,中位愈合时间11d,未见切口感染、液化、裂开及窦道形成等切口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1d。所有患者会阴部切口均无需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瘢痕小。结论“十字”缝合法用于APR术后的会阴部切口重建,手术步骤简单,骶前会阴部残腔引流通畅,切口一期愈合时间短。瘢痕小,优势明显。
王磊马腾辉
关键词:直肠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切除术后近远期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针对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直肠癌患者,探讨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纳入2010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结直肠外科接受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及根治性前切除术的47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近远期吻合口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采用国际直肠癌研究组(ISREC)分级标准],次要观察指标是吻合口漏的预后相关指标,包括继发形成的慢性骶前窦道、吻合口狭窄及长期造口状态。术后每3~6个月进行体检、抽血、内镜及影像学复查,术后2年以上患者每年复查1次,未返院患者按期接受电话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月。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在470例患者中,男性331例(70.4%),年龄(53.5±11.6)岁,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者228例(48.5%),440例(93.6%)行预防性造口。中位随访28个月,各级吻合口漏见于129例(27.4%)患者,其中ISREC B~C级表现为吻合口漏67例(14.3%),中位诊断时间为术后70(2~515)d。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症状以肛门骶尾疼痛(27.9%,36/129)、肛门流脓(25.6%,33/129)和直肠刺激征(17.8%,23/129)。65.1%(84/129)的缺损部位为吻合口后壁。治疗方式以经肛脓肿切开引流/置管冲洗(27.9%,36/129)和超声/CT引导下穿刺引流(17.1%,22/129)为主。12例患者因术后1年以上未复查影像学检查而无法评估慢性骶前窦道,评估结果显示:15.9%(73/458)的患者形成慢性骶前窦道,占吻合口漏患者的62.4%(73/117);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15.2%(69/454),其中49例继发于各级吻合口漏;12.6%(59/470)的患者因吻合口漏而被迫长期造口。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150
秦启元吴雅丽蔡永华邝颖仪何炎炯黄小艳王辉马腾辉
关键词: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漏前切除术
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分布及转移规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超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微转移规律及分布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组织芯片CK20染色方法,研究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组(21例)与直接手术组(23例)行Miles手术后的大体标本。结果新辅助治疗组21例患者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138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9枚,微转移12枚:7例为淋巴结癌转移。2例为淋巴结微转移,6例为病理完全缓解。直接手术组23例患者的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415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微转移59枚:12例为淋巴结癌转移,4例为淋巴结微转移。两组直肠系膜外带与前区的转移淋巴结分别占21.5%(11/51)与29.0%(49/169)、17.6%(9/51)与17.2%(29/169)。坐骨直肠窝转移淋巴结分别占该区总淋巴结的25.0%(3/12)与22.2%(8/36),该区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者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8%(1/21)与13.0%(3/23)。结论新辅助治疗影响超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与分布.新辅助治疗组肛门括约肌累及较直接手术组显著降低。坐骨直肠窝内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Miles手术作为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标准术式的价值应重新评估。
郭学峰王磊杨祖立康亮马腾辉胡健聪邓艳红肖健汪建平
关键词:新辅助治疗淋巴结微转移
近侧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探讨近侧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的近期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中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放疗单次剂量1.8-2.0 Gy,常规分割25-28次;同步予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及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例资料,排除结肠多源发癌、术中发现远处转移、需联合脏器切除或急诊手术者。其中31例患者接受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剔除2例扩大切除失败者,入组29例(扩大切除组);采用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择同期29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及常规切缘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常规切缘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扩大切除组较常规切缘组获取的病理标本更长[(18.8 ± 5.1)cm比(11.6 ± 3.4)cm,t = 6.314,P = 0.000],近切缘距离更长[(14.8 ± 5.5)cm比(8.2 ± 3.0)cm,t = 5.725,P = 0.000],但手术时间更久[(322.4 ± 100.7)min比(254.6 ± 70.3)min,t = 2.975,P = 0.004],术中出血量更多[100(225)ml比100(50)ml,Z = -2.403,P = 0.016]。两组间远切缘距离、切缘阳性、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镇痛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扩大切除组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4%(1/29),低于常规切除组的17.2%(5/29),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 = 0.194)。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实施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安全有效,并可潜在减少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风险。
秦启元邝颖仪马腾辉吴雅丽王怀明皮艳娜王辉王磊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外科治疗
埃兹蛋白与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ezrin)的表达在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8月至2009年2月间术后复发的直肠癌石蜡标本148例、癌旁正常组织30例和随访5年内未见肿瘤复发的直肠癌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埃兹蛋白的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埃兹蛋白与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埃兹蛋白在肿瘤中的高表达率为72.3%(107/148),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仅为20%(6/3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埃兹蛋白在非局部复发组的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3.3%(16/30),而其在局部复发组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72.3%(107/148),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在局部复发组中,埃兹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距肛缘的距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在局部复发直肠癌中,埃兹蛋白低表达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2.0年,而埃兹蛋白高表达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1.2年,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埃兹蛋白与直肠癌的发生和局部复发有关,可能是个促进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的因素之一。
郭学峰向贤宏何真马腾辉兰平王磊汪建平
关键词:局部复发埃兹蛋白生物标记物预后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被引量:3
2022年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王林赵玉洲丁永斌韩加刚马君俊吴永友汪欣马腾辉张洁李子禹步召德苏向前武爱文
关键词:造口并发症造口旁疝
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对61例痔手术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痔是直肠肛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肛门疼痛不适、出血或水肿。手术操作轻柔、术中应用超声刀、术后口服血管活性药物和坐浴等可不同程度地避免出现并发症。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通过对施行痔手术的患者予以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口服,观察其在减轻痔手术后疼痛、出血和水肿等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蔡泽荣何小文何晓生马腾辉彭慧吴小剑
关键词:手术
放射性直肠损伤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问卷调查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会编委收治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患有盆腔肿瘤,接受过盆腔放疗;(2)肠镜提示直肠有炎性反应或溃疡。排除标准:(1)放射治疗前有心身疾病史;(2)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阅读和理解手机展示的问卷中的问题;(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主客观管理分析(SOMA)自评量表、躯体症状健康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来设计《放射性直肠损伤心理调查》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将该问卷发给编委管理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本研究观察指标:(1)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采用SOMA自评量表,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轻度(≤3分)、中度(4~6分)和重度(≥6分);(2)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分别采用GAD-7、PHQ-9和PHQ-15自评量表进行评估;(3)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结果共回收71份合格问卷,41份(56.9%)来自广州。71例患者中,男6例,女65例;年龄(55.7±9.3)岁,<60岁者48例(67.6%),确诊放射性直肠损伤中位病程2.0(1.0,5.0)年。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轻度18例(25.4%)、中度27例(38.0%)、重度26例(36.6%)。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无合并症的患者共12例(16.9%);发生焦虑、抑郁或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共59例(83.1%),其中2例患者只合并焦虑、1例患者只合并抑郁、9例合并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焦虑+抑郁、4例合并焦虑+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三者并发者40例。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轻-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障碍的严重程度均更高,
廉博曹新平邓海军姜军姜可伟李心翔李幼生林国乐刘继红白守民王峰王自强武爱文肖毅姚宏伟袁维堂张卫章真周岩冰马腾辉赵青川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损伤抑郁心身疾病调查问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